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00後眼中的60、70、80、90後們:成熟責任是高頻詞

菜單

00後眼中的60、70、80、90後們:成熟責任是高頻詞

2018年開學季,“00後”成為大一新生的主力軍,正式登上舞臺。

在00後眼中,此前年代的“前輩”們有什麼樣的特質?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期採訪了20位“00後”, “成熟穩重、傳統老派、責任感強和經驗豐富”等,成為他們形容前輩們的高頻詞。

“給年輕人貼標籤是概念化、簡單化的認識,但蘊含著人們對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和期盼。”湖北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李木洲告訴澎湃新聞,相比以往年代出生的人群,00後的成長環境更加優渥,資訊化、現代化、個性化等氣息更加濃厚,隨著他們的集體入學,必定會營造出屬於自己的大學文化。

00後眼中的60~90後:成熟、傳統、責任和經驗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00後在形容“前輩”們時,最常用的詞彙是“成熟穩重、傳統老派、責任感強和經驗豐富”。

“60後似乎比較老派一點,70後是‘求同存異’,80後、90後則都屬於有接收新事物能力且比較成熟的一代人。”貴州男孩張傑告訴澎湃新聞。

來自長沙的謝宇煊認為60後70後“差不多”,沉穩、經驗豐富、善於交際,80後和90後則同是勤奮、勇敢、時尚。

內蒙古男生王赫稱,自己在公共場合倘若需要幫助,一般選擇向90後求助,感覺能夠依靠。“90後‘有情有義’,高一時曾遇到一名前來實習的物理老師,又高又壯的東北男生,和我們告別時哭得很厲害。”王赫認為,“80後成熟穩重、見多識廣、樂觀自信”,70後則是父輩這一代,覺得他們“憂國憂民”又“望子成龍”,“比如父母讓我暑期去餐廳打工,體驗生活”。

對於70後,清華大學新生陳嘉雯有著類似感受。“爸媽他們小時候出生比較貧窮,生活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他們都考上了清華,非常努力——奮鬥是他們這一代人的主題。”陳嘉雯認為,正是父輩的奮鬥讓現在的00後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不再為衣食發愁。

遼寧女生薑雪瑩認為,60後熱情樸實、經驗豐富,但有點頑固;70後學習和接受事物能力高;80後隨和、心態年輕,但工作壓力大;90後則是活潑可愛的主力軍,比較幽默,對於壓力比較看得開,“頗會安慰自己”。

河南女孩嶽寶文也談到了“70後的壓力”:“這個年齡段的人,孩子大多是在唸高中、大學或剛工作時期,都在為孩子奔波。”此外,她認為80後較現實,很多人需要不斷向社會妥協,而90後更多是迷茫,“會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生活”。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片面看法。”嶽寶文說。

“給年輕人貼標籤是概念化、簡單化的認識,但蘊含著人們對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和期盼。” 李木洲認為,這幾十年來是中國經濟社會鉅變的時代,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有比較鮮明的時代烙印和精神特質。

00後的自我定位:獨立、個性

對於自己的總結,00後們用得較多的詞則是“自信”、“極具個性”和“創造力十足”。

18歲的遼寧男孩史天樂考取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稱穩中帶“皮”、腦洞大開、青春活潑。史天樂用“大佬們”來形容自己剛剛認識的同學——才藝豐富,會很多運動專案,思維獨特,“腦洞”也很大。

張傑曾因沉溺遊戲差點上不了高中,但最終逆襲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大多數人喜歡把00後和‘不成熟’劃等號。就我個人而言,確實有時會有些不成熟的表現。不過,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以及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

今年7月,雲南男孩吳建智為照顧失去雙臂的哥哥,在高考分數比後者多76分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報考同一所大學。吳建智告訴澎湃新聞,在自己看來,00後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且更具有個人和主人翁意識,希望融入和引領這個社會。“我把這個標籤看作是一種對自己的鼓勵,促使我去努力,奮鬥和改變。”

陳嘉雯曾在網上看到不少關於00後的負面評價,比如被網友稱為“垮掉的一代”。“我挺不同意的。有時候我在網上發言,因為我有“00”後的標籤,就會有網友出來懟我。”陳嘉雯認為,父輩身上的“奮鬥”精神,這一代人身上同樣具備。

00後的個性和自信也體現在專業選擇上。比如,遼寧女生薑雪瑩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對她來說這是一個讓人有探索慾望的神奇專業。“剛開始家人也不太理解,因為填報專業的時候大家都會考慮很多:未來的就業狀況如何,生活的城市在哪裡,月薪多少(但我)左思右想,行行出人才。”

對於未來幾年的大學生活,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00後們已有規劃,學習、交友、實現自我價值是“高頻詞”。

