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套閱讀指南,幫你「壓榨」讀書的價值

菜單

這套閱讀指南,幫你「壓榨」讀書的價值

這套閱讀指南,幫你「壓榨」讀書的價值

本文共有 4278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經常有讀者問我:L先生,你懂這麼多東西,平時是不是讀了很多書呀?

確實是的,我每個月花在買書上的錢,基本都在500-1000塊。

這裡面,絕大部分是電子書(亞馬遜、豆瓣、多看、微信等),其他一些沒有電子書版權的,才買實體書。

即使這樣,家裡的實體書也已經清了好幾趟,送了不少給朋友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其實,比起付費參加價格不菲的課程,讀書,實在是一件價效比極高、又極其自由的知識獲取方式。

原因無他,只因為大陸的書價,實在是太便宜了。

就說實體書吧。大陸的實體書,每本在30-50元之間,1000塊可以買到20-30本。而相比之下呢,亞馬遜出售的英文書,基本是14美元打底,差不多90塊;臺灣的書,均價在500-600新臺幣,折算大約110多塊;香港的書,好的要去到150-200港幣,亦即120-150人民幣左右。

更別說大陸的電子書,普遍還有打折。算下來,1000塊,在上述地區只能買5-10本,在大陸起碼能買25本。

(當然,質量也是一個問題,所以要挑)

每每和朋友聊及這個話題,都有人會問:那這麼多的書,你能看得完嗎?

同樣,後臺也經常有讀者問:我買了很多書,也經常會看,但總覺得自己消化不了,得不到什麼東西,怎麼辦?

其實,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於,我們傳統的讀書方式,是非常低效的。

傳統的讀書方式是什麼?開啟一本書,花上1-2個小時,一頁一頁讀;今天讀完,明天接著讀。讀完一本書再開啟另一本書;間或在書裡做做筆記、寫點摘抄……

不是說這樣不對。在資訊匱乏的時代,這沒有問題。但如今,我們能觸及的資訊量,呈指數級增長,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用最短的時間、最大化地「壓榨」書本的價值。

關於如何讀書,我已經寫過好幾篇關於方法論的文章,詳見:

「我一年讀500本書,你呢?」

讀書最大的誤區是什麼?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學不到什麼東西?

但這些更多的是關於「思維方式」。那麼,有沒有什麼實用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壓榨」書本的價值呢?

今天,分享一套我自己的實用閱讀指南。

首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讀書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無論你讀的是文學,還是實用書籍,本質都是一樣的:把書裡的文字,轉化成新的資訊,進行攝入;再透過思維的分析、聯結、消化,把這些新資訊嵌入到記憶中,內化成為知識。

這些知識,有些是顯性知識,你可以回想起來,並有意識地進行運用和模仿;有些是隱性知識,你未必能想到它們,但它們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談吐舉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讀書塑造人的人格」。

這套閱讀指南,幫你「壓榨」讀書的價值

從這個過程思考,為什麼我們讀了很多書,卻留不下什麼東西呢?

主要就是這三個環節出了紕漏:

1)沒有將文字變成有效的資訊;

2)缺乏思維的參與,沒有將資訊嵌入記憶裡;

3)缺乏行動,沒能在實踐中鞏固知識。

第三點講過很多,不贅述了,今天主要聊聊1和2。

我會分享4個技巧,來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1. 問題和目的導向

如果你接觸過一些講閱讀方法的書,一定會知道,它們開篇都是這句話:「帶著問題去閱讀」。

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呢?

舉個例子,像下面這張圖:給你10秒鐘時間,看一遍,然後遮住,問你:圖上有什麼?

這套閱讀指南,幫你「壓榨」讀書的價值

不好回答,對不對?

但如果事先告訴你:我要你觀察牆上掛的東西。同樣,10秒鐘,再提問:牆上掛了幾幅有文字的畫?

基本沒有難度,誰都能記住。

問題導向的作用,就在這裡:

它相當於一個過濾器,改變了我們神經訊號的「bias」刺激,讓關注內容的權重提高,非關注內容的權重降低。

那麼,後者就變成了背景,前者則凸顯出來,進入我們的思維。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去攻克和消化它們。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之所以閱讀效率低下,是因為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吸收能力 —— 我們只是看到了,理解了,但並沒有真正把它進行轉化。

因為轉化所需的資源,遠遠高於「識別」和「理解」。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時時刻刻帶著問題和目的去閱讀,

只關注那些相關的內容,從而集中優勢資源,專注理解、消化它們。

所以,我一直說:

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查」的。

一本書,只要能給我一點啟發,解答我的一個疑惑,提供一個角度,就已經值回價錢了。

如何去「查」?這就需要以問題和目的為導向,去搜尋和定位資訊,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瀏覽和閱讀。

另一層:很多讀者提到,有些書,我哪怕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還是讀不懂,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很常見。其實,就是因為你選的書,跳出了你現階段的需求和能力範圍。假設你在該領域的積累是10分,去讀一本平均50分的書,怎麼可能讀得懂?

更合理的做法是什麼呢?讀一本10分的書,然後,從書裡去提問,找到問題,再順藤摸瓜,去「查」相關領域的書,把問題解決掉。這樣,才能一步步把10分,提高到11分、12分。

提高閱讀效率,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2. 113 包圍法

如果說「問題和目的導向」是閱讀的基本原則,那麼「113 包圍法」,就是踐行這個原則的基本方法。

具體來說:

1)同一時間內只「查」一個知識點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讀一本書,瀏覽一堆網頁,覺得資訊量巨大,到處都是新鮮的知識點,但讀完之後,腦海裡除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別的什麼都記不住?

