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城市,用文字點亮每座製造之城
作者 | 孫鵬飛
編輯 | 唐曉園
正文共:6778字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一切關於未來的答案都書寫在歷史中。
誰能瞭解一座小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能一窺某個行業的起落,以及中國製造征途中的某一精準截面。
過去,小鎮曾處在兩種形象的交疊中。
丹麥巨輪艾瑪·馬士基闖入深圳鹽田港。為小鎮帶來17萬噸英國生活垃圾和“洋垃圾處理場”的戲謔稱謂。小鎮的另一面,是被授予“中國鋁型材第一鎮”的高光時刻。
不止一座小鎮成為了時代的風箏。在粗放發展中崛起,快速形成產業叢集。又在土地資源飽和、環境汙染加劇下彷徨在節能減排和去除落後產能的斷腕途中。
一座中國小鎮的四十年發展
一座城和它的產業叢集更迭史
今天故事的主角——大瀝,鋁業淘金者的聖地。如果將廣東看做一條通向南海的舌頭,那麼位於佛山廣州西北交界處的大瀝,是舌根——正主導鋁業話語權。
如今大瀝的鋁型材、全鋁傢俱暢銷30多個國家,在內外經濟雙迴圈下,向製造業高附加值兩端螺旋攀爬。
鋁業產業圖 圖源:同花順iFinD
這裡出產的鋁材出現在神舟飛船上。也支撐起迪拜高樓哈利法塔的外牆面。
四十年,這座廣東小鎮的發展軌跡,還原出中國製造業從粗放發展到集約轉型的路徑——
供給側改革、往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落後產能退場,專精特新企業留守;總部經濟形成。是大瀝給中國製造提供的一份可參考的轉型答卷。
所有粗放的,無序的,本能的,終將成為過去。
1. 粗放生產
1983年,布票取消,但人們的服裝仍以灰、藍、綠三色為主。央視第一屆春晚,女主持人身著用5元港幣淘到的紅襯衫。引領一時時尚。
1983年首屆春晚,劉曉慶的襯衫成為灰藍綠中的一點紅 圖源:央視
小鎮鋁業發展的起點,也跟上了建築行業的新風——鋁型材。
1983年12月,北京長城飯店試運營。這座建築以鋁合金為代表的鋁型材結構搭配反光玻璃,被北京人稱為“玻璃大廈”。18層樓面如同鏡子,透出現代主義氣息,也映照出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市場需求洶湧的時代。
“玻璃大廈” 圖源:wikimedia
此前,國內建築多采用鋼、鐵、木門窗裝飾,鋁型材是軍用物資。直到1970年代末,國內只有少數駐華使館、駐外工程才用得上鋁型材門窗。
長城飯店在北京扇動時尚的翅膀,風捲向全國,催熱鋁型材商用道路。廣東站在改革開放前沿,大瀝人很快捕捉到了風口。1984年,大瀝人鄺錦華、梁灼林創立謝邊鋁型材廠。這裡走出了大瀝第一家鋁型材廠,也是當時國內少有的民營鋁型材廠。
生產之初,一道難題需要破解——小鎮沒有鋁礦資源,要找原材料。一段如今少有人知的歷史,在當時幫了大瀝鋁業大忙——
回收五金鍊鋁。
廣東人腦子活、愛闖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群大瀝人聚集廣州,他們在茶仔園以回收和拆解廢舊五金謀生。市場經濟開閘時,大瀝人重操舊業:一個家庭式作坊,配上一臺機器,經過簡單加工,便可製成半成品鋁錠。
賣出一噸鋁,賺上好幾千元。
1940年代的廣州 圖源:網路
鍊鋁無疑是一個金礦,80年代的一千元,可以在農村蓋上一間房。一時,大瀝冶金小作坊興盛——鋁型材原材料不愁了。粗放鍊鋁帶來高汙染、高能耗,為後續行業整改埋下伏筆。那是20年後的事。
