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菜單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周朝建立之初便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並且其中大多為姬姓王室、或者是姬姓宗族之人所

建。但到了戰國時期,周朝境內的姬姓諸侯國已經大為減少,不在是西周初期,一片姬姓諸侯國的繁榮景象。戰國七雄的各國君主也沒有幾個是周文王的後代,國君為姬姓的僅有三個,分別是燕國國君、魏國國君和韓國國君。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並且戰國七雄中,只有齊國和燕國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其中齊國還不是姬姓諸侯國,剩下五國都不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楚國在周成王時才被分封為較末等的子爵爵位;秦國是到了周孝王(西周第八位君主)時,才得以建立起一個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屬小國;韓、趙、魏三國更是到了戰國時期才誕生。

武王滅商建周、分封大量姬姓諸侯國

西伯姬昌去世後,其次子姬發繼位,姬發繼承父志,積極為滅商做準備,等待滅商時機。在殷商到了分崩離析、眾叛親離的地步時,姬發開啟了伐商戰爭,周國聯軍和商朝軍隊在牧野展開決戰,最終商朝滅亡,姬發便建立了周王朝,隨後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

周朝建立後,政治形勢不容樂觀,因為周王室原本只是中原大地以西的一個小邦國,周人部族雖然滅亡了商王朝,但周武王作為“小邦”之君,突然統治巨大的區域,著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擔心諸侯乘機叛亂。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在無奈之下,周武王決定按功行賞,分封諸侯,以此來調整統治階級的內部關係,以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不過周武王在分封諸侯時,更偏向於王室姬姓之人,畢竟擁有姬姓血脈的“自家人”才比較放心,周武王將姬姓同宗之人分封到最重要的地方,其次才是有功之臣、先代貴族等人。

《荀子·儒效》中記載:“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分封的諸侯國以周王室為中心,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根據記載,在第一次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姬姓諸侯佔了四分之三,有53個之多,而剩餘的諸侯合計只有18個,包括了有功之臣、古代帝王后裔等異性諸侯。

首次分封的諸侯大部分是“侯爵”爵位,戰國七雄中的齊國和燕國便是此爵位(周朝五等爵中第二等)。

注:西周初期分封的71個封國,幾乎都是周天子以封地連同居民分封的實際封國。除了這些實封諸侯國外,周朝境內還有大量的諸侯國、附屬國、泛諸侯國、服國、方國、部落,一共合計1200餘個。對於這個數量可以參考周武王舉行的“孟津觀兵”,參加的諸侯及部落首領便有八百之多。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西周初期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諸侯國,為此便有這麼一個問題: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

戰國七雄中,只有一個是西周初期分封姬姓諸侯國

雖然西周初期的分封的七十一個實封諸侯國中,姬姓諸侯國佔比有四分之三,但五十三個姬姓諸侯國中,並不都是周文王的後代。

《左傳》記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從這段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周武王分封的五十三個姬姓諸侯國中,只有十五個是周武王分封的兄弟國,而剩餘的四十個姬姓諸侯國是姬姓宗族之人所建,其中有周武王的後代及周武王兄弟的後代,也有周文王的先輩和平輩的後代。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如周文王叔叔建立的吳國,在周王朝建立後,便分封其後代為諸侯;還有東、西虢國是周文王的兩個弟弟所建,所以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中,有不少是同為姬姓的宗族之人所建,並不都是周文王的後代,之後姬姓諸侯國又陸續減少。

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勢弱,無力在控制諸侯,諸侯之間便開始互相攻伐和兼併,而姬姓諸侯國又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迅速減少。

到了戰國時期,生存下來的姬姓諸侯國已經不多,戰國七雄中僅僅只有一個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燕國。

燕國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是周文王的庶長子姬奭(周武王同父異母弟)。

姬奭跟隨兄長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滅亡商朝。周朝建立之後,周武王論功行賞,便將弟弟姬奭封於燕地,不過姬奭並沒有去封地,而是派自己的長子姬克去管理。

姬奭自己則繼續輔佐周王室,留在了周都鎬京,兄長周武王因此又將王畿之地的召地封給了姬奭,姬奭也因此被稱為“召公”,別稱有“召伯”、“召公奭”等。兄長周武王去世後,姬奭又輔佐周武王的後代,開創了“成康之治”的周之盛世,為周朝的延續打下了堅實基礎。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姬奭的長子去了燕地後,成為燕國的第一任國君,稱為“燕侯克”。燕國國君見旁邊有了一個鄰國薊國,燕國便兼併了薊國,並將國都遷到薊城,此後薊城便成為燕國的都城,直到被秦國滅亡,燕國也成為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從西周生存下的姬姓諸侯國。

