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菜單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舉行的?

在蒙古族的諸多盛會與節日之中,那達慕大會是非常別樹一幟的,那達慕大會堪稱蒙古族最重要的盛會之一。

在這場盛會之中,不僅有各種載歌載舞的表演,還有各種打獵與比賽,那麼這場盛會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舉行的呢?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一.歷史悠久的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娛樂”、“遊戲”,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祭祀活動,帶有濃郁的遊牧民族的特色。

《赤峰民俗文化》:“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畏兀爾文,公元1225年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曰:成吉思征服了花喇子模,為慶祝勝利,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在十三世紀外國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紀行》中,蒙古族文學鉅著《格斯爾傳》和其它許多蒙古族民間史詩中,多處記載著有關那達慕的盛況。

蒙古民族的那達慕活動比較普遍,其中:“好漢三藝”比賽活動規定為那達慕固定內容,也是最重要的內容。

“好漢三藝”即:騎馬、摔跤、射箭。蒙古族把“好漢三藝”當作生活和生產中的過硬本領,男人沒有“好漢三藝”,就難以走南闖北,建功立業。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因此,蒙古族多數在孩童時就開始練騎馬、摔跤、射箭等功夫,在每年的那達慕大會上展示自己的硬本領。那達慕大會上的“好漢三藝”比賽場上,也伴以鼓樂助威,朗頌詞激勵賽手。如“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好漢三藝比賽,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你擎起萬鉤弓啊,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尤如滿月,啪地撒放釦環,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賀你啊!生銅熟鐵般的力士。”賽手們聽著動聽的頌詞,激發鬥志,賽出好成績,“好漢三藝”優勝者,被群眾所擁戴。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關於北方遊牧民族在草原聚會的場景在南北朝時期就曾出現過,

《北史。高車傳》就記載了北方遊牧民族高車族聚會時的場景:“文成時,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吟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會。”在聚會上舉行的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在《遼史》和《金史》中均有相關一記載。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遼史·太宗紀》載:“(天顯)四年春正月壬申朔,宴群臣及諸國使,觀徘優角抵戲。(中略),(七年六月)庚辰,觀角抵戲。”遼代貴族、官僚及平民百姓盛行角抵、擊球、射箭、雙陸、圍棋和葉格戲等體育活動。角抵類似摔跤,是遼朝人十分喜愛的一項運動,許多場合都有角抵表演。”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蒙古風俗鑑》中詳細敘述了那達慕大會的盛況:

祭敖包,也是自古就有的習俗。(中略)。對於祭赦包的收入,要列名加以分配,用肉做成粥後,各用自己的碗分去吃掉。吃完酒肉和飯,要進行選馬活動。在十五里以外,排好隊同時起跑,每二十匹或三十匹為一組賽跑,選出其中最快的為良馬(名馬和名騎手都在敖包上產生)。在各愛裡的快馬名騎手的選拔活動中,也要選出馴馬的老手。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騎手一般都要由十五、六歲的人擔當,騎馬的人接近敖包時騎手要高聲歡呼,觀看的人也齊聲歡呼。從三十匹四十匹一組中選出的快馬,還要進行幾次選拔後,對於優勝的馬按其色澤命名,這樣的馬才叫名馬。馬好與不好,速度的快慢,都在敖包會上見分曉。哪個地方、誰的什麼色的馬,在敖包會上出了名後,這個馬的身價特貴,買馬的商人也都到敖包會上選買良馬。

因此,祭赦包活動相當熱鬧而繁華,人們要趕幾天的路去趕大赦包會進行賽馬。也因此,人們不管多遠,都知道什麼地方有什麼名馬,好馬是經過幾個敖包會比賽的優勝者。好馬也分幾等,速度快、活兒好的、色澤漂亮的為頭等好馬,另外有走馬、側步小走馬、快顛步馬、碎步小跑、飛馳等共六種。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這種祭敖包活動從古就有,古時非常重視這種活動。現在寺廟興起,在寺廟搞這種賽馬活動的雖也有,但一些地方仍用古代方式活動,如今已經形成了在寺廟聚會的習俗,但一些旗仍像古代一樣,在敖包會上進行賽馬,仍在春秋兩季,在古老的教包上或已定的地方進行。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依據這些記載,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是來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習俗,社會人文環境是它形成的正規化。

