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菜單

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很多人都知道有關積德的事情,很多人心懷善良,但是有時候想要做點好事,積點德,又不知道怎麼去做。其實,只要我們看看佛經,對於積德之類的事情,就會很清楚了。今天,我們來看看佛教對積德的一些講究。雖然這些積德方式是佛教中講的,其實也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

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我們首先要積德,其實就是要孝敬我們的父母親人。因為父母把我們從小撫養長大,付出了無數心血,但是他們從來都不講求回報。這種恩情,比世上的其他任何恩情都要無私。所以,對於這種恩情,我們一定要予以回報。而且,我們平時的尊敬父母,本來就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行為。

佛陀看見他的母親在受苦,曾經親自去忉利天為母親講法三個月。目犍連看見母親在地獄裡受苦,也曾經在七月十五以最珍貴的事物佈施十方眾僧,以十方眾僧之力,幫助其母解脫。這些,都是佛教中行孝的典範。

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行善

古人云:積善之家有餘慶。而且,一個人奉持佛經去行善,他的功德更是大得不可思議。當然了,如果一個人平時就能夠保持善良的品德,遇事不與人爭鬥,就已經在積累他的善德了。

佛教中的行善,主要是將自己的善行應用到平時的行為中。比如菩薩看到眾生苦,就會發大願普度眾生。而修行的人,如果看到眾生苦,也會想辦法解救。我們看佛教當中,有很多人經常做放生的事,其實就是解救那些被困的生命於危難之中。也許放生的形式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在放生的過程中,積累了我們的善心、善品。

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供養

我們一般所知道的供養,就是用自己的能力讓父母過得舒服、安逸。古人云:生則養。意思就是要生我者父母也,所以我們必須要盡最大能力去供養父母。這樣,才能對得起天地良心。這種積德,是普遍被人認識的。

佛教中對於供養的概念更加的明確:釋迦牟尼過去為儒童時,聽說燃燈佛講法,就在少女瞿夷那裡,用自己所有的錢買了五朵花,然後供養給燃燈佛。有一次燃燈佛要經過一片窪地,比較泥濘,儒童又將自己的衣服鋪在地上。發現還不夠用,就解開自己的頭髮,鋪在地上讓燃燈佛行走。因為這一供養的緣故,燃燈佛就為儒童授記說:你將在無數劫以後成佛,名字叫釋迦牟尼佛。可見,供養所積的德,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救人

一般說的救人,就是看見別人在危難中,我們伸出援助之手,讓別人脫離險境。中國人講“仁義禮智信”,其中,一個充滿“義”的人,通常會受到大家的尊敬,也會給自己積下善良的德行。

佛教中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因為人的生命是最珍貴的,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無端端的坐視別人處於險境。不管是治病救人也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好,作為有能力幫助的人,都應該施以援手。

不過,佛陀還有更廣大的救人方式,就是度人。度人,就是將人度脫到涅槃的彼岸,去佛國永遠無生無死,永遠存在。佛陀曾經說過,度一個人是功德無量的事業,所以,佛陀、菩薩才會不斷地去度人。這種度人的善行,比普通的救人就又高階了一點。當然了,這是佛教中這樣講的。

只要做到了這幾點,福德不召自來

這四種最積德的方式,只要你想做,也一定能做到。當然了,積德的方式,除了這些,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為人處世善良一點,也都可以行善積德。只要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所做的事情合乎義理,我們的生活也會安泰舒適。只要做到了這幾點,我們的福德不召自來!

本文由百家號/水往雲來原創並獨家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