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菜單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本文乃作者阿離的風景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書法走出的第一步是推進字型的形成、發展。因為必以一定 的工具材料、手段方式,才能實現書寫。人們沒有先驗的字型意識,一定的字型是據一定的用途、據當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和相應的手段方式造成的。文字用途改變、書契工具材料改變,會引起書寫方式方法的改變,文字筆畫的繁簡,書寫的速度,都會影響筆畫的變化及文字形體。但字型不是永無休止地變化發展,一定時期流行一定字型,直至最後穩定下來。正如前面講過的,以往無心求變而自變,後來成為藝術創作的根據,想變它也變不了啦。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但是,無論哪一種字型,都有抽象化的同-性,於現實永珍,都有不是之似的審美意味,更有主體的精神氣息、審美意識的流露,它不僅使人看到了書者創造這種形象、效果的能力,而且從觀賞中獲得了它種審美物件所具有的審美效果。人們總結書寫經驗,而且總結出各種法度,以保證這種效果的實現。而它的特性恰在於:它是書者精神、修養、工力的流露,不能指望刻意做作,而有書法之美。無意於佳乃佳,刻意求之反而不得。 理解了的東西,人們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它,會更鐘情於它。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的物質生活越現代,藝術追求上越喜愛這古老的形式,而且潛下心來向古老的傳統學取開掘的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審美意識

但是也必須看到,確有相當一部分 人,不能從根本上理解這一點,不知書法為何事。他們隨大流跟上來,只以為這種形式“

最容易上手

”,又被人稱為“

高雅藝術”

。他們不僅缺少嚴謹的技法基礎,更不知書法傳統的意義與價值何在,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參照,千方百計,故託醜怪。彷彿只要尋奇作怪,只要拼命吹噓,就可以將主觀願望變為現實。這也是無視傳統又要鬧騰書法,在當代條件下必然產生的現象。如果以為這種

“書法現象”

真能唬到時人,併為後,人承認是藝術,我絕不相信。這是本文的第三個結論。雅俗美五都是審美辭詞彙,它們之間有聯絡,但不是一回事。有的審美物件,人們覺得它不僅美而且高雅;有的審美物件,雖有人以為美,卻並不以為高雅;有的審美物件,人以為醜,卻又覺得它高雅,而且正是因為它有不同一般的“

”,所以才認定其高雅。原來雅俗判斷也是一件很複雜的事。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書法現象

第一節雅、俗認識的歷史審美意義上的

“雅”、“俗

”是相對的。“

俗”

一般具有淺薄、低階、俚鄙等意思;

“雅”

則與之相反,具有優美、高尚的意思。生活中稱“

雅"

之處很多,如雅事雅言、雅教、雅意、雅興、雅量等等。以雅俗論音樂之美,大約春秋後期就有了。子日:

“惡紫之奪殊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

是很高雅的。說明孔子特愛雅樂,討厭俗樂。

從人的精神氣象上看雅俗,在品藻之風興起的漢代也有了;以雅俗論書事,漢代也已出現:東漢人趙壹

《非草書》

中寫道:

“時人有慕張生之草過於希孔、顏者

”。社會上興起一股爭習草書的風氣,對此,趙壹不以為然,認為這是“

背經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

”魏、晉之時,文人、士大夫進一步成為書法的主體,時人已不再有對字型的偏見,相反還認為學書是高雅之事。傳為王羲之所撰 的

《書論》

中有“

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

“之說。這話即使不一定是王羲之的,也是唐以前人偽託的。它反映了六朝以來人的認識:書法是一種需要思想通達、志趣過人才能掌握的奧妙高尚的技能。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趙壹《非草書》

南梁人袁昂

《古今書評》

,對六朝書家之作進行評騭,將書法作品當作人來觀照,覺得書法有人一樣的精神氣息,使人分明感到他已認識到書的氣息有雅俗,只是他沒有直接說出。唐開元時期的書法評論家張懷瓘所撰

《書斷》

中評諸家書法之妙時,有這樣的話:若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若章則勁骨天縱,草則變化無方,則伯英第一。其間備精諸體,唯獨右軍,次至大令。

這是自有書史以來,第一次以“

古雅”

論書之審美效果。不過還不是明顯地從藝術的境界、格調的成就上用這個詞。該文接下來的話足以證明這一一點。然子敬可謂

《武》

,盡美矣,未盡善也;逸少可謂

《韶》

,盡美也,又盡善也。只有如同

《韶》

樂一般高雅的審美效果,才是

“盡善盡美”

,在其

《評書藥石論》

一文中,論書家風格面目的重要性時,又說:故與眾同為俗物,與眾異者為奇材,書亦如此。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南梁人袁昂《古今書評》

這又是從有無獨特的風格面目看書之高下用這個詞的。唐天寶年間的竇泉著

《述書賦》

,其兄竇蒙集該

《賦》

中審美詞彙“

凡百二十字,並注二百四十句”

,成

《語例字格》

一篇,居然竟篇無

“雅”、“俗”

二字,說明直到此時,人們還不曾直接以

“雅”“俗”

言書法的藝術境界、風神、格調如今人之常言者。託為顏真卿所撰的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中,也有“

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高妙”

一類的話,說明此時人們已感到高雅的書法具有難以明言的審美效果,創造這種效果不僅需要高妙的技能,而且還要有志士高人的修養。不過儘管如此,尚未發現有人對不同作品直言雅、俗的。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的發展,書法字型的發展變化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但是,晚唐的韓愈的

《石鼓歌》

裡,竟有

“羲之俗書趁姿媚”

之句,與趙壹從書體上言

“俗

”不同,與張懷瓘從風格面目上言“

”也不同,韓愈似乎是從書法風格的古近不同論雅俗了。從書家的根本修養,從書法的藝術氣息、審美境界、格調上論

“雅”、“俗”

,並將這種效果與書者的精神氣格、藝術情志、審美追求聯絡起來的是北宋人,具體說是從蘇軾、黃庭堅、米芾開始。

參考資料《陳方既論書法 第一卷 書法綜論》《中國書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