到了清朝,那達慕已發展成為定期召開的由官方組織的群眾性大型娛樂活動

。盟旗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一次規模宏大的那達慕大會,除了體育比賽,文化娛樂活動外,又增加了集市貿易、物資交流活動。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根據記載:那達慕大會的集會,是每年按四季進行的,所謂集會,其種類分兩種。

一是屬於處理官司和處理軍務的集會,這種集會要在前幾天就通知各地,說明為什麼集會,在軍務和處理官司的集會上,沒有摔跤活動,不要摔跤手參加,只要求每個努圖克來多少人,帶多少軍需物資就可以了,然後開會商議;另一種集會,是在每年春秋兩季。因為草原的情況,需遷往別地時要集會。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還有各努圖克的長官或一些在職的大富戶得了兒子,兒子娶媳婦,嫁女兒時,也都要舉行喜慶集會。

這種集會要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各努圖克要選拔較好的摔跤手,到會參加摔跤比賽,以供參加聚會的人們觀賞。由到會的首席貴賓,向優勝者發獎。獎品是衣物、鞋、荷包以及羊肉、酒,幾頭大牲畜為獎品之首,當做喜慶的禮品獎給。喜慶集會上的摔跤之事,要請幾位有名的摔跤手研究決定。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如果是旗一級的集會,凡與該旗主有親屬關係的官民,都可以把自己地方的摔跤手帶來。由於有這些親屬參加,對當地官員的跤手和上級官員帶來的跤手都要留情,無論如何對上級官員的跤手和替他們來的跤手都要手下留情。

執政大官的跤手的力量就是差些,下屬官員帶的跤手力量大些,進了墳場也要讓一手。在集會上摔跤時,主管摔跤的侍衛長官要登記好名字,排好摔跤的先後順序,定好各跤手的對手。摔跤時由裁判在旁邊觀察是否合乎規定,名摔跤手和大官的跤手交手時,先要取得雙方官員的同意並與摔跤雙方運動員本人問好,取得雙方的證詞才進行。

二、蒙古男兒“三藝”

1.蒙古摔跤

蒙古摔跤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專案,蒙古語稱“博克”,摔跤手稱為“博克沁,一般通稱蒙古式摔跤。

蒙古摔跤有獨特的儀式、服裝和單淘汰制的比賽規則。

蒙古族傳統的摔跤比賽,在早期沒有正式的場地,選一處平坦地方進行比賽。清代以來,正式比賽要選修場地,鋪以黃沙和沙土地面,隆重時還要鋪一層氈子。在正式比賽或表演時,摔跤手要袒胸裸臂穿“昭德格”。下衣是肥大的摔跤褲,腳蹬蒙古靴或長筒馬靴。頸部套有標誌優勝成績的五彩“景嘎”。“景嘎”越多,表示優勝次數越多。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摔跤手所穿的“昭德格”以及套褲和皮靴上,常綴以象徵吉祥和壯觀的金銀飾件。

摔跤手在伴唱的摔跤歌聲中,以獅子舞步或鷹舞的姿態跳躍出場,繞場一週,向來賓和主持人合掌致意,摔跤手雙方也以禮相會,然後由裁判員發令,開始比賽。比賽者不分體重大小,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均採用淘汰賽,一跤定勝負。勝者歡舞跳躍,敗者則不許再上場。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勝負以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者為敗,摔跤技巧上有“大招三十六,小招如牛毛”之說。

用腳的招數時,腳部不許超過對方臀部。獲勝者的前三名為得獎者,按傳統舉行隆重的發獎儀式,優勝者獲得重獎和極大的榮譽,公認為勇士、力士,受到大家的尊重。”蒙古族摔跤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2世紀,在蒙古族中就已非常盛行。

