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後,又冊立新皇后,原先皇后的兒子還是嫡子嗎?

菜單

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後,又冊立新皇后,原先皇后的兒子還是嫡子嗎?

按照“子以母貴”的標準,無論是先皇后還是新皇后所生的皇子,都具備嫡子的身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對於後宮中母子身份與地位的判定,一貫以來都是遵循先“子以母貴”,再“母以子貴”的原則。也就是說,皇子的身份與地位的高低,主要是由其生母的地位所決定的,生母的地位越高,皇子的出身則越為高貴,反之亦然。根據這樣的關係描述,我們便可以得出結論,先皇后所生的兒子,是皇帝的嫡子,先皇后死後,冊立了新的皇后,這也使得新皇后的兒子因為母親身份發生變化,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皇帝的嫡子,並且,這個嫡子的身份是不管他出生的時候生母是否已經被冊立為皇后,都會被看作是嫡子。

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後,又冊立新皇后,原先皇后的兒子還是嫡子嗎?

而在皇帝駕崩之後,皇子登基稱帝,他的生母的地位也會因此得到提升。以清朝基業的開創者努爾哈赤為例。努爾哈赤的結髮妻子佟家·哈哈納扎青所生的兩個兒子,褚英和代善,是他的嫡子;他的第二任大福晉富察·袞代所生的莽古爾泰與德格類,以及第三任大福晉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所生的皇太極,也都是嫡子;而他的第四任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毫無疑問同樣是他的嫡子。因而在努爾哈赤時期,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能位列“四大貝勒”,多爾袞三兄弟年紀輕輕就被分配給了數量可觀的牛錄統領,這些都是“子以母貴”的表現。

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後,又冊立新皇后,原先皇后的兒子還是嫡子嗎?

而在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並且改元稱帝后,在這努爾哈赤生前冊立的四位大福晉中,僅僅是將其生母孟古哲哲追封為皇后,而這體現出的又是“母以子貴”。再以乾隆皇帝為例。乾隆皇帝的結髮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兩個兒子,既永璉和永琮,必然是乾隆皇帝的嫡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由繼後輝發那拉氏所生的永璂,在輝發那拉氏正式冊立為皇后的時候,其身份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嫡子。所以,按照“子以母貴”的原則,無論是先皇后,還是在其去世後所冊立的新皇后,她們所生的皇子,都是嫡子,具備同樣的嫡子身份,有的只是年齡上的差別。

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後,又冊立新皇后,原先皇后的兒子還是嫡子嗎?

然而,同樣是嫡子,嫡長子的“待遇”則會有著明顯的不同。皇帝與結髮妻子,也就是第一任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被稱為嫡長子。早在西周時期所制定的《周禮》中,就已經對嫡長子的身份與地位進行了釐定,並且用“分封制”和“宗法制”這樣的法律制度加以確認與鞏固。換句話說,嫡長子具有天然的“法理性”優勢,尤其是在“繼承權”上,享有絕對的“合法性”基礎。要知道,嫡長子被譽為是“上天賜予皇帝的禮物”,其根本性的目的與作用就是在於襲承皇位,並且在有些典籍中明確說明,如果嫡長子的去世,其父母要以敬天祭神的方式進行守孝,以示對上天的崇敬。

所以,皇帝與結髮妻子所生的嫡長子,在地位上是要高於其他嫡子,而結髮妻子所生的嫡子的地位又要繼任皇后所生的嫡子,除非是犯了重大的過錯,否則結髮妻子所生的嫡子由其是嫡長子必然是法定的第一順位的繼位人選。對於皇子們而言,皇帝本人才是他們命運的真正決定者。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儘管出現過諸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及朱棣“靖難之役”這樣的奪位事件,但是在大部分時間裡,皇位傳承還是一直遵循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這一套基本的原則與理念。特別是在明朝的時候,這一皇位襲承的原則得到了非常徹底的貫徹,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來,明朝的諸位皇帝,都在堅定不移的執行著這一制度原則。比如朱棣,儘管他非常喜歡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並且期間也在長子朱高熾與次子朱高煦之間猶豫過,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朱高熾,並將其立為了太子,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好惡而改變這一原則。二來,就是明朝的大臣們,特別是清流言官,成為了這一制度執行的重要“監督者”。萬曆朝時期“國本之爭”,便是大臣們極力勸諫要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則一直想要冊立由其非常寵愛的萬貴妃所生的朱常洵為太子,雙方對峙十數年,最終萬曆皇帝只能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立了朱常洛為太子,進而遵循了這一原則。

當然,冊立國之儲君,儘管有著這樣的原則與制度,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本人手中,這一點在清朝時期“秘密建儲制度”的背景之下體現的尤為明顯。還是以乾隆皇帝時期為例。乾隆皇帝與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不僅乾隆皇帝非常的寵愛,就連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都非常青睞,包括永璉這個名字就是雍正給起的。而乾隆皇帝也在登基之後,馬上透過秘密建儲的方式確定了永璉繼位人的身份,只是天命不假,永璉過早的就去世了。之後,富察皇后又生下了永琮,但是永琮沒過多久也死了,富察皇后也在傷痛中去世,使得乾隆傳位給富察皇后所生嫡皇子的願望就此落空。

而繼後所生的永璂,由於乾隆皇帝對於繼後輝發那拉氏的“恨屋及烏”,其自始至終都沒有被乾隆皇帝喜歡,到死也沒有得到過冊封。儘管繼後只是被收走四份聖旨寶冊,沒有行廢黜之禮,永璂依然是法理上的嫡子,但是他的爵位和地位甚至比不上一個普通妃子所生的皇子。而這樣的結果則完完全全是由乾隆皇帝的好惡所決定的。由此可見,伴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極強,皇帝手中的權力越來越集中,也就此凌駕於“禮”“制”之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嫡子的身份只是一個法理性的象徵,長子的地位也僅僅是年齡上的區別,真正決定皇子未來命運的還是皇帝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