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菜單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石刻藝術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一批帶翼石獸,由於其特殊的藝術造型,以及明顯有別於其他時期石雕作品的風格特點,吸引了大量相關專業人士以及愛好者的關注與討論。這些石刻藝術為傳統的中國美術史添加了絢麗的色彩,吸引我們重新認識並研究東漢時期西南地區的美術發展史,傳承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它的美。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一、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概念

石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門重要的藝術門類。石刻是用雕刻的手法在石材上創作出具有真實體積的各種藝術品。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是指在巴蜀地區出土的漢代時期佇立於陵墓兩邊有翅膀的仙獸造型的石刻。巴蜀地區從東漢時期開始出現大量的帶翼神獸石刻,其雕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雕刻技法精良。

(一)中國帶翼神獸的概念

針對帶翼神獸的研究與分析,學者李零的《論中國的有翼神獸》,是對帶翼神獸研究的最早最全面的。文章對以天祿和辟邪為代表的帶翼神獸起源進行了專門研討,文章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帶翼神獸的起源,第一種學說是“如虎添翼”說,第二種學說是“外來說”。

他對帶翼神獸的淵源進行了大膽猜想,認為帶翼神獸與西亞草原的藝術有著不解之緣,並且該觀點也得到了學術界大比重學者的認可。《論中國的有翼神獸》中對中國的古代藝術中的動物進行了分類,一類為寫實的動物,一類為不同類別的動物(尤其是飛禽走獸)混合形成的虛擬動物。

後者由不太被人所熟知的、隨機想象的動物,以及經過長時間選擇被視為“祥禽瑞獸”的動物組成。

李零認為文獻中的有翼神獸是“祥禽瑞獸”的動物。透過翻閱文獻來看,中國最重要的有翼神獸一是麒麟,二是桃拔、符拔、扶拔,三是天祿、辟邪,四是天祿嘏蟆,五是飛廉。根據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北方,有翼神獸似乎主要集中於黃河流域,在南方,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也有出土不少有翼神獸。

(二)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

巴蜀地區出土的帶翼神獸石刻是我國南方出土的帶翼神獸石刻的代表。如天祿羽人圖,天祿神獸呈抬頭前傾站立狀,頭上有一角,肩部生有翅膀,尾巴呈波浪形向後上方伸展,在尾端似分散為多尾,前兩足向前站立,後兩足向後呈蹬地狀。天祿神獸翅膀為單層雙疊式飛翼,呈波浪形朝身後上方伸展,每羽粗細長度相當,羽較細,羽間間隔較大,變化不大。

根據查閱相關資料和分析發現,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既是李零所說的“祥禽瑞獸”的動物組成,帶翼神獸的飛翼又似乎比我國其他地區的帶翼神獸更為豐富。由此可見,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翅膀種類豐富,具有巨大的文化吸引力。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二、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淵源與文化內涵

(一)外來說觀點

巴蜀地區東漢墓前圓雕有帶翼石獅的形象,而獅子的形象實際上是漢末才由西域流入中國。這個考古發現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並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起始時間產生了質疑。佛教尊崇的獅子,被認為是威嚴吉祥的神獸,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也讓獅子成為一種高貴的神靈之獸。西亞有翼神獸石刻與東漢時期巴蜀漢代有翼神獸石刻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亞述帝國薩爾貢二世(公元前 722~705年)宮殿前展示的人首有翼公牛浮雕,整個浮雕的雕刻手法與對翅膀的雕刻方式都可以找到與東漢巴蜀地區有翼神獸石刻的關聯性,甚至可以成為他的母本。有翼神獸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響,是一種在學術界的主流思想。

除了石獅形象對東漢巴蜀漢代有翼神獸石刻造型的影響,天祿、辟邪石雕的形象也是具有明顯的西域文化特徵,2003 年出土於重慶忠縣烏楊鎮將軍村長江右岸的花燈墳墓群的石辟邪,昂首挺胸,左肢向後,右肢向前,作立姿行進狀。

頭部尾部均有捲曲形條狀鬃毛,口微張。四足均分多爪。尾部已斷,整個雕塑,渾厚質樸。背生單層四疊式短羽翼,羽間相鄰,羽長度與寬度大致相同,羽呈波浪形,羽翼整體沿身體曲線向後方伸展。平行腹部生長。它的造型特徵與西域動物的形象有著明顯的關聯性。

一系列巴蜀地區出土的翼獸形象,如天馬、駝形翼獸等的造型,都再一次證明以上觀點有據可循。李零在《論中國的有翼神獸》中,提出了中國有翼神獸造型受到歐亞草原的“格里芬式”藝術主題的影響的觀點。

比如奈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的東漢神道石刻的天祿、辟邪和陝西咸陽西郊出土的東漢神道石刻的天祿、辟邪都是格里芬式對東漢帶翼神獸造型有直接影響的實際證明。

除此之外李零進一步提出了大膽猜想:春秋戰國前是否出現過有翼神獸,或與有翼神獸相關的獸類形象,但他並未明確表明有翼神獸的淵源是否來自西方。對此沈福偉進一步認為帶翼翼神獸有可能來源於北印度和波斯。這些都似乎在傳遞漢代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的相互結合與交融,而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南方絲綢之路”與漢代西南邊疆管理和開發的宏大歷史背景有緊密的關係。“南方絲綢之路”將中原文化帶入到了西南腹地,漢族在與擁有流動性的民族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文化產生了交融,傳播範圍更為廣闊,傳播速度也更為快速。“南方絲綢之路”的走向似乎被天祿、辟邪、獅子天馬等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分佈與傳播路線所預示著。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二)本土論觀點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此類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於本土。並且透過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與喪葬文化、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與道家道教思想之間的淵源進行論證。漢代時期人們物質豐沛,對精神上就有了更多的追求。人們開始渴望長生不死,於是喪葬觀念應運而生,並將人們長生不死的美好願景推上了頂峰。

