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菜單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槍是一種最常見冷兵器,一般人把長杆單純刺擊兵器統稱為槍,從理論說,這種叫法是錯誤的。從長杆單純刺擊類兵器演變來說,所謂的“槍”,有多種叫法,多種形狀,分別是矛、鈹、鎩、鋋、槊、槍。這幾樣兵器形狀相似,威力迥異,一種撕裂傷,一種剖切傷,一種兼攻防,一種一投死,一種破甲貫胸,一種難防。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矛。矛是出現最早的單純刺擊類兵器,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最早的矛是木矛、骨矛、石矛,其後才有了銅矛、鐵矛。春秋戰國以前,矛上懸羽毛為飾,故稱其為“矛”。矛最初為樹葉形,較短,後變為菱形,矛頭由鋒、刃、葉、脊、紐(喬)、骹幾個部位組成,後接長杆,車兵步兵所使用。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到了秦漢時期,矛鋒有所加長,其形多為菱形,但基本結構未變。國家博物館收藏有西漢吊人銅矛,為一種儀仗兵器,從這件兵器上,可以看出西漢矛的典型制式。因為矛有脊,可給人造成撕裂傷,這是純刺擊類兵器傷得最輕的。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鈹。由矛演變而來的刺殺兵器,首為尖鋒,平脊兩刃,長30CM左右,形似短劍,後端為扁形或矩形莖,用以裝柄,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秦俑坑中的銅鈹,其首和短劍相同,後裝長約3。5米木柄,柄末端裝有銅樽,還有保護刃部的鞘,江蘇獅子山楚王墓也有西漢鈹出土,西漢時鈹為鐵製,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因為鈹鋒刃長30釐米,形似劍,故殺傷力比矛強,可造成剖切傷。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鎩。由鈹演變而來的刺殺兵器,莖與刃之間加有兩端上翹呈銳尖狀的鐔。有長柄和短柄,一般25-30CM,鐔寬約10CM,東漢以後絕跡。鎩的威力和鈹類似,其優勢是攻防兼備,在格架敵兵時可刺殺。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鋋。由矛演變而來的刺殺兵器,最早出現於西漢,其形制較一般矛頭短,身扁平,兩側有刃,下有鐵柄,柄下再接竹矜,刃長25-30CM,柄長120-180CM,可投擲。鋋的最大威力是投殺,寬大的鋒刃可令敵“一投死”。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槊。由矛演變而來的刺殺兵器,最早出現於漢代,其鋒比矛長許多,去除了矛頭上的複雜結構,以便刺殺時減小阻力,古人以長度來區別矛和槊,謂“矛長丈八曰槊”。所以,槊一般都在一丈八尺以上。槊頭很覺重,也很鋒利,可破甲,為騎兵和步兵衝鋒兵器。槊的最大威力是破甲,衝鋒時可破甲貫胸,最為兇猛。

矛鈹鎩鋋槊槍:撕裂剖切,破甲貫胸,一種“一投死”,一種最難防

槍。由矛簡化而來的刺殺兵器,最早出現於宋代,並正式以“槍”命名。宋代有“槍九色”,規定了各種槍的形制。明清時期的常用槍與古代的矛相似,區別在於槍鋒比矛鋒長,槍下有紅纓,而矛、槊等皆無紅纓。槍比槊鋒短,結構類似,沒有矛的複雜結構,利於刺擊。槍的威力在於靈活,因有“兵中賊”之稱,大槍一抖,槍頭無數,最難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