“學習永遠擺在第一位,儘量平衡各種活動與學習的衝突。”謝宇煊告訴澎湃新聞,除了學習之外,要多參與實踐活動,建立起良好的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00後不是自私的,我們也有社會擔當。”謝宇煊說,他希望能用自己所學“反哺和回報社會”。

“作為00後大學生,他們可能具備更強的思想獨立性和批判性,他們可能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知識更加豐富,進而也可能對大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李木洲告訴澎湃新聞,期待00後大學生能夠具備更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給當下的大學帶來新的風氣。

“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和看好00後的人,他們相對於我這個60後的人而言,內心少一點包袱和糾結,更加擁有自我,不太在乎一些外在的評價。他們看重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和自主,也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韓曉燕告訴澎湃新聞,00後並不是一個可以被某些詞語和特點標籤的群體,而是一個一個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個體。

電子產品是開學裝備標配

據《揚子晚報》報道,與90後不同,00後“幾乎將家搬到了學校”:電冰箱、席夢思、洗衣機、掃地機器人……甚至輪胎、摩托車也出現在了不少大學的菜鳥驛站。

澎湃新聞採訪的20位00後新生,他們為大學生活購置的“裝備”中,膝上型電腦、手機、電子書幾乎是必備品,衣服鞋子則佔據了行李的大半。開學前夕,內蒙古赤峰市的00後新生王赫買了一堆中性筆、衣服和洗漱用具。對於12歲就擁有自己手機的王赫而言,“3C產品”(電腦、手機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亦有準備。

“媽媽給我買了一臺iPad Pro,我自己買了一臺電腦。”考上北大的浙江男孩洪揚告訴澎湃新聞,除了電子產品,為了保證睡眠,自己還準備了床簾——這可看出他對“作息”尤其在意,在室友選擇上,也希望作息習慣能比較接近。“一天不能睡太少,最晚12點前得睡了吧。”

山東女孩劉兆一說,媽媽列了一整張A4紙的單子為她準備開學禮物,愛玩音樂的她則看上了一款打碟機。“價效比很高,功能強大價格便宜,入學禮物,我真的最想要它了!”劉兆一夏天寫了一首嘻哈歌曲,向自己將要就讀的山東師範大學“表白”。

安徽男孩張趙龍考上了本省一所高校,上學前準備了手機、電腦和電子書及其它“裝備”,“爸媽給的錢,自己買的”,但他最喜歡的是“舅舅送的烤爐”。國科大網路安全專業新生劉薇邇則告訴澎湃新聞,家裡為她準備了一些基礎的用品,比如抱枕、蚊帳、電腦、床上三件套,以及“媽媽送了珍貴的日記、姨媽送了項鍊、姐姐送了口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0名00後新生收到的禮物中,最普遍的是“紅包”。

注重個人形象,

也有

男孩“化妝”

有媒體報道稱,大學生正成為“整容主力軍”。暑假期間,準大學生、大學生群體甚至推動整形美容市場形成一個消費高峰。對於“整容”,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00後們普遍認為“可以接受”,但自己不會去做,而更多的是透過適當化妝和衣著等方式“改變個人形象”。

張傑告訴澎湃新聞,作為男孩子,自己不排斥整容,“別整得太厲害就能接受”,但他不會選擇整容。“我平時會化妝,主要是打底、畫眉毛、打高光。”張傑說。內蒙古男孩王赫也有類似想法,他會做下發型,貼貼面膜,注意防曬護膚。

“整容一定不考慮,自然美才是真的美。雖然我自己不接受整容,但可以接受別人整容。”王赫說。

“改變個人形象是必須的,但是整容化妝什麼的我搞不定,就是多運動有個健康挺拔的體魄和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吧。”遼寧男孩史天樂有些微胖,自嘲身材“一言難盡”,迫切想要改變。

姜雪瑩以前沒化過妝,但開學前特意買好了化妝品。“我覺得個人形象還是很重要的,長得好看一點會很加分。即便男生做一些基礎的保養我覺得也沒什麼問題,化妝也是合情合理的,只要行為舉止不過分娘化。”姜雪瑩說。

長沙男孩謝宇煊不反對整容,但對自己而言,只會對髮型稍微做下調整,以及希望自己更瘦、更高,多點肌肉。“高中確實沒有注意過自己的形象,頭髮怎麼樣、胖成了什麼樣子,都沒怎麼管。”

“我對整容不反感,但我很喜歡我的這張臉,不完美卻有自己的特點,所以不會去大幅調整自己的五官。”嘻哈女孩劉兆一說,自己僅有“整牙”的計劃,這是“大學最想做好的三件事”中的第一件——其它兩件是搞好學習和做好ra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