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走向“碳中和”|儲能發展如何跨越“叫好不叫座”?

菜單

走向“碳中和”|儲能發展如何跨越“叫好不叫座”?

編者按:“30·60”碳目標,給清潔能源行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和美好前景。但這種機遇和前景如何變成現實?光伏、儲能等細分領域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道路上,面臨著哪些困難和障礙?中國網財經推出系列報道,探討“碳中和”目標下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網財經4月24日訊(記者 李春暉)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雖好,但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間歇性、波動性。在未來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電力消費增量主體的背景下,擴大儲能應用變得必要且迫切。

雖然業內普遍認為儲能將進入重大發展機遇期,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不吝於冠之以“藍海”、“新貴”等各種溢美之詞,但在具體推行的時候又面臨困難重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行業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為了切實推進儲能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價格激勵、發展模式、產業規劃、標準體系和廢舊回收等方面進行全域性性、系統性統籌規劃部署。

儲能裝置可以理解為一個超大容量的充電寶。以光伏+儲能為例,白天光伏裝置正常發電時,儲能裝置充電;夜晚光伏裝置無法發電時,儲能裝置放電。以此解決發電的間歇性問題,維護電力系統穩定。

它被認為是新能源發展的“最後一公里”。“儲能將成為新能源能否起到主體作用,以及能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在2021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上,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雲表示。

吳雲認為,儲能的發展需要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發展機制,例如電價激勵。二是發展模式。“應該在電力系統中全方位發展儲能,在發電側、電網側、使用者側這三個地方都應該鼓勵佈置。”吳雲稱,例如在發電側,可以對儲能出力提出要求,同時對電價進行核准,來達到鼓勵儲能的目的。在電網側,應該鼓勵電網企業去大量佈置儲能,這些儲能的成本,應當能夠計入輸配電價。在使用者側,可以用峰谷電價,鼓勵家家戶戶都裝一些儲能,打一場“人民戰爭”。

三是儲能的發展規劃。“今後儲能應該裝多少?在發電側裝多少?在電網側裝多少?在使用者側裝多少?都需要統一規劃。不能像現在只是喊概念,必須要有實際的規劃,以及合理的分佈,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業內人士認為,在未來市場化的環境裡,儲能技術應該在形成多元化行業生態以及催生新型商業模式方面,扮演催化劑、融合劑的角色。“以前業內開會,煤炭和電力領域之間的還經常碰頭,但是我們沒有和搞汽車的坐在一起(開會)過。現在中電聯成立了電動汽車和儲能分會,這就是融合。儲能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產業,不同專業、行業和政府部門之間,在理念、行為、結果上的融合,目前還做得不夠。”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表示。

對於儲能的標準體系,王志軒認為應該做到標準與監管相結合。不能光有標準沒有監管,標準要與監管相配套。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提出了儲能技術發展的三大關鍵性問題:安全性、技術經濟性、環境友好性。

“這三個要求被稱為‘能源不可能三角’,往往很難同時達成。”蔣莉萍稱,“在不同發展階段,這三個要求的內涵是不一樣的,甚至權重也是不一樣的。行業發展中這三者永遠是在此起彼伏地去尋求一個平衡的狀態。”

她表示,對於儲能設施來說,安全性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對於儲能,我們期待的最大價值,是它可以儘量接近使用者,然後為系統帶來一些靈活性的執行方式。接近使用者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安全。”

技術經濟性問題是涉及到新產品能否儘快進入商業化應用的關鍵要素。也是行業尤其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問題。

蔣莉萍提出,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考量技術經濟性問題的時候,不僅要關注產品自身的技術經濟性,還要在為消費者提供更低成本電力供應的系統視角和架構下去討論。“這個經濟性一定要放在是不是為系統提供了更好、更精細的解決方案上。一定要在滿足系統執行要求前提下,尋求更優的系統經濟性。”

蔣莉萍尤其強調了儲能廢舊產品回收的重要性。“化學儲能是能源轉型或者新型電力系統裡面一個新生代成員。在當今這個時代,發展任何新型技術,都帶有一個使命,就是在解決了問題的同時,不要為時代帶來新的問題。”

她認為儲能產品應該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回收模式。“不只是接續的梯次利用,梯次利用只是經濟價值的最大化,而是對廢舊產品的最終回收和合理處理,這一環節須納入產業建設的閉環體系。”

(責任編輯:李偉)

走向“碳中和”|儲能發展如何跨越“叫好不叫座”?

本文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