這就表明,你陷入了

「資訊黑洞」

裡面。

大量不加篩選的資訊,同一時間湧入大腦,只會使大腦變得混亂,認知資源被迫大量分散,會大大影響記憶和理解的效率。

所以,務必要習慣「捨棄」的心態:這個時刻,我只關注我想知道的、搜尋我想了解的東西。別的固然很好、很有用,也先放一放,不要打擾自己的大腦。

這樣,才能讓大腦專注,集中精力去透徹解答一個問題。

2)以一刻鐘(15分鐘)為單位時間

傳統的閱讀,會告訴你:你要劃出整段時間,一頁頁地讀,連續讀1-2個小時。

但這其實很粗糙 —— 閱讀的意義,是從書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無論這些資訊是實用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比如文學)。跟頁數、字數,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什麼呢?

以「知識點」為單位,少量多次閱讀,並不斷進行反思。

例如,閱讀一個小時,我會把它分解成「4個階段」,每個階段15分鐘。每過一個階段,我都會停下來,問自己:這15分鐘裡,我離一開始的問題,又推進了多少?

這4個階段,有可能是4個不同的知識點,有可能是2個知識點,也可能是集中全力、攻克1個知識點,這沒有關係 —— 重點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可以知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沒有浪費,我始終在讓思維參與到閱讀中來。

當然,時間不一定是15分鐘,看你的實際情況。我建議設定在10-15分鐘,不容易疲倦,也比較容易警醒自己。

3)反思時,問自己3個問題

在第二步進行反思時,不妨參考這個模板,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讀到了什麼資訊?

關於我的問題,我得到了哪些有價值的解答?

要完全解答這個問題,我還需要什麼資訊?

簡而言之,

把閱讀當成一個專案,

帶著目標,不斷地分割、回顧、思考,一步步向目標推進。

這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地方。

如果你只是為了放鬆和消遣,那沒有任何關係,怎麼讀都可以。但如果你是為了學習和自我提升,那麼,必須讓思維參與進來,不斷地反芻和思考,把閱讀當成一個專案。

這樣,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3. 寫閱讀總結

有過學術基礎的同學,應該知道:做學術時,導師經常會要求你,做一個 Research Review。

不同地方叫法不一樣,但大同小異:針對一個主題,把你所閱讀的文獻整合起來,寫一份總結和歸納。

撰寫 Review 時,你會發現:很多看似簡單的內容,要整合到一起,並不容易。在這個基礎上,歸納出它們的核心,對資訊進行濃縮提煉,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更困難。

但堅持下去,慢慢的,你的思維能力和閱讀效率,都會水漲船高。

這其實就是一種「思維訓練」。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在日常閱讀中,不用上來呢?

以我自己來說。我會先帶著一個問題,去橫向拓展,廣泛閱讀各種不同的材料,比如書籍、課程、影片,中文和英文……再運用113包圍法和筆記法,從各種材料中,提取出對問題有幫助、相關性高的內容,把它們記下來。

然後,我會定期針對這些內容,寫一個簡單的總結歸納,用一個更大的主題把它們統攝起來。這就形成了對這個領域的一個區域性的「知識網路」。

在這個基礎上,再不斷地去形成、構建新的知識網路,把它們聯絡起來,連成一個整體。

我的知識體系,很大程度上,就是這麼構建起來的。

所以,之前有讀者說過:讀我的文章,感覺有一種「整體性」。彷彿每次都是從一個大的整體裡面,取出一小部分,根據主題進行裁剪、打磨,再呈獻給讀者。

他說得非常對。

這其實就是一個「區域性 → 系統 → 區域性」的過程。不斷地把碎片化的知識點,總結、歸納、提煉,納入自己的知識網路,把它們變得有序,湧現出整體性和系統性。

堅持做閱讀總結,你也可以實現。

4. 場景聯想法

你可能還會記得,最開始的分析中,我提到的閱讀模型,最後一步,是從知識網路,到實踐。

這已經脫離閱讀的範疇了,它需要你付出行動。但實際上,閱讀時,我們也是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輔助行動的,比如「場景聯想法」。

做法非常簡單:反芻、思考時,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知識點,可以跟哪些生活中的情景聯絡起來?

如果你讀到一個規律、原理,不妨問自己:有哪些現象,可以用這個規律和原理來解釋?

如果你讀到一個方法,不妨問自己:有哪些實際問題,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決?

如果你讀到一些案例,不妨問自己:我可以如何拆解這個案例?可以得到什麼啟示?這些啟示可以用在哪些專案和任務裡?

諸如此類。

聯想之後,不要立刻將其丟掉,最好記下來,做成待辦事項,提醒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去試著實踐一下。

這是一個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最簡單,又最有效的方法。

閱讀可以是一種放鬆和休閒,可以沒有任何目的。

但自我提升,必然是一項需要努力的任務。

沒有誰能輕輕鬆鬆,毫不費腦,就把知識吸收內化。

與你,與大家共勉。

L先生說:

很多同學在後臺問

下一期智識訓練營什麼時候開

下週四會發一篇公告

還是同樣的時間,週四 21:30

感興趣的同學,務必留意喔

寫作課和深度營也在打磨中

會盡快跟大家見面 : )

如果你有關於生活、學習、思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