戰國七雄中,有三國的國君是周文王的後代

從上文已知,戰國七雄中,燕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後代。

除燕國外,戰國七雄中還有兩國的國君也是周文王的後代,分別是魏國國君和韓國國君。

不過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和韓國並不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而是在春秋時期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從晉國分裂演變而來。

七國中剩餘的秦國、趙國、齊國和楚國的國君並不是姬姓,從四國國君的先祖進行考證,也和周文王及姬姓宗族之人不存在血緣關係。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齊國的締造者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師父

,也是周國軍事統帥,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周武王首封師傅於營丘(後稱臨淄),建立姜姓齊國,成為西周初期分封的異性諸侯國之一。即便齊國在經歷田氏代齊後,田氏齊國的先祖是陳國君主,屬於西周初期分封的古代帝王后裔。

楚國國君也非姬姓,而是羋姓熊氏,楚國君主是楚人的領袖,和周人完全是兩個部族。

雖然楚國君主的先祖曾侍奉於周文王和周武王,但西周初期分封諸侯時,周武王像是忘了楚人部落一樣,並沒有對楚人首領進行分封。

直到周成王時,楚人首領熊繹才被分封為諸侯,楚國才正式誕生。楚人領袖能被分封為諸侯,還是因為周公避禍於楚,楚人待周公如上賓,周公回到周都與周成王訴說此事後,周成王才想起有這麼一個部落,周成王感念於此,才分封熊繹“子男爵位”的封地。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而子男爵是周王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末等,而在此前,楚國

連個

最末等的子爵都沒有,只能算是周王朝的附屬國。楚國最初沒有被分封,是因為周王朝的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為主,加上楚人深居於南方,被中原之人視為蠻夷,可見楚國是多麼不受周天子的待見啊!

對於秦國和趙國國君的姓氏,相信大家都是熟知的,秦國和趙國的君主都是嬴姓趙氏,兩國先祖有著共同的祖先,屬於同宗同源,兩國的先祖早在夏朝之前就舜帝賜姓嬴。並且兩國在西周初期也都沒有建國,秦國在東周時才正式成為諸侯,而趙國在三家分晉後才逐漸成為諸侯。

三家分晉後,除了晉國趙氏建立了趙國外,晉國魏氏和晉國韓氏也分別建立了魏國和韓國,雖然兩國是在戰國時期才建立,但兩國的君主同為姬姓,都是周文王的後代。

魏國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姬姓,本名姬高,因受封畢地,故而稱畢公高,其後代也以封地為氏)

的後代畢萬所建,畢萬的後代侍奉於晉國君主,因功受封於魏地,之後姬姓畢氏改為姬姓魏氏,其後代建國後便稱為魏國。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韓國的國君是姬姓韓氏,其先祖為周武王之子。

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將這個兒子分封某地,建立韓國(古韓國)。後來古韓國被晉國所滅,姬姓韓氏部族便遷入晉國,其後裔韓萬因功被曲沃武公封於韓原,韓氏在晉國開始不斷壯大。

這支姬姓韓氏發展韓萬的玄孫韓厥時,姬姓韓氏族迎來一個轉折點。韓厥先位列八卿之一,後成為晉國正卿,韓厥藉此將韓式發展成晉國的六大部族之一,其後代不斷強大後,最終和魏氏、趙氏一起瓜分了晉國,各自建立國家,後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正式成為諸侯國。

雖然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和韓國是在戰國時期所建立的,但魏國和韓國的先祖在西周初期時,原本就是53個姬姓諸侯國中的兩個(畢國和古韓國),只不過畢國逐漸落寞,淪為平民,而古韓國被晉國所滅,但兩國後裔流入晉國後,發展成兩大部族,最終又重新建立諸侯國。

戰國七雄中,七國國君是否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實際上連一半都沒有

所以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國君和韓國國君也同燕國國君一樣,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只不過燕國這支姬姓延續較為順暢,而韓國和魏國這兩支姬姓充滿了坎坷,好在兩支姬姓後人透過自己的努力,又重新建立起姬姓諸侯國。

結語:

韓國國君和魏國國君雖然同燕國國君一樣,都是周文王的後代,但只有燕國才是戰國七雄中,從西周初期唯一順利生存下來的姬姓諸侯國。

不過好在韓國和魏國兩支姬姓也延續到了戰國時期,不然在戰國七雄的七個國家中,只有燕國一個姬姓諸侯國的話,在面子上屬實不好看。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