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菜單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僧格林沁:荷三朝寵眷,經百戰勳名

還是在當知青的時候,不知道看了哪本書記下了這僧格林沁的名字,當然,他是被作為捻軍最輝煌的戰績而記錄下來的,及至後來,看了劉曉慶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遂對他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

在印象中,他就是個赳赳武夫,魯莽又自大,愚蠢又愚昧,是典型的晚清朝堂上一幫泥古不化的代表人物,後來他指揮的八里橋之戰,數萬鐵騎被英法聯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死傷枕藉,慘不忍睹,而後直接導致了圓明園被焚燒,可以說,他是中華民族的罪人當不為過。

不過,僧格林沁的所作所為,代表著大清面對西方列強的基本態度和能力,能力就不說了,不在一個層面對話,而作為態度來說,則充滿著狂妄自大,完全地不瞭解世界發展的程序和格局,還是以天朝上國自居,以至於視國際法則為無物,將很多本來在今天看來正常的事,硬是生生地攪成了戰爭。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所以,我們不能只從僧格林沁的言行來判斷此人的是是非非,而應該將其放在當時的環境下來衡量,如果從這個角度審視的話,我們會發現,僧格林沁算是一位滿清王族中最後的勇士,身上所體現出高傲,足以證明他是成吉思汗的優秀子孫。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即今屬內蒙古通遼市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襲科爾沁郡王爵,歷任御前大臣、都統等職。咸豐和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及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後在山東曹州被捻軍圍擊,戰死於山東曹州高樓寨。

這僧格林沁的生世很是傳奇,他是從一個放羊娃,逆襲到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所以,人的一生真的應該很珍惜,你真是不知道,這天上哪塊雲彩會下雨。

他的出生很是高貴,屬黃金家族子孫,出生地為蒙古科爾沁草原,姓為博爾濟吉特氏,這可是當時最高貴的一個群體,那鼎鼎大名的孝莊皇太后便是所屬於此。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他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不過,他們這一系血脈,早在他父親時候就已經沒落到底端了,如同劉備那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一樣,那成吉思汗的子孫太多,到了後來都弄不清楚誰誰誰了。

劉備是編草蓆為生,怎麼說也是個自由個體戶;而這僧格林沁比劉皇叔還慘,他們家甚至比一般的牧民都不如,一般的牧民至少還有屬於自己的牛羊,而僧格林沁家只能靠給別人放牧來維持生計,在幼年,他就是一個幫人放牧的放羊娃。

估計是發生了什麼變故,例如草原遇上雪災一類,這放羊也沒地兒放了,家境日益貧寒,時常餓得來頭暈眼花,沒辦法,他便如朱元璋一樣,去喇嘛廟做了小喇嘛。

這樣一來,既可以為家裡的人積功德,也可以為家裡面省下一個人的口糧,進而減輕家中的負擔,僅此一事便可以看出,僧格林沁在其幼年時代,也算是遍嚐了人世間的冷暖辛酸!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然而,在喇嘛廟青燈古佛中過了三年後,他卻突然地時來運轉,幸運女神青睞了這個放羊出身的小喇嘛。

僧格林沁八竿子打不著的一位遠方族叔,科爾沁旗的第九代郡王病逝,而這位索郡王家族長期與清王室聯姻,地位高貴顯赫。

因索王無嗣,奉帝諭科爾沁左翼後旗,從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嗣;僧格林沁雖然只有十五歲,但科爾沁蒙古的優秀血統成全了這個英雄少年,按《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二十六代孫。

而這位病逝的索郡王其妻子,便是嘉慶皇帝的親女兒和碩莊敬公主,雖然此郡王身世顯赫,但膝下僅有兩個女兒,並無子嗣,於是繼承王位變成了一個大難題。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面對這樣一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其同族的子孫便各使神通疏通關係,希望能夠繼承郡王之位,在這樣的一片片的擾亂之中,和碩莊敬公主有一天突然做了一個夢,她夢見一位老喇嘛給她送來了一隻黑虎,並對和碩莊敬公主說“把他還給主人家,您要好好待他!”

公主驚醒,第二天,果然有一位老喇嘛帶著一位小男孩來到公主的住所,他就是僧格林沁,這種宛如神助的巧合,加之滿蒙貴族們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和碩莊敬公主便將此事奏報道光皇帝。

道光帝知道此事後大為驚訝,並親自面試了僧格林沁,當道光皇帝看到儀表非凡的僧格林沁的時候,便下詔,立僧格林沁為和碩莊敬公主的養子,成為新一代的扎薩克郡王!

