每天資訊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北京奧運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

菜單

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北京奧運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

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北京奧運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

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改造場館之一,2020年11月27日,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改造工程正式完工,也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第一個完工的改造場館。13年前,水立方曾以獨特的外觀造型,豐富的科技元素驚豔世人,如今“煥”新出發,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個“冬夏兩用”的場館。

位於北京中軸線西側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水上比賽專案在此舉辦,賽後和鳥巢一起,成為北京奧運地標性建築。而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它將變為承接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專案的“冰立方”,可容納觀眾約4600人。

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北京奧運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

▲改造過程中的水立方 圖片來源/新華社

“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並非機械性的轉換,而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也就是在比賽大廳中部,透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安裝可拆裝製冰系統,形成具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憑藉這套可拆卸的製冰體系,將來“水立方”同時擁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製冰裝置和冰層拆除後,冰場就可以還原為泳池。

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北京奧運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

▲俯瞰“冰立方”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讓改造完成後的“冰立方”創造了三個“之最”——冬奧會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冰壺場館;世界唯一水上專案和冰上專案均可執行的雙奧場館;世界上首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

改造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這也是工程師們所顧忌的,這樣的改造前所未有,能否成功不得而知。國際奧委會也不完全支援這個計劃:雙方商議,如果試驗成功,就用可轉換的方式。如果失敗的話,就用傳統的方法,澆灌混凝土搭樓板。

在游泳池上“搭架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設計團隊首先要根據坑底平面的荷載能力去搭建可轉換架體,在嘗試了木頭、鋼筋等多種材料以後,最終選擇了目前鋼結構加輕質混凝土預製板結構體系。

可轉換鋼結構由2600根3米高、2米長的薄壁H型鋼搭建而成,每根樑柱裝有柱腳,每個連線點裝有可拆卸高強度螺絲,確保鋼架堅固結實。作為支撐冰面“骨架”的一部分,製冰基礎層施工也十分重要,冰面下有製冰管、保溫層、防水層、預製混凝土塊層、鋼樑和鋼柱,共有100噸左右的結構,由3000個左右的構件拼接而成。

除了搭建冰架以外,因為冰壺比賽對現場環境要求極高,如果比賽場館未能得到有效密封,溼熱空氣就會進入賽場內,造成冰面起霧,影響比賽進行。所以對場館的溫度、溼度、

環境都進行了改造,增加了除溼系統、吸聲材料、室內外空氣隔離設施等等。

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北京奧運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

▲改造當中的“冰立方” 圖片來源/新華社

改造後的場館也實現了智慧升級,場館的

智慧系統會根據實際情況自動調節,透過一系列的舉措,最終確保冰壺場館比賽大廳在任何熱負荷條件下,冰壺賽道冰面溫度達到-8。5℃,冰面以上1。5米處溫度保持在10℃,相對溼度不超過30%,看臺溫度16℃至18℃,並且能實現室內高大空間溫度的分割槽調控,既滿足了冰壺比賽環境的需要,又為觀眾營造了舒適的觀賽環境。

目前,這個冰場已經轉換過三次:2019年12月,這裡舉辦中國青少年冰壺公開賽,並完成了賽道認證。2020年夏季再次轉換為水立方模式。2021年世界輪椅冰壺錦標賽前夕,“冰立方”從10月初開始,只花了19天時間,再次完成“水冰轉換”,也以此正式進入“冬奧狀態”,迎接冬奧健兒的到來。

撰文:趙天宇

編輯:陳永傑

科學性稽核:胡斌 北京體育大學冬奧培訓學院教授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