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菜單

“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都說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對於寒冷的冬天來說羽絨成為了人們的護體寶物,在寒冷地區沒有羽絨服是無法度過一個冬天的,而安徽的無為縣就是盛產羽毛羽絨的地方,無為縣是全國重要的羽毛集散地之一,並且還有著“中國羽毛羽絨之鄉”的稱號,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安徽無為縣來了解一下帶給我們溫暖的羽毛羽絨是如何生產製作的。

“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在杭州蕭山舉行的底21屆中國國際羽絨博覽會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授予無為縣“中國羽毛羽絨之鄉”的稱號,並不是因為單純的羽毛羽絨就獲得如此大的殊榮的,無為縣將看似微小無用的羽毛做成了大產業,支撐了當地的產業發展。無為縣透過科技創新,將當地的羽毛羽絨向大企業方向發展,不斷加深其產業鏈,擴充產業群,最終帶動了當地的發展,解決了當地人口的就業問題,提高了資源有效利用率,從最初的單一產業鏈,也就是半成品加工,到後來的高檔切片、羽絨產品以及羽毛球的生產等多條產業鏈擴充,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產業鏈。無為縣將產業鏈由粗加工向精細化生產發展,成功將其產品銷往我國20多個省市,並且部分產品遠銷國外。

“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無為縣的成就可以從潘慶好的經歷說起。1996年,潘慶好開始了關於羽毛羽絨的創業,也就是對收購的羽毛進行加工,承擔了加工的工作,為那些需要羽毛的廠商提供半成品。而在2002年,潘慶好創辦了一家公司,2007年的他做上了為體育用品貼牌代工的工作,將公司從生產羽毛向聲生產羽毛球轉變,這時候的他靠賺取代工費為生。在2009年,潘慶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註冊了“翎美”商標,正式進軍羽毛球行業。

潘慶好的公司已經發展為科研、生產和營銷一體的大型羽毛球製造企業,其年均生產羽毛1。5億片,一年生產的羽毛球高達240萬打,其產品不僅在國內大受歡迎,更是遠銷到日韓、歐美以及東南亞地區。

“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羽毛球的生產只是羽毛羽絨行業的其中一條分支,透過生產裝置的升級換代和技術革新,羽毛羽絨行業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並且形成了羽毛球、水洗絨以及絨製品四大板塊。

一個小小的羽毛球卻涵蓋了非常多的技術含量,小小的羽毛球支撐起了一個龐大的行業,無為縣從事羽毛羽絨規模的企業多達33家,同時這些企業還帶動了羽毛羽絨製品企業的發展,數量高達100多家,其收益也非常可觀,行業產值在一年中高達54。18億元,在這樣的良好發展氛圍中,無為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形成了東隆、文翔、萬利達、光明、藍翔這樣的企業叢集。

在無為縣,像潘慶好這樣創業的人不在少數,董橋羽毛就是潘慶好的一個縮影。最開始,董橋中的羽毛產業還是以肩挑收購羽毛再將之銷往江浙一帶的形勢,而發展到了80年代到90年代初,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 的駐點收購,到90年代的中後期才開始投資辦廠,形成規模化的企業。經歷了三次變革,董橋出現了30多家羽毛加工企業,手持固定資產高達2。2億元,一年能收購和加工羽毛共計11580噸,其年交易額更是高達5億元,由於快速的發展和多年的市場開拓,董橋逐漸成為了“中國羽毛第一村”。

“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除了董橋之外,還有東隆也是一家透過羽毛羽絨產業發家致富的地方。在5月13日,東隆引進了高檔的生產線,高檔生產線的引進將使產品品質更優。在2015年,東隆公司的營收收入高達4億多。利稅多達4500萬元,憑藉超高的利潤收入東隆成為了該縣首個省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東隆從最初的羽毛加工企業向如今的成為產業巨頭,這其中東隆在企業的管理制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將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向現代企業引導,實行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這使得企業的管理效率提高了不少,企業的效率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不斷加強企業創新,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打造出品牌特色以及提高整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使得東隆在羽毛羽絨產業中的地位與日俱增。

“中國羽毛之鄉”無為縣,小羽毛做成的大產業,幾近壟斷了世界

小小的羽毛就如同磐石一樣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企業透過自我創新與科技相結合,並將企業及時轉型升級,不斷完善產業鏈,讓羽毛羽絨產業由低端加工向驚喜製造邁進,用小羽毛帶動了大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