改革開放初期,大瀝民營企業買不到,也買不起決定鋁型材質量的關鍵裝置——擠壓機。善變通的大瀝人就用便宜的塑膠壓塑機頂替。
一條條粗糙的鋁型材從壓塑機中吐出,在當時大瀝人看來,是一段段白銀,不愁賣。
鋁型材生產工藝流程
要致富,先修路。大瀝地處廣州與佛山交界處,80年代一條廣佛公路成為四川、廣西、重慶等外省市貨車通往廣州的必經之路。大瀝是這條公路的西門口。
廣東省外貨車司機在廣州卸完貨後,很少會空載而歸。他們會駐足大瀝提貨,賺上一筆返程的外快。就這樣,大瀝鋁型材順著這條道路,走出省外。
廣佛公路大瀝段聚集商鋪,形成“馬路經濟” 圖源:網路
如今有人會懷念改革開放初期,那個需求遍地的年代。在大瀝鋁業人的回憶中,市場多了一份狂野的味道。
曾有大瀝人遠赴無錫,以3成市場價拿下鋁型材擠壓機,反手倒賣到大瀝,幾個月裡賺了1700多萬元。那在90年代初。
同一時期,大瀝鋁型材廠門口擠滿拿貨車輛,銷售緊張時,一天漲價好幾百。甚至有司機連續幾天拿不到貨,絕食要挾。
當年飛奔的大瀝鋁業還催生出一門新職業——
星期六工程師。
80年代廣州 圖源:網路
每週五傍晚,廣州院校不少教授選擇外出,為私企解決鋁型材技術難關。他們一天能拿四五百,也有人日薪抵半年工資。
可以說,
是中國鋁型材商用的風,搭配粗放的生產線,讓大瀝這座面積不過126平方公里的小鎮,成為時代的風箏。
風箏扶擺直上,呼應著1990年起5年間,大瀝鋁型材產量翻動78倍。
到了1995年,大瀝鋁型材廠發展至147家,
鋁型材叢集雛形顯現。
全國各地廠商來到大瀝尋找商機,期望在那個市場奔騰的年代掘金。
2. 檸檬市場
大瀝鋁業狂奔時,隱憂早已埋下——大瀝鋁業主要做建築鋁型材,技術含量與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明顯。產能擴張下,從90年代中期起,建築鋁型材市場開始飽和。
市場出現了一個悖論:鋁型材是標準化產品,企業原本可以透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依靠擴產能提升效益,在產能過剩的檔口,企業錢越難賺,競爭愈發激烈。
價格戰,從不會在產能過剩時缺位。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商品質量持續下降,被稱作“檸檬市場”。
鋁加工 圖源:pixabay
大瀝鋁業的價格戰,讓市場迅速變“酸”。
1995年,一些不良商家透過增加包裝紙重量降低成本,以低價吸引買家獲利。很快,這一惡習盛行大瀝。鋁型材價格越走越低,紙張分量越來越重。瘋狂時,有商家每賣出1噸(2000斤)鋁型材,有600-700斤是紙。
如果此時不能扼制這一苗頭,大瀝鋁型材叢集名聲受損,信任危機不只對應著訂單流失,還
可能是一個產業叢集的集體陣亡。
政府出手了兩記重拳:
1。 加強市場監管。
2。 鼓勵企業採用國際先進管理標準生產。
1995年佛山市政府公開“靈通價”,這代表大瀝鋁業行業最低價格。有了靈通價作參考,可以讓買家從價格上判斷鋁型材產品質量。靈通價也能避免不良企業透過不斷降價,拉低行業整體價格水平,賣出低質量產品,排擠“良幣”的生存空間。
大瀝鋁業粗放發展的某個節點上,政府倡導標準化生產,讓一些鋁型材企業提升了品牌意識。90年代中期,大瀝鋁業以代加工為主,自由品牌佔比不到10%。
當時有企業希望創立品牌,但缺乏技術支撐,無法開啟市場。
經過原始資本積累,一條引進、吸收的路線擺在大瀝鋁企面前。一時產業叢集中,技術轉型星火閃爍。這一期間,堅美、亞洲鋁廠等大瀝企業頻繁到發達國家取經,帶回了日本宇部、德國西馬克、義大利不萊達的壓縮機和相關工藝。
