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菜單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來源: |實踐與文字 ID:marxismnju」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文章來自於《消費社會》

作者:讓·鮑德里亞

譯者:劉成富、全志鋼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讓·鮑德里亞(1929年-2007年)

豐盛

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恰當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OBJETS)*[1]的包圍。

[1]*鮑德里亞在此書的寫作中,有三種不同的文字詞句建構:一是通常出現的字詞斜體,在譯文中我們按慣例譯作黑體字;二是鮑德里亞用字母首位大寫強調一些詞語,三是將一些字詞字母全部大寫表示特殊強調。對後兩種情況,我們一律在漢譯文字中注著重號。——譯者注。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根據不斷上升的統計曲線顯示,從複雜的家庭組織和數十個技術奴隸,一直到“城市動產”,從通訊的整個物質機器和職業活動,一直到廣告中慶祝物的常見景觀,從大眾傳媒和未成年人崇尚的隱隱約約具有強制性的小玩意中所獲得的數百萬個日常資訊,一直到圍困我們睡夢的夜物所提供的心理劇,他們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類之間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財富與資訊。毫無疑問,“環境”、“氛圍”的概念之所以變得如此時髦,只是因為我們在其他人周圍,在他們出現的時候,在他們的談話中,實際上生活得還不夠;只是因為那些從屬的、引起幻覺的物帶著無聲的目光老生常談,總是向我們重複著我們自己的驚人力量、潛在的富有和相互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正如狼孩因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變成了狼一樣,我們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官能性的人了。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它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後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築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

物既非動物也非植物,但是它給人一種大量繁衍的植物和熱帶叢林的感覺。現代新野人很難從中找到文明的影子。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這種由人而產生的動植物,像可惡的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一樣,反過來包圍人、圍困人。我們必須儘快如實地把所見到的和所體驗到的描述出來——千萬不要忘記在奢華與豐盛之中,它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制約它的不是自然生態規律,而是價值交換規律。

“在倫敦最繁華的街道,商店一家緊挨一家,在沒有目光的玻璃眼睛背後,陳列著世界上的各種財富;印度的披肩、美國的左輪手槍、中國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羅斯的皮衣和熱帶地區的香料。但是在所有這些來自眾多國家的商品正面,都掛著冷冰冰的白色標籤,上面刻有阿拉伯數字,數字後面是簡練的字母L,s,d,(英鎊、先令、便士)。這就是商品在流透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豐盛與全套商品

堆積、豐盛顯然是給人印象最深的描寫特徵。大商店裡琳琅滿目的罐頭食品、服裝、食品和烹飪材料,可視為豐盛的基本景觀和幾何區。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在所有的街道上,堆積著商品的櫥窗光芒四射(最常見的材料就是燈光,如果沒有它,商店就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還有肉店的貨架以及舉辦的食品與服裝的節日,無不令人垂涎欲滴。在堆積之中,還有產品總和之外的東西:顯而易見的過剩,對稀有之物神奇而決定性的否定,以及科卡尼地區對奢華物質的狂妄自負。我們的市場,我們的商業動脈,我們的絮佩爾絮尼克超級商場就是這樣模仿了一個被尋找回來的異常肥沃的自然:在我們的薩納昂山谷,霓虹燈的燈光像牛奶和蜜一樣在番茄沙司和塑膠上流淌,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對於所有的人來說,不是不夠而是太多的強烈願望就在於此:看起來你帶走了一堆搖搖欲墜的盒裝牡蠣、肉、梨子或蘆筍,其實你只是購買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你只是買走了所有中的部分罷了。這種對消費材料、對商品的重複借代說法,釆用一個重要的集體隱喻,以及藉助於其本身無節制的特點,重新恢復了贈與和戲劇性的、用之不竭的揮霍形象。這個形象即節日形象。

在豐盛的最基本的而意義最為深刻的形式——堆積之外,物以全套或整套的形式組成。幾乎所有的服裝、電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夠相互稱呼、相互對應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對於那些不再過多提及過剩物質,而只是提及篩選出來的、補充性的、供選擇選用的以及供消費者作連鎖心理反應的某個方面的商品的那個整體來說,古董商的櫥窗就是貴族的奢侈模式。消費者瀏覽、清點著所有那些物品,並把它們作為整個類別來理解。今天,很少有物會在沒有反映其背景的情況下單獨地被提供出來。消費者與物的關係因而出現了變化:他不會再從特別用途上去看這個物,而是從它的全部意義上去看全套的物。洗衣機、電冰箱、洗碗機等,除了各自作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層意義。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櫥窗、廣告、生產的商號和商標在這裡起著主要作用,並強加了一種一致的集體觀念,好似一條鏈子、一個幾乎無法分離的整體,它們不再是一串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因為它們相互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並使消費者產生一系列更為複雜的動機。顯然,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絕不是雜亂無章的。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更好地誘惑消費者,它們還會模仿雜亂。不過,它們總是要想方設法開啟指示性的道路,誘導人們陷入商品網中的購物衝動,並根據自身的邏輯,進行誘導、提高,直至獲取最大限度的投資,達到潛在的經濟極限。服裝、器械以及化妝品就是這樣構成商品的系列,並引起消費者對惰性的制約:他邏輯性地從一個商品走向另一個商品。他陷入了盤算商品的境地——這與產生於購買與佔據豐富商品本身的眩昏根本不是一回事。

