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個社群收垃圾時放音樂,垃圾分類經驗被全省學習推廣

菜單

這個社群收垃圾時放音樂,垃圾分類經驗被全省學習推廣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雷

當下“垃圾分類”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熱點詞彙之一。現在,在青島的各個小區都會看到有專門的分類垃圾收集點,也會有專人在管理。還記得在2019年,上海率先開始了正式實施垃圾分類,那時有很多影片在形象化,甚至娛樂化地在教大家如何分類,還有些段子專門,或在總結如何分類,或在調侃垃圾分類難倒了一大片人。

青島作為隨後先行先試的全國46個重點城市之一,在垃圾分類工作上湧現出不少好的例項,在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就有像竹窩村實行“吹哨”收垃圾,“3+4+3”垃圾分類處置模式等好方法。在沙子口街道的三十九個農村社群中,有近二十多個社群實現了社群無垃圾桶,有十多個社群成為青島市級的垃圾分類示範社群,2021年12月,沙子口農村社群的垃圾分類經驗被山東省住建廳作為全省的經驗學習推廣。

山村社群每天清晨音樂響起垃圾收齊

清晨六點的竹窩村,伴隨著一陣陣喇叭裡播放的《洪湖水浪打浪》的音樂聲,社群的居民們陸續把自己家的垃圾,按照之前分類裝好的各個袋子,拎著從家裡走出來,將垃圾在垃圾分類督導員的指揮下,分類有序地放入各類垃圾的垃圾桶中。

這個社群收垃圾時放音樂,垃圾分類經驗被全省學習推廣

喇叭一響居民出門倒垃圾

這就是“吹哨”收垃圾。從兩年前開始運用這個“土辦法”,讓社群居民便於接受。兩輛分類收集車輛每天在社群內定時定點“吹哨”發出垃圾投放的訊息,聽到哨響後,居民們帶著自家的生活垃圾來分類投放,指導員對於分類不徹底的,現場進行指導,大大提高了分類準確率。對於年齡比較大或行動不便的居民,垃圾分類指導員還堅持上門收集或預約收集生活垃圾。

竹窩村是沙子口街道最北部地勢最高的一個山村,有王子澗、竹窩、柳樹臺、降雲澗村和寨上等5個自然村組成。現有住戶232戶,居民700人。竹窩村地勢狹長,坐落分散,跨度較大,原有20餘個垃圾投放點,60多個垃圾桶,對社群環境提升及垃圾分類有效開展方面有一定的制約。以吹哨做為訊號進行垃圾收集的實施,使得竹窩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垃圾分類工作也見到了實效。

“說實話,一開始也嫌麻煩,還沒有那麼多可以裝垃圾的袋子,我也不願意分。但是街道辦事處和社群的工作人員不斷宣傳這麼做的好處,特別看到環衛工人每天一大早就來了,很辛苦,他們不是這裡的,但是為了我們的環境,人家不怕麻煩,我們也要跟上。現在家門口的垃圾一點也見不到了,這就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正在倒垃圾的一位婦女對記者說道。

這個社群收垃圾時放音樂,垃圾分類經驗被全省學習推廣

工作人員在分類集中收到的垃圾

“每天有兩個時間段,早晨六點到八點,下午五點半到七點半,透過專人專車,定時定點集中投放垃圾,減少了垃圾點,社群環境得到提升,達到了垃圾分類的預期和效果。”現場一位嶗山區園林環衛總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

另外,社群負責環衛的工作人員表示,對於垃圾分類採取積分制,有專門的督導員監督,對垃圾分類較好的居民,每天每次可以給予1到3個積分,居民憑藉積分可以參加在社群開展的積分兌換活動,居民可憑藉垃圾分類投放積分兌換日常用品,極大地提升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投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老環衛見證歷史,“343”模式沙子口首創

王梅信是沙子口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環衛工作的負責人,作為垃圾分類一線工作者,見證了垃圾分類在沙子口從落地試點到遍地開花的全過程。

“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準備在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經過綜合評判,東麥窯村作為一個相對條件具備,同時也是一個對外交流較多的社群,比較適合作為垃圾分類的試點村,村書記李紹亮同志,也非常支援這個事。於是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如今東麥窯村已經成為了青島市垃圾分類示範社群。”王梅信說道。

這個社群收垃圾時放音樂,垃圾分類經驗被全省學習推廣

集中收置提高了分類效率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隋忠雪介紹,沙子口街道以資源化、減量化為目標,創新施行“3+4+3”垃圾分類處置模式,“3”是指三位一體:街道主導、社群實施、公司運作;“4”是指四類收集: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大件垃圾、綠化垃圾分類收集;另一個“3”是到達三大成效,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透過這種模式不斷探索和完善廚餘垃圾就地處置,大件垃圾、建築垃圾、綠化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黨建引領顯光輝,各級領導齊重視

在採訪中,大家都表示,廣大黨員在垃圾分類工作中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比如有的社群採取“黨員聯戶”方式,一位黨員負責一定數量的家庭垃圾分類的一系列宣傳教育引導和問題反饋等工作。像這種因地制宜的好方法,在其他社群還有很多,但是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從事具體工作黨員們的辛勤和大量的默默付出。

沙子口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高效開展,建立街道、管區、社群三級聯動工作機制,由街道統籌協調、管區指導排程、各社群具體落實,形成了街道垃圾分類工作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今年以來,街道召開專題排程會議4次,管區書記對每個社群進行了現場指導,確保高標準完成。依託各社群黨組織,大力發動黨員骨幹利用節假日時間駐桶督導,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引領垃圾分類新風尚。今年以來,各社群共計動員2000餘名黨員參與垃圾分類活動50餘次。

沙子口垃圾分類工作是嶗山區的標杆,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垃圾分類推進科負責人馬寅吉表示,垃圾分類工作是區委區政府以及局裡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成立了嶗山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來督導垃圾分類的各項工作。

這個社群收垃圾時放音樂,垃圾分類經驗被全省學習推廣

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

“在具體執行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我們重點有四隻隊伍去做好,一是黨的基層組織的黨員們,二是居家的家庭婦女們,經常組織搞一些比一比,賽一賽,示範戶評比等活動,三是‘小手拉大手’,透過在轄區內學校舉行垃圾分類知識講座及其他實踐活動,讓廣大中小學生接受相關知識後影響家長,四是各個志願者隊伍。像沙子口街道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馬寅吉說道。

學校宣講氣氛濃,垃圾轉化可為寶

在從竹窩村採訪返回的路上,路過漢河小學,那裡正在舉行沙子口街道和嶗山區園林環衛總公司搞的垃圾分類走進漢河小學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孩子們認真聆聽,踴躍實踐。

“像這樣的活動,我們在轄區內的學校輪流舉辦,師生們都很喜歡,參與也很積極,學校也非常支援。不僅在學校,在各個社群廣場,我們每年也會舉行一定場次,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垃圾分類宣講活動。”活動組織方之一的嶗山區園林環衛總公司工作人員曲知濤說道。

對於可以迴圈利用的,有再生利用價值的垃圾,同樣能在沙子口變廢為寶。“在沙子口就有能把大件垃圾等轉化成荷蘭磚、透水磚、生物炭等可以用於生產生活的產品,有些垃圾還能做成木醋液,這種東西可以廣泛用於農業領域。”一位沙子口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