1800t鋁型材擠壓機 圖源:網路
其他企業也在試錯,砸棒機、液壓剪等新裝置曾在大瀝流行,只是生產過程中會改變鋁型材成分,影響品質,最終曇花一現。
行業金字塔上方的企業在跟緊工藝,處於低端的一些企業不思進取。它們選擇撿漏大企業淘汰的機器,大肆擴充產能。
市場變得割裂,強者越強,弱者更弱。良幣與劣幣成為大瀝鋁業的兩股河流,爭奪出海口。
90年代的大瀝鋁業 圖源:南海大瀝
2003年,大瀝鎮等來兩個訊息。
那年,大瀝建築鋁型材產量佔全國1/3,全國十大鋁型材品牌超過半數來自大瀝,被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授予“中國鋁型材第一鎮”。
也在2003年,大瀝鋁型材廠數量從高峰期的180多家下降至110多家,超過1/3企業被市場勸退。
潮水褪去,需求飽和時,市場成為行業的篩子,瀝去行業水分,試圖留存下部分往大、強、精轉型的企業。
3. 產業空心化與洋垃圾傾洩
大瀝還未從中國鋁型材第一鎮的訊息中緩過神來,
此前粗放生產帶來的隱患就集中爆發了。
2003年,大瀝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亞洲鋁廠為了擴建產能,決定將全部產線遷出大瀝,搬到幾十公里外的肇慶。小鎮失去一張鋁業王牌。
並不是大瀝政府不挽留。按照亞洲鋁廠1萬畝廠房估算,年產值可達200億元,超過2006年大瀝鋁型材工業總產值187億元。畢竟哪個政府都不願錯過一個納稅大戶。
亞洲鋁廠產線 圖源:南海大瀝
在大瀝,亞洲鋁廠佔地只有300多畝,
而此時大瀝的工業用地幾乎飽和,無法滿足亞洲鋁廠的需求。
擴產,對應降成本。經過10年發展,到2007年大瀝土地租金已經翻了十多倍,員工工資也漲了3倍。這說明大瀝正在失去工廠投產的吸引力。
2007年,大瀝有10%左右鋁型材企業整體搬遷,50%企業在大瀝之外建設生產基地。
一種悲觀情緒在醞釀,當頭部企業離場時,中小企業仍在夾縫求生,大瀝這隻曾經飛得最高的風箏,可能因為產業空心化而斷線。
當時世界上運載量最大的貨輪艾瑪·馬士基 圖源:wikimedia
2007年1月,英國天空電視臺報道一則新聞,鏡頭下,丹麥巨輪艾瑪·馬士基闖入深圳鹽田港。
艾瑪·馬士基剛為歐洲人送去189萬份聖誕裝飾品、22噸越南茶葉和1。28萬支MP3播放器。抵達廣東,沒有送來聖誕禮物,從397米長藍色船身上卸下的是17萬噸英國生活垃圾。
洋垃圾伴隨爭議的瀑布,傾洩而下。
這則新聞標題為《英國垃圾終點站在中國》,指向大瀝鎮一個村莊——聯滘。
200多輛運載洋垃圾的貨車進入聯滘工業園區。工業區裡,洋垃圾堆積如山,煙囪冒著黑煙,周邊河道散發汙濁味道,常年生活在垃圾場附近的兒童,很容易發燒感冒……
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出200多萬噸自身無法消化的生活垃圾。享受著下午茶和青山綠水的英國天空電視臺的記者說,“(聯滘)這是我見過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這則新聞刺痛了國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生產模式,同步被反思。
曾經作為“洋垃圾處理場”的聯滘
如今的聯滘 圖源:南海大瀝
2007年1月15日,大瀝所在的南海區政府下發通知,要求大瀝鎮整頓、關停廢舊物品回收加工區。大瀝政府則要求加速整頓汙染企業,所有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整治不達標就會被關停。