雜貨店

豐富與盤算的綜合,就是雜貨店。雜貨店(或新的商業中心)實現了消費的綜合活動,其中最小的活動並不是購物、玩弄物、遊戲性的遊蕩以及兼而有之的各種可能。因此,雜貨店與大商店相比,在現代消費方面更為特別。大商場裡的產品大量集中,留給遊戲的探索性空間較小,貨架與產品的並列使得緩行更為切合實際,大商場保留著它們誕生的那個時代的東西,也就是廣大百姓獲得日常消費品的東西。雜貨店本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它不把同類的商品並置在一起,而是採取符號混放,把各種資料都視為全部消費符號的部分領域。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文化中心成了商業中心的組成部分。但不要以為文化被“糟蹋”,否則那就太過於簡單化了。實際上,它被文化了。同時,商品(服裝、雜貨、餐飲等)也被文化了,因為它變成了遊戲的、具有特色的物質,變成了華麗的陪襯,變成了全套消費資料中的一個成分。“一門新的生活藝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廣告上寫道:“時髦日常性:能夠在有空調的同一個地方愉快購物,能夠一次性購買到食品、用於套房和鄉間住宅的材料、服裝、鮮花、剛問世的小說或最新問世的小玩意,與此同時,丈夫和孩子看著一部電影或就地一同用餐,等等。”咖啡館、電影院、書店、音樂廳、婦女的小飾物、服裝,還有商業中心的其他許多東西:雜貨店能夠以萬花筒式的方式重新把一切捕獲。如果說大商店展現了商品的集市場面,那麼雜貨店則扮演了消費的獨唱會的角色。它的整個“藝術”就在於耍弄商品符號的模糊性,在於把商品的實用的地位昇華為“氛圍”遊戲:這是普及了的新文化,在一家上等的雜貨店與一個畫廊之間,以及在《花花公子》與一部《古生物學論著》之間已不再存在什麼差別。雜貨店向現代化方向發展,一直到能夠提供“灰物質”:“銷售東西本身並不令我們感興趣,我們要在其中加點灰物質……四層樓,一個酒吧、一個舞池和幾個銷售點。

婦女小飾品、唱片、袖珍書、教科書——幾乎無所不包。但目的不是想討好顧客,而是真的向他們推薦‘一些東西’,一家語言實驗室在三樓運作。在唱片和舊書當中,人們可以發現喚醒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的東西。嚴肅音樂和詮釋時代的書籍。伴隨著產品的就是這些‘灰物質’。因此,一家風格新穎的雜貨店,會帶有更多一些東西,也許是一點智慧和一點熱情。”

雜貨店可以變成整個一座城市:如帕爾利二號。那裡建有巨大的購物中心,“藝術和娛樂與日常生活混而為一”,每個住宅群從游泳池-俱樂部向四周延伸。游泳池-俱樂部成了吸引力的中心。圓形的教堂,網球場(“這是最起碼的東西”),高雅的商店,圖書館。最小的冬季運動站也採用了雜貨店的這種“普遍主義”的模式:所有的活動被概括、被系統地組合並集中在“氛圍”的基本概念周圍。因此,菲萊思-拉-普羅迪克同時向您提供了一種整體的、多職能的組合生活:“……我們的勃朗峰,我們的雲杉森林——我們的奧林匹克跑道一我們的兒童‘平臺‘——我們的那些雕琢、磨光成藝術品的建築——我們所呼吸的新鮮空氣——我們的福羅姆(Forum)購物中心中的高雅的氣氛(取代了地中海城市……從滑雪的跑道歸來之後,生活就是在這裡變得愉悅的。咖啡館、餐館、商店、溜冰場、夜總會、電影院和文化娛樂中心一起集中在福羅姆(Forum),向你提供滑雪之外的特別豐富多彩的生活)——我們的有線電視——我們的人類未來(不久,我們將被文化部劃為藝術文物)。”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我們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這樣一種境地。所有的活動都以相同的組合方式束縛,滿足的脈絡被提前一小時一小時地勾畫了出來。“環境”是總體的,被整個裝上了氣溫調節裝置,安排有序,而且具有文化氛圍。這種對生活、資料、商品、服務、行為和社會關係總體的空氣調節,代表著完善的“消費”階段。其演變是從單純的豐盛開始,經過商品連線網,到行為與時間方面的總體影響,一直到內切於未來城市的系統氣氛網。雜貨店、帕爾利二號或現代機場就是這類城市。

