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個車站40年變遷折射福建鐵路大發展

菜單

一個車站40年變遷折射福建鐵路大發展

新華社福州2月20日電

題:一個車站40年變遷折射福建鐵路大發展

新華社記者陳弘毅、王妍

2月19日上午9點40分,汽笛響徹青山綠水,一列綠皮列車從閩西北邵武站緩緩發車。

出站的乘客離開後,客運員“嘩啦嘩啦”地將出站口的推拉門關上、上鎖,這個短暫恢復人氣的車站又陷入寂靜之中。

“從現在到下午的好幾個小時,邵武站都沒有客車經過。”剛剛退休的邵武車站黨委書記黎學城望著空空蕩蕩的候車室和站前廣場,嘆了一口氣:“你看現在的邵武站,一天不到10趟車,客流多的時候才幾百人,一點都沒春運的感覺。但以前這個時候,車站裡一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

黎學城從1979年起一直在邵武站工作,直到去年6月正式退休。將近40年的時間裡,他見證了這個火車站因福建鐵路發展而興,又因福建高鐵建設而逐漸“平淡”的過程。

“福建在解放初一寸鐵路都沒有,國家在1956年興建了福建的第一條鐵路——鷹廈鐵路。在此後30多年的時間裡,福建只有這唯一的進出省鐵路通道,而邵武則是火車進出福建必經的‘咽喉’。那時候火車開得慢啊,從江西鷹潭出發,要經過一天才能到福州、廈門,所有的列車需要在邵武停靠,客車要換司機,做檢修;貨車要在這裡調車,把物資發往周邊縣市,所以邵武站配備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齊全的,整個車站當時有300多個工作人員,是閩西北最大的鐵路樞紐。”黎學城回憶說。

“一直到十幾年前,邵武站春運期間每天南下北上的列車還有四五十列,一到春運,閩西北地區周邊縣市的人都趕到邵武坐火車,小小的候車室經常一擠就是近千人,甚至鄰近縣市都在邵武站旁設立了辦事處,方便物資調配運輸。”黎學城說。

在老鐵路人的記憶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邵武的客流量一年有八九十萬人,來自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閩西北的林木、鐵礦石、煤炭等物資,伴隨著南來北往的旅客,見證了改革開放後福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變化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峰福線、贛龍線……隨著國家鐵路大發展,福建接二連三地打通新的出省鐵路通道,邵武不再是唯一的進出省樞紐,車站工作人員也開始陸續被分流到省內的其他地區。

真正的“鉅變”在2011年以後。一聲汽笛,福建進入了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動車時代”。一年一條快速鐵路和高鐵的開通,讓八閩大地交通更加便捷。2013年,向莆鐵路開通;2015年,合福高鐵開通,福建九地市被動車和高鐵“串”在了一起。不過,途經閩西北的這兩條高鐵線路都“繞”開了邵武,昔日熱鬧的邵武站一下子變得冷清起來。

現在,從鄰近縣市坐高鐵到福州,時速300公里,只要1小時出頭;而經過邵武的鷹廈鐵路是上世紀的老單線鐵路,限速每小時60公里,坐普速車到福州要6-7個小時。高鐵帶來的便利性,不但讓周邊縣市乘客基本不來邵武坐火車了,還把邵武本地的乘客都“吸”了過去。

“邵武火車站幾十年的變遷,是福建鐵路建設發展史的縮影。”黎學城說,如今出行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們乘坐火車也越來越舒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