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陳玉新:八年苦著“方言書” 堅守傳統“寧德話”

菜單

陳玉新:八年苦著“方言書” 堅守傳統“寧德話”

近日,一本《普通話|寧德話·兩用字典》轟動了整個寧德市,編著者陳玉新40年收集、8年編著,尋訪上千名老寧德人,將8000多字的寧德方言收入這420頁的字典裡。

陳玉新:八年苦著“方言書” 堅守傳統“寧德話”

陳玉新把一個個方言字敲進電腦裡

陳玉新:八年苦著“方言書” 堅守傳統“寧德話”

▲陳玉新編著的《普通話|寧德話·兩用字典》

從小到大,我們用過的字典不在少數,小到經典通用的《新華字典》,大到海納百川的《辭海》,但幾乎沒有一本屬於寧德人自己的方言字典。老一輩說不好普通話,新一代的人念不清寧德話,代溝、摩擦,致使方言越來越遠。

寧德話歷史悠久,詞彙豐富,語言生動,語音柔美,是寧德人民極為寶貴的文化資產,曾有語言文學專家走訪寧德市,驚歎“寧德話是中國古文字的活化石”。如今,方言的重要性,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所重視。它不僅承載著一個精彩的世界,一代人的故去,一代人的新生,更是個人文化身份的認證和故鄉留給你的胎記。

一份珍貴的執著

在陳玉新家中,有一摞的筆記本,本子皮被磨得發白,但筆記卻很清晰,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方言的發音、詞意和用法,這是陳玉新最珍貴的文稿。

從1971年進入教師行業,任教小學語文教師開始,陳玉新就十分重視聲母和韻母的發音、漢語詞意的多樣性。他曾覺得小學生字典太過單一,就將詞語包含的近反義詞、歇後語、諺語,以及數字快查字法等彙編成了《快樂卡通字典》《小學生全功能字典》《速查字典》等十本工具書,並被中國知名語言文學專家胡雙寶審定,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等印刷出版。其中,《小學生全功能字典》於1998年前後被印發3萬冊。

基於這樣的編著基礎,陳玉新在編著方言字典上就稍顯得心應手。但方言難收集,10個人裡甚至有10種發音,誰的發音最標準,這才是最需要斟酌、辨析的。

可即便這麼難,陳玉新還是義無反顧地扎進這“泥潭”裡。陳玉新依稀記得最開始收集方言是工作後的幾年,他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福州話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的文章,裡面雖簡單地介紹了兩種語言的相似、相同、相關處,但卻極大勾起了他的興趣。陳玉新說:“我當時就想,福州話和寧德話都屬於閩方言,有極大相似之處,福州方言與普通話有契合之處,那寧德方言一定也有。”

就憑著一時的興起,陳玉新卻用了40年執著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我覺得這件事情必須有人去做,自己雖然功力欠缺,但總得試試。”陳玉新說,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說寧德話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基本不會說寧德話了,青年人會說些,卻也是個“半吊子”,還有些常用字,能正確用寧德話讀出的人少之又少,這些都讓他迫切想完成一本方言字典,用文字的形式去保護方言。

一項文字的工程

寧德方言字典創作是一個浩大而艱鉅的“工程”,沒有任何本土資料可供參考,陳玉新只能自行設計、施工,夜以繼日忙活起來。

在蒐集和整理過程中,陳玉新對寧德方言越發著迷,每次出門,他總習慣身上隨時帶著紙筆,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有人說寧德話,他就駐足聆聽,把有

關的內容隨時記下,回到家裡查閱各種辭書,加以對比、分析。他也會把不知道如何發音的方言字寫在紙上,到寧德老街巷、老人會、老商品店裡,去諮詢一些老一輩的寧德人。“本地學界的老前輩、街頭巷尾的阿公阿嫲都成了我的老師。”陳玉新說,他的同學黃麗珍,朋友黃澍及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審林玉山教授給他提供了諸多幫助和指導,也讓他有了創作的信心。

但也總有碰壁的時候。陳玉新喜歡到街頭巷尾找能人,也經常向做“提聯”生意的老人家諮詢寧德方言,甚至一連拜訪十幾次。也讓老人家每每看到陳玉新總是半開玩笑地說:“這個傻子又來了。”陳玉新也是笑笑,在一旁等到“提聯”師傅店裡無人時,才上前諮詢。

在編著的過程中,陳玉新發現寧德話沒有翹舌音,但讀音卻非常複雜。以韻母為例,普通話有38個,寧德話卻有68個,另以聲調為例,普通話有4個聲調,寧德話卻有6個。因此,以現有的漢語拼音來標註寧德話顯然不夠。於是他根據前鼻音、後鼻音、雙唇音將韻母做差別化處理,並利用“參照記憶法”,用“天、報、時、地、吉、日”六個簡單常用字的寧德話讀音作為六聲的參照系,讓任何一個寧德話都有了比對和發音。如普通話的“落”(luo四聲),對照寧德話為“lo6”,其中“6”的發音參照“日”的寧德話發音,讓人能馬上讀對字的發音。

寧德話還包含許多古語。如我們常說的“門檻”一詞,寧德話念“neng4”,但這個詞在寧德話裡卻為“門限”,因為“限”在古漢語中就有“門檻”之意。此外,還有不少日常詞,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唸錯,如“惹”字,其發音不是“leu3”,不是“le4”,也不是“nok6”,而是“nia4”,與福州話的讀音相近,這些都給編著字典增加了難度。

編寫方言字典是一項系統的、綜合的、複雜的文化工程,需要經過多次修改。在編寫《兩用字典》的這些年裡,陳玉新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特別是青光眼讓他看不清字,必須藉助放大鏡等工具來看,然後再把字一個個地敲進電腦裡。家人為了他的健康著想,一度叫他放棄這項工作。可這個倔強的“傻老頭”卻是一邊吃藥、撰寫,一邊自費出版了這本字典。

一種文化的守護

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寧德方言是再小不過的一種語言,但它卻是一個地方人民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是一個地方風俗文化的一個小小縮影。它在默默地塑造著我們的表達能力,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描述一件事時,用方言詞彙或說法既準確又形象,給人繪聲繪色、活靈活現之感。而如果不使用特定方言,則只能傳達事件的基本資訊,描述起來顯得乾巴巴的,缺乏靈動和表現力。

特別是戲曲,它的語言一定是當地方言,只有用當地語言吟唱才能體現它的獨特魅力。如果我們方言消失了,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保護方言,更好傳承地方傳統文化”,陳玉新說,我儘可能地以最簡單的方式將方言記錄下來,就是讓後人在瞭解寧德話時,能知道現代語言對應的方言是什麼,透過查閱方言詞典,能準確地重現當時的語言文化。

另外,方言詞典作為工具書,還可以幫助讀者釋疑解難。不少古籍或本土作品常常用到方言,有些在漢語詞典裡能查到,有些則需要藉助方言詞典。

陳玉新說,編寫《普通話|寧德話·兩用字典》,不僅是為了提倡說方言,也是為了更好推廣普通話,二者並無衝突。語言的目的就是溝通,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人人交流還是人機交流,都要求使用共同語。

不僅如此,從繁榮地方文化創作上講,方言字典也具有一定的價值。陳玉新特別強調,這本字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後人不斷修改,他能做的是“拋磚引玉”,為的是讓更多人關注、重視和保護寧德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