帕爾利二號

“歐洲最大的商業中心。”“春天商場、BHV、迪沃爾、普里聚尼克、郎萬、費朗克父子、埃迪爾、兩家電影院、一家雜貨店、一家超市、絮瑪和其他一百來家商店竟聚集在同一個地點!”

對於商業選擇來說,從雜貨店到高檔時裝店,兩個必要的條件是:商業活力和美學感覺。人人皆知的口頭禪“難看的東西不易買”在此已經過時,可能要被“環境美是生活幸福的首要條件”所代替。

三層樓的結構……圍繞中心的瑪伊而建,有主軸線和兩層寬闊的通道。大小商店融會在一起,現代節奏與昔日的閒逛融會在一起。

這些商店的誘惑一覽無餘,連一個櫥窗的屏障都沒有。步行閒逛其中,會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愜意感。瑪伊街一面朝著和平街,另一面朝著香榭麗舍大街,裝飾著噴泉、礦物樹、報亭、長凳,完全擺脫了季節與反常的氣候個隔絕於外的空氣調節系統,只要有個十三公里長的空氣溼度調節罩之後,永恆的春天便長駐於此。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在那裡,人們不僅能買到所有東西,從一雙鞋到飛機票,能看到保險公司、電影院、銀行、醫務所、橋牌俱樂部和藝術展覽館,而且人們不再是時間的奴隸,和其他任何街道一樣,瑪伊街一週七天,日夜均可前往。

理所當然,中心為那些想使用最現代付款方式的人設立了“信用卡”。它把支票、現金……甚至是難熬的月底解放出來了……從此,如要付款,你只要出示信用卡並在發票上簽字便可以了。就這麼簡單。你每月都會收到一張賬目清單,你可以一次付清或按月支付。

舒適、美麗和效率結合在一起,帕爾利人發現了其他無政府城市拒絕他們的物質幸福條件……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在這裡,我們處在作為日常生活的整個組織、完全一致的消費場所。在這裡,一切都容易捕獲和超越。抽象的“幸福’‘的半透明性是由解決壓力的唯一辦法所確定的。擴大到商業中心和未來城市規模的雜貨店,是每一個現實生活、每一個社會客觀生活的昇華物。這裡廢除的不僅是工作和錢,而且是季節——最終一致了的迴圈本身成了遙遠的殘跡!工作、娛樂、自然和文化,所有這些過去零零散散,在現實生活中,在古老的無政府城市裡,滋生出的複雜和焦慮的東西,所有這些被分裂、相互之間無法縮減的活動——所有這一切最終被混雜、攪拌、調節並一致地展現在同一次連續的購物和消閒之中。所有這一切在時髦的兩性同體的相同氣氛裡,最終變得無性別之分了。所有這一切最終被消化、還原為同質的糞便物(當然,確切地說,在“現金”消失的標誌下,現實生活的現實糞便化以及過去一直困擾著它的社會經濟矛盾的象徵太明顯了)——所有這一切都結束了:被控制、被潤滑和被消費的糞便性從今以後將不分事物,不分社會關係,到處蔓延,無所不在。

如同羅馬的先賢祠,所有國家的神共存於一篇巨大的“文章”,諸說混合。我們的中心(Supei-Shopping Center)就是我們的先賢祠,我們的閻王殿。所有消費之神或惡魔,也就是說,所有的活動,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衝突以及所有以同樣抽象方式廢除了的季節都彙集於此。在如此統一了的生活內容裡,在這篇無所不包的文摘裡,不可能再有什麼感覺:產生的夢幻、詩意與感覺的東西。即重大的搬遷與濃縮形式,建立在不同成分相互間有機連線基礎之上的比喻和矛盾的重大意象,是不可能再存在了,相同成分的永久性替代將特立獨行。不再有象徵功能:在永恆的春天裡,“氣氛”的組合是永恆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鮑德里亞|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新浪微博賬號:

實踐與文字

歡迎搜尋並關注

實踐與文字

編輯:潘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