政策的雨最先瓢潑在大瀝鋁業。
鋁業具有兩高一資特點:高能耗、高汙染、重資源。
大瀝部分小型鋁型材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低,產品低端,無法跟上節能減排的要求,成為整改重點物件。
到了2008年,大瀝鋁型材企業從上百家,銳減至50多家,清退了大約一半。到了2009年11月,大瀝政府關停一批小熔鑄企業和170多家小鋁型材企業。
可以說,
企業外遷、環保整頓,是經歷粗放發展後,大瀝鋁業的發展轉折點,也是製造業轉型必經的十字路口。
這也印證了製造業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偏小、發展緩慢時,發展主題往往是產業做大、規模提速。直至經濟總量放大且持續高速發展,地區必須面對轉型升級的陣痛,以犧牲一定程度上的發展為代價——壯士斷腕。
4. 總部經濟與定價權
飽和的土地資源,上漲的生產成本,提升的環保門檻,順著時代的風,射向中國鋁都的靶座。廣東鋁都從時代高位跌落,需要思考如何絕處逢生。
首先,是產業症狀。2010年前後,大瀝鋁業產業叢集的三大主要問題:
1。
以生產低附加值的建築鋁型材為主
當時一噸成本為2萬元的原鋁錠,在生產線上經過熔鑄、擠壓成為鋁型材後,出廠價格是2。3萬元,再扣除輔助材料2000多元,實際利潤不足1000元。
相比而言,工業鋁型材、裝飾鋁型材附加值高,只是當時大瀝的高精尖產品少,缺乏競爭力。
2。
行業發展依賴大型企業
當時大瀝除了十多家企業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外,70%為中小企業。小而分散,發展後勁不足。
3。
大瀝鋁業少有上市公司
。
在港交所上市的亞洲鋁廠曾是大瀝唯一一家上市鋁企,但此時在搬遷中。
剩下的企業缺少了上市這一融資途經,很難擴大生產,形成規模效益。市場行情低落時,中小鋁企也會缺少抵抗資金風險能力。
這三條,分別對應的解決方案是:
產品結構轉變、形成規模生產、增加融資途經。
其中,政策的關鍵牽引,是發展總部經濟。
如果此時大瀝能吸引到鋁企總部叢集,透過總部與製造工廠分割槽聯動協作,大瀝的產業鏈仍能輻射到周邊工廠,中國鋁都的地位仍能維持。
率先攪動大瀝鋁業池水的,是一條鯰魚,全球第一大氧化鋁供應商、電解鋁供應商——中鋁。
中鋁產線 圖源:網路
2007年年中,亞洲鋁廠產線過半時,大瀝政府與中鋁合作中鋁南海合金專案,改善大瀝鋁業缺少巨頭的境遇。
從某種角度上看,中鋁作為巨頭總部進駐,能給當地企業提供原材料鋁棒。原材料供應鏈縮短了,產業配套支援同步提升。
中鋁還給大瀝帶來鋁材的深加工和高階鋁合金產品,從原材料起步,倒逼大瀝鋁業往高階製造升級。
中鋁影響力輻射下,工業鋁型材領域的日本汽車變速箱、高階鋁合金領域的新加坡電腦硬碟專案同步進入大瀝所在的南海區,
形成高階製造產業鏈
。
為了吸引總部入駐,大瀝開闢工業用地,興建以南海有色金屬工業園為代表的的高標準鋁材加工區,聚攏一批頭部企業、名牌企業和第二戰隊的中小企業,改變原先小而分散的結構。
大瀝鋁業專精特新企業及科技型中小企業 資訊來源:企查查 製圖:立方知造局
之後,政策邏輯圍繞將大瀝建設為鋁型材交易、資訊、物流中心,以主導鋁業話語權。破局,是2013年11月,大瀝籌建廣東省第一個有色金屬原材料現貨交易平臺。4個月後,廣東有色金屬交易平臺成立,大瀝承擔有色金屬交易結算和融資擔保環節。
大瀝鋁業往往按年、半年記賬,如果企業無法收取應收賬款,容易造成資金鍊短缺。交易平臺則給大瀝鋁業提供一條融資新途經。