2.蒙古賽馬

賽馬是那達慕大會上最牽動人心的節目,賽馬也是蒙古男兒“三藝”之一。

賽馬運動的產生,也與蒙古人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蒙古人狩獵放牧離不開好馬,行軍打仗也少不了快馬。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他們必須要練就強壯的體魄及熟練的生產技能。這是牧人得以生存的必要前提。因而蒙古人從孩童時期就開始練習馬術。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蒙古族的賽馬,分賽奔馬和賽走馬,前者是賽速度,後者是賽穩健快速的對側步伐。

參加賽馬的人數多少不限,可以是幾十人或上百人;年齡不限,有白髮蒼蒼的老人,也有五六歲的男女兒童;賽奔馬時不備馬鞍,不穿鞋襪,身穿華麗的綵衣,頭上有的纏紅綠綢,有的戴三尖帽,有的戴圓筒帽。比賽開始前,騎手依次排列在起跑線上。當比賽命令一下,騎手揚鞭策馬,你追我趕。比賽結束後舉行頒獎儀式,授稱號,唱讚歌,獎勵獲勝者。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3.蒙古射箭

射箭是蒙古男兒“三藝”之一,射箭分靜射、騎射、遠射三種。

靜射即站立射靶;騎射,射手騎馬奔跑中發箭,參賽者自備馬匹弓箭,其樣不限。比賽規則是中靶箭數多者為勝。《元史。兵志》載:“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關於把射箭當作娛樂專案的早期記載,在《黑勒事略》中就可以見到:

“霆在金帳前忽見勒主同一二人出帳外射弓只,鞋主自射四五箭,有二百步之遠射,射畢即入金帳。”

從這段記述裡,我們發現蒙古皇帝平時也有射箭的愛好。

《黑靴事略》載:“其騎射,則孩時繩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三歲索維之鞍,稗手有所執,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及其長也,四時業田獵,凡其奔驟也,踐立而不坐,故力在蹌者八九,而在骸者一二。疾如飄至,勁如山壓,左旋右折,如飛翼。故能左顧而射右,不持抹鰍而已。其步射,則八字腳步闊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射箭源於狩獵和軍事活動,隨著社會安定,成為民族體育的競賽專案,每逢重大節日和活動,不分男女,都願意引弓勁射,一爭高低。射箭比賽可分為立射、騎射,射程不等,有二十五步、五十步、一百步之分。比賽規則為三輪九箭,每人每輪只射三箭,三輪中以中的多少決定勝負名次。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建國初期,內蒙古有關騎射文化習俗儲存最好並傳承下來地區之一,要屬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一直到1965年在巴林右旗查干穆仁和古日樂太兩河流域活躍著身背祖世相傳的弓箭手。小孩在童年時期也樂於學箭。他們踴躍參與各地舉辦的各種射箭比賽,他們都是世代射手,各懷祖傳絕技。

三.總結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在陽曆七、八月間,農曆六月,天高氣爽季節,草原上水草豐茂,牛羊肥壯,都舉辦相當規模的那達慕大會。

大會期間,舉行祭祀敖包、騎馬、摔跤、射箭、博克、馬球、摩托車、武術比賽專案,文藝表演,組織旅遊,招商引資、傳播科技資訊,開展商貿物資交流活動。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那達慕大會規模有大有小,有蘇木(鄉鎮級)、嘎查(村級)召開的,也有牧民個人出資舉辦的。那達慕大會的會期一般三、五、七天不等。

草原上的狂歡:蒙古族盛典“那達慕大會”怎麼來的?有何歷史淵源

每當舉行那達慕大會,象過節一樣,熱鬧非凡,草原牧民身著豔麗的服裝,拉著駱駝,騎著馬,坐著勒勒車,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那達慕會場周圍,牧民們在草地上搭起自家的帳篷,支起鍋灶,殺羊、煮肉、熬奶茶,炊煙升騰繚繞,人歡馬叫,其情景令人陶醉。夜幕降臨,牧民們在草地上點燃簧火,伴著悠揚的馬頭琴聲,歡快地跳起舞蹈,直到深夜,人們始終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參考資料

【1】泰亦赤兀惕·滿昌主編《蒙古族通史》

【2】郭雨橋著。《郭氏蒙古通》

【3】魏昌友主編。《赤峰蒙古史》

【4】金海等著。《清代蒙古志》

【5】曹永年主編。《內蒙古通史(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