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製文化的複合體。厚葬的直接目的決定了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材料的選取,也使石材成了漢墓採用最多的建築材料。由於喪葬文化的盛行,漢代畫像石成為喪葬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催生出了陵墓前做為仙與人之間的具有引導作用的帶翼神獸石刻的出現。

漢代人為了安慰到亡者的靈魂,同時也為了安慰生者的精神。他們認為死後會有一個新的、被許多神靈保護的新世界。從此種角度來看,喪葬文化、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出現是漢代人渴望永生的願望的體現。

道教形成於東漢末年,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在黃老道家的基礎上,吸收了古時仙人的鍊金術、民間巫術和鬼神信仰等。隨著人們在物質上的穩定與富足,人們開始重建和理解生活,中華文明在漢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漢代各行各業的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都想要生活的更好,而這種好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但現實是生命短暫,當時的人們對生有留戀、死有恐懼以及不想面對現實世界遭遇的痛苦,道教的修仙理論在這種背景下大肆傳播開來。它相當於為大家的困惑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即人死後仍可透過各種渠道成仙,這是使道教思想繁衍生息的主要原因。

道教、道家思想的生死觀透過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雕刻有所體現。人們對生的留戀、追求永生的願景透過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展現了出來。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中有仙人、瑞獸的出現,如翼龍、翼虎、翼馬、辟邪、朱雀等,還有西王母等。這些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由現實世界前往仙界的影象,表現了人們對永生和仙界的嚮往。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表現了漢代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對永生的渴望,並透過在石材上雕刻將其呈現了出來。

筆者更傾向於“中外融合說”,即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外來帶翼神獸的特點,從而形成了它獨具特色的面貌。首先,翼獸的本土文化特點顯著,形象、藝術風格與西方文化也存在繼承關係。其次,藝術是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吸收發展的,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形成必然也曾受到過本土和外來文化共同的影響。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三、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造型特點

(一)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題材與造型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根據立體平面呈現來區分,可分為圓雕和畫像石(磚)。畫像石(磚),是指漢代地下墓室、墓地、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結構畫像石。畫像石,是指漢代建築壁面上、棺槨表面上鐫刻的圖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以石為壁、以刀為筆的繪畫藝術。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的動物形象還可分為現實動物和虛擬動物。有關虛擬動物,李零在《論中國的有翼神獸》中有所探討,將代表形象分為麒麟,桃拔、符拔、扶拔,天祿、辟邪三大類。

漢代巴蜀地區有翼神獸形體有著飛騰、奔跑、跳躍、行走和佇立等形態,其形體基本上都有著生動強烈的動態表現,並以龍虎形翼獸最為突出。如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號石棺翼虎翼龍像,整體形體對翼虎回首體態的刻畫嚴謹生動自然,體現了石匠高超的技藝與對動物形態的細緻觀察。

漢代巴蜀地區有翼神獸,其造型主要分為龍形、虎形、獅形、鹿形、馬形和駝形六種造型。其羽翼可分為肩翼型、飛翼型和肩翼結合飛翼型三種類型,肩翼型分半月形、梯形兩類。漢代巴蜀地區有翼神獸以目前收集的動物型別看,主要以龍、虎、鹿和馬形翼獸的刻畫為主。

有翼神獸的羽翼刻畫受到外來藝術和中國本土藝術的共同影響,具有動物型別和翅膀形式多樣的特點,翅膀樣式有制式的特點。特別是飛翼的刻畫具有靈動縹緲之感,十分具有中國本土昇仙思想的審美趣向,可能是受四川道教興盛的影響。

(二)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美學特徵

漢代藝術品的形態表現很誇張,動作表現豐富且動勢大,對於整體形象的概括簡單。尤其是漢代對動物形象的處理,使動物具有了更多的野性,有許多奔騰活潑的形態動勢。除此之外,靜態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內在的力量與氣勢。靜態的人物形象可以透過情節、行為等作為題材進行藝術創作,同樣能表現出氣勢之美。

構成漢代藝術“古拙”外貌的是粗輪廓的寫實與粗線條的描繪。漢代藝術的形象往往古樸笨拙、形態不符合通常情況下的,但這些特徵反而使藝術影象動態的氣勢和運動感得到了增強。

兩漢時期巴蜀地區的藝術作品在內容呈現上多以寫實為主,還有很多透過浪漫主義聯想、運用怪誕的表現手法進行繪製。巴蜀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特有的人文風貌,漢代時期,巴蜀地區是藝術發展的中心區域。

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起源:兼具中西特點,本土產物還是舶來品?

結語

漢代的巴蜀藝術集宗教藝術、南北文化等為一體,呈現了豐富的展現形式。巴蜀漢代帶翼神獸石刻不僅具有漢代美學的基本特徵,更是具有巴蜀地區的地域性特色,是偏寫實與浪漫主義相融合的怪誕,是充滿氣勢又古拙的,這種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超越的,古拙感也是後代藝術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