論輩分,這僧格林沁為道光皇帝的外甥,所以深得皇帝的寵愛。僧格林沁為人忠厚,保持了科爾沁人特有的忠誠、直爽、憨厚和熱情奔放的個性。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成為郡王之後的他,並沒有如那些八旗子弟和貴族們一樣,整天沉溺於花天酒地,犬馬聲色的生活之中,相反,他接受到了皇室子孫的系統教育,並文武兼修,這一切為他建功立業下了基礎。

僧格林沁的青壯年時期,在滿、蒙八旗中任都統多年,他雖貴為王爺,又是軍隊的高階將領,但由於出身寒門,懂得民間的疾苦,所以他願意接近士兵關心屬下,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戰鬥越艱難,他越是親臨第一線督戰,往往是身先士卒,對部下賞罰分明。

《清史稿》記載其為:“僧格林沁忠勇樸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當年咸豐帝聽說他在戰場上勇冒矢石的事蹟後,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

同時,忠君的正統思想給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惜對清王朝肝腦塗地死而後已;道光皇帝駕崩時,僧格林沁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咸豐繼位後,授僧格林沁為御前大臣,從此走上了位極人臣之路。正如《清史稿》所載:他是“出入禁闈,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在後來的日子裡,他因軍功顯赫,戰功無數,爵位遂從起初的郡王提升至親王,到後來晉升為清王朝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

僧格林沁所處時代,是清王朝所遇最為艱難的歲月,內有太平天國金陵建都,外有各國列強不斷地襲擾,並且還有同太平天國合力之勢,這內外交困的時局,讓大清朝高層是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

當時正值太平軍日盛之時,洪秀全在派出石達開西征的同時,派遣林鳳祥和李開芳進行北伐,兵鋒直指北京,因其所率皆百戰之廣西老兄弟,戰力極強,而此時的八旗和綠營承平日久,早已不是太平軍的對手了。

處此千年未遇之危局,僧格林沁可謂是鞠躬盡瘁,力挽狂瀾,在當時北伐軍逼進天津,京師戒嚴的情況下,率領麾下部眾硬是將太平軍擊敗,俘獲了林鳳祥和李開芳,這於清王朝來看,無異於是一次續命之戰,將大清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這是僧格林沁對內最為榮耀的一次鏖戰。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接下來,就是轉戰淮泗山東河南等地,殲滅了號稱十幾萬的捻軍,不過,怎麼說在平定發捻之戰的,他所率的八旗和綠營,在曾國藩和李鴻章所率的湘軍及淮軍面前,都屬於配角了。

僧格林沁的滑鐵盧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生的,其實,稱其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起因並非為了鴉片貿易,而是英法兩國為了換約,為了中國能履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

我在此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賣國之言,只是我認為,這所謂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戰爭的發生和結束都有著很大的偶然性,對此,網上的論據多多,也有專著,一看便知,我在此就不贅言了。

在對外戰爭中,他最大的功績一是大沽口保衛戰,在大沽口炮臺僧格林沁靠突然襲擊,不僅殺死殺傷英法聯軍434人,還擊沉了幾艘軍艦。這也算是自鴉片戰爭開戰以來所取得的最大戰果了。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但是也有人考證說,這是一個嚴重違約的行為,因為原來雙方有約定,表示絕不開戰,然後僧格林沁是背信棄義,率先開炮,這也是後來英法聯軍在北京燒殺屠戮的原因之一。

訊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頓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咸豐更是得意洋洋地認為:瞧瞧,我說什麼來著?洋人沒什麼好怕的嘛!

繼而,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洲,咸豐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其官爵以示薄懲。繼而八里橋戰鬥失利,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併火燒圓明園,咸豐帝遂革去了他的王爵,並同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

在影片《火燒圓明園》中,僧格林沁的戲份很多,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同外國人談判,爭論的核心是有關英使入京,拜見大清皇帝的禮儀問題;清廷堅持必須按照我大清禮儀,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禮;而英法方則堅決予以拒絕。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他們的意思是:我大不列顛臣民只跪拜上帝,怎麼能向一個戰場上打不過我們的皇帝行跪拜大禮呢?談判為此最終也沒有結果,後來這些外國的談判代表,被僧格林沁直接關進了大牢中去了。

這是真實之事,表面上是僧格林沁所為,但背後卻另有隱情,扣押談判代表其實是咸豐的主意,他一直在戰和間首鼠兩端,但最好是不讓外國人進京,所以,戰火的引起,咸豐是第一責任人。

僧格林沁扣押外使的後果是很嚴重的,不僅違反國際法,而且也不符合中國曆來所奉行的“兩軍相爭不斬來使”的法則,後來,這個使團的大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搞笑的是,給他們定的罪是“謀反”。

此時的咸豐皇帝還自鳴得意,以為自己挽回了大清國的顏面,卻不知這樣的行為在西方人的遊戲規則裡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這些人的命運,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圓明園的浩劫!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戰爭不可避免了,僧王爺率著近四萬人前去迎敵,而出師之名不是反侵略,不是保家衛國,而是同“謀反”相對應的,叫作“討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大清王朝對外國列強的態度,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天朝”模樣,完全地沒有國與國之間的概念。