同時,平臺透過電子交易系統,可以交易雙方對接供求,提供合同訂立、履約監管、資金結算、供應鏈融資、倉儲物流、質量檢測和糾紛處理等服務。
2019年,可以說是大瀝鋁業的關鍵時刻,
那年有色金屬交易中心開始釋出以大瀝為主的“華南鋁價”,意味著大瀝掌握了鋁業的定價權。
2019年大瀝舉辦的產動力全球鋁業展覽中心活動閃屏紐約時代廣場 圖源:南海大瀝
在製造業轉型的困惑期,政府總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行駛在扶正的軌道中,承載著一個行業的遠方。
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大瀝政府引入巨頭,形成鯰魚效應,倒逼產業鏈升級。
去產能之後,大瀝透過形成總部經濟,儘管當地鋁企數量少了,競爭力卻變強了。
5. 站在微笑曲線兩端的兩兄弟
一對同時創業的大瀝兄弟,相同起點下,走過不同軌跡。
20多年前,弟弟梁潤雄在大瀝謝邊工業區創立雄業鋁型材。哥哥梁永雄則在500米外建立永豐鋁型材。
與弟弟一心撲在建築鋁材、工業鋁材擴張佈陣上不同的是,梁永雄選擇了細分行業遮陽鋁材做專做精。如今的永豐鋁型材成為一家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梁永雄選擇的是微笑曲線的上游,每年投入3%以上營業額,透過技術沉澱和設計,獲取高附加值。
相比而言,弟弟的成績則要晚一些。2014年,梁潤雄看中了一個鋁業新機會——全鋁傢俱。
全鋁傢俱 圖源:南海大瀝
那年,大瀝只有4家做全鋁傢俱的企業,雄業鋁型材便是其中一家。從鋁型材領域跨界到泛家居,對應的是一片萬億的市場。鋁型材企業跨界轉型,拉開序幕。
梁潤雄的全鋁傢俱產品出口海外,獲取更高受益。
2年後,大瀝做全鋁傢俱的企業突破1000家,如今全鋁家居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過3000家。
一個裂變的市場,還原出微笑曲線的下游端——透過品牌銷售,提升產品的利潤空間。
兩兄弟的故事,都從原先的低附加值向微笑曲線不同端試探。這是製造業轉型的側面。
經歷過粗放生產的狂奔,價格戰下的亂象,直至節能減排和汙染治理下的轉型,困頓之後,大瀝鋁業軌跡變得清晰——轉向高附加值製造。
大瀝全鋁家居展銷會 圖源:南海大瀝
作為改革開放後,率先富起來的地區,大瀝的故事有著前兆意味。在很多關鍵節點,我們都能看到一些中國製造業的截面——一個豪放粗糙的漢子,收攏性子,轉向精緻和節制。
變化的不只是一座小鎮的氣質,還有新形象賦予的行業話語權與影響力。
哈利法塔 圖源:Pixabay
立方知造局
回顧的,是小鎮的鋁業興衰,也是在地區產業空心化、製造業轉型的某個關鍵點,尋求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條頭部鯰魚、一種總部經濟、一條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和一款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沙漠中,世界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2600噸鋁型材正在其外牆上閃著銀光。
你可以永遠相信中國小鎮。大瀝出奇跡。
各平臺同名,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故事,歡迎分享、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