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菜單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五行通臂拳

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家鄉魅力非遺

通臂拳在中國武壇上久負盛名,其質樸無華,渾厚自然,瀟灑舒展,速度敏捷,兇猛剽悍,剛柔相濟,富於實戰的特點,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推崇,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等省市乃至整個北方地區廣為傳習。通臂拳流派繁多,五行通臂拳來源於祁家通背拳,主要在天津一帶流傳。

五行通臂拳創始人張策,字秀林,直隸香河縣馬神廟人(現天津市武清區下伍旗鎮馬神廟村),生於1866年,出身武林世家,幼年隨父輩及金陵笑和尚習少林拳,十二離家進京拜楊健侯習太極拳二十餘載,功武勤苦,精益求精,持恆不輟。其間投良鄉陳慶習通臂拳,後從師兄王佔春磋磨九載,而技始成,為京東三傑之一。後又遇奇人韓屏山及韓道長二公,苦練數載,深得通臂之精奧。最終張策師承眾家之長,融太極拳於通臂之中,創立五行通臂拳,其功力造詣精深,拳法出神入化,深不可測,在武術界有“臂聖”之美譽。張策打破封閉保守、秘不示人的門戶之規,廣招徒弟,傳播技藝,德高望重,北出關外,南下江浙,聲名播於九州,桃李遍及華夏海外,最終成為武林一代宗師。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臂聖張策

五行通背拳的另一位宗師張喆,字既明,直隸香河馬神廟人,1896生人,是臂聖張策的堂弟,自幼從父習戳腳翻子,後爬牆頭從張策處偷學通背拳,張策得知,叫張喆光明正大地去練。張喆練功十分刻苦,經常一人深夜在馬神廟河坡練武,長年累月,終成五行通背拳的集大成者。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宗師張喆

著名的五行通背拳五虎將張永清、張義民、張景泉、劉長林、張學增師承張策、張喆兄弟,但除通臂拳外,外門的兵器全部來自張喆所交,五虎將的出現為五行通臂拳奠定了更大的發展。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五行通背拳五虎將與其它同門合影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五行通臂拳技法獨特,靈活敏捷,講究腰背發力。以摔、拍、穿、劈、鑽五種掌法為主,融入太極拳的勁力,剛柔相濟。

——五行通臂拳第四代傳人張建剛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五行通臂拳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古村

馬神廟

馬神廟村位於天津市武清區下伍旗鎮北2。5公里,北傍青龍灣河,成村於清順治年間,以村內有馬神廟而得名。馬神廟村有著悠久的武術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五行通臂拳宗師張策和張喆的故鄉,這裡幾乎人人習武練拳,各個舞槍弄棒,素有“把式窩”之稱。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馬神廟村“臂聖”張策紀念館

武清非遺之美——五行通臂拳

傳承

五行通臂拳

馬神廟村村民將五行通臂拳代代相傳,並一直為保護傳承通臂拳文化做著努力。2006年,在下伍旗鎮領導和馬神廟村兩委的支援下,張策五行通臂拳傳人為張策修墓立碑。2009年,該村成立張策五行通臂拳健身俱樂部,並廣泛招收武術愛好者。2011年,“臂聖”張策紀念館落成,成為弘揚通臂拳文化的新平臺。2013年,“‘臂聖張策’五行通臂拳”被認定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得以更好地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