通州八里橋,滿蒙鐵騎揮舞著馬刀衝向了敵軍,過程就不說了,甚是慘烈,那經歷過拿破崙戰爭的英法聯軍,用來復槍一排排地射擊,將這些勇士們皆掃於馬下,結果,英法聯軍5死46傷,清方數萬人幾乎全軍覆沒。

現在很多人還在討論兩軍對壘時的戰略戰術,指責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其實,這個根本就不用討論,戰略就不用說了,光就這戰術來說,歐洲軍隊經古斯塔夫二世及拿破崙這樣的天才軍事家改革後,對清軍壓倒性的勝利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八里橋戰敗的根本原因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略戰術。根本原因就一個,這就不是一個緯度的戰爭,兩個近代國家的近代軍隊打一個封建國家的封建軍隊,基本就是碾壓。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竟然還在用弓箭作戰。”不管許多人怎麼給當時的清朝出謀劃策,都改變不了這是一場不對稱戰爭的事實。

戰敗後的僧格林沁被革職了,此時的國家大局是太平天國已被剿滅,但其殘部卻還在各地遊擊,並且聯絡江淮及河南山東一帶的捻軍,對清政府構成很大的威脅,而不願讓湘淮兩軍再次做大的慈禧,重新啟用了僧格林沁,以圖將這些農民軍一氣蕩平。

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為朝廷安危在山東橫衝直撞,反覆進剿,他想一鼓作氣消滅捻軍,因為疲憊之極,連馬韁繩都抓不住,必須用布帶把韁繩栓在肩膀上才能行進。

在先期的征戰中收穫頗豐,捻軍的首領張洛行被僧格林沁俘獲處死,捻軍已經大勢已去,最終的勝利就在眼前。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英雄有遲暮,將士有戰死,久疲之師,終於落入機動作戰的捻軍設在曹州的伏擊圈中,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不成,被捻軍誅殺,時年55歲。

僧格林沁死後,清廷給予了極高的對待。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的轉折點,這是由僧格林沁生前在平衡滿漢軍事勢力中的作用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平定太平天國的主力是曾國藩的湘軍,賦漢人以重權實乃清廷的無奈之舉,如滿人所擔心的那樣:“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僧格林沁作為朝廷親貴,利益捆綁,對朝廷極為忠心,朝廷對他一則可以放膽任用,二則可以此牽制漢族官員的武裝,史稱“曾主南事,親王僧主北事”,這是當時清廷的基本態勢。

僧格林沁之死對大清帝國的走向來說,有著決定性意義,他不死,八旗主力就會聚集在他的旗下,仍然會是滿清王朝的鐵拳,而曾國藩、李鴻章及左宗棠的勇營武裝,是很難獲得控制全國軍力的機會。

他們所面臨的命運要麼是綠營化,要麼就像曾國藩已經在做的那樣進行解體;漢人肯定是不會有這樣一個成為滿清主力,乃至掌握兵權的歷史契機,後來相應的所有歷史演變就會全然兩樣。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僅是晚清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標誌著晚清的政治格局和軍事格局的轉變,從而改變了清朝國運,這恐怕也是蔡東藩評價僧格林沁,為“清祚之所賴以儲存者也”的原因。

僧格林沁戰死後,朝廷無體己親貴可用,滿蒙貴族最後能戰的將星隕落,慈禧只得命曾國藩等人督剿捻軍,從此,軍權落入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手中,滿漢之間的權力爭奪也直到清朝滅亡。

僧格林沁歷經道光、咸豐和同治三朝,堪為鷹獒之士,於大清王朝來說,他忠心耿耿,軍功卓著,就其同外國侵略軍血拼來看,當屬民族英雄,雖然最終失敗,但他抗擊帝國主義侵略,不怕犧牲的精神是值得讚揚的。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

總體來看,這僧格林沁實在是個悲劇英雄,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倘若他生於冷兵器時代,他定能如先輩努爾哈赤一樣,躍馬揮刀,馳騁疆場,開疆拓土;但命運卻偏偏把他安排在了中西方差距最大的時刻,他為了國家的主權義無反顧走向了戰場,無奈的接受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

他是草原武士與儒家文化的混合體,骨子裡有蒙古武士的彪悍血性,儘管他也殺人如麻,但放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我們不能輕易地對其臧否褒貶,應該從辯證唯物的角度,來進行公正地評價。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生前身後,倍極榮耀。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來的忠勇之士,他最終實現了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他的一生濃縮了那個時代的跌宕起伏 悲屈榮辱,慈禧太后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47年後,大清王朝終於在風雨飄搖中壽終正寢。

僧格林沁:從放羊娃到滿蒙貴族的最後勇將,死後成晚清軍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