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菜單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前言

昨天下班很晚,在回家的路途中,偶遇了一家還未關門的蛋糕店,想說進去選購一些明早的早餐,卻不想聽到兩個貌似是高中女生的談話。

女生A說:

“聽說某某某大IP又要翻拍成電視劇了哦!你期待嗎?”

女生B說:

“算了饒了我吧,上次那個某某某小說改編的電影,不管從服化道,還是編劇瞎改的劇情,簡直都辣眼睛!!”

這讓我無來由地想起曾經看過的許多文學作品、真實事件、歷史事蹟、人物傳記等改編的電影,

為什麼對於這幾種型別的影片,觀眾的標準線尤其高,稍不注意便會導致產生爭議,兩極分化,甚至是口碑撲街的後果?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文學或真實事蹟改編的電影,其底線和標準在哪裡?

今天,咱們

透過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國慶上映的戰爭類電影《八佰》,來深度剖析一番吧!

出色的運鏡,絕佳的攝影

“絕佳的攝影,缺憾的劇情”

,這是我對於電影《八佰》最直觀的感受。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整部電影在運鏡上的出色,就拿影片大概二分之一時一段遠鏡舉例,

鏡頭先是俯拍於江這邊已被戰火侵蝕的城市及房屋,殘垣斷壁,滾滾濃煙,毫無生氣,讓人坐在螢幕前,都好像能夠嗅到戰爭中被燒焦的屍體的味道。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然後鏡頭緩慢推後,一點點延展至江水對岸,一艘懸掛著美國國旗的飛艇出現在觀眾的視野,它純白無瑕,彷彿沒有經歷過任何戰火的璀璨

接著鏡頭繼續推遠,入眼是繁華寧靜的租借,外國人們如同看一場電影一般,愜意地談論著對岸殘酷的戰事。

讓人看了那樣不真實,一面天堂,一面煉獄,透過這鮮明的兩級對比,從側面更為精準地表達出了戰爭的慘痛,以及人性的現實。

這就是《八佰》的運鏡,保有強烈的管虎個人風格,宏大,意象

,又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悲傷。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如果我們開一個專欄,

專為電影的攝影及運鏡打分的話,我會覺得《八佰》至少有拿4.5顆星的實力!

管虎的野心過大了

但再好的攝影和運鏡,也阻擋不了整部電影在劇情和敘事上的缺憾!

我們能看出管虎的野心很大,

他既想表現出那場戰役的殘酷,時代的傷痛,又想體現每一個人物的成長和悲歡

,因此才造成了整部電影最大的問題,那就是

人物貧乏,情節散亂,敘事模糊。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一部由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在拍攝的時候無非有兩種手法可以選擇

其一,從歷史的角度出發

聚焦點放到真實事件本身

,環繞歷史真相,用時代的視角講述故事,用戰爭的殘酷側寫歷史,最終揭露這場戰役背後的真相,揭露它只是一場政治遊戲的事實。

其二,從確切的人物出發

以個體的視角去展現歷史的一角

,從小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和現實悲歡所帶來的情感轉換與成長中,以小見大,讓觀眾的情感落點落在家國同構上,以此產生強烈的共鳴。

但管虎做了什麼呢?

他似乎哪一邊都不想捨棄

,既想透過群像的演繹,以小見大,達到讓觀眾共情的目的,又想從側面揭露歷史的真相,派了個黃曉明突兀地前來進行了一番說教。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但最終所呈現的結果,卻像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記者、黑幫、教授、送旗的女孩兒,甚至是作為主角的那幾個士兵,

他們的行為初衷是什麼?目的是什麼?我們都不得而知。

敘事中穿插的角度太多太多,在使整個情節變得繁複模糊的同時

,也讓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流於了表面,難以讓觀影者從某個角色的角度,去與電影本身產生共情。

而在快到結尾處所插入的14小時前的倒敘,也讓人覺得莫名突兀,實在拖沓

,兩方長官將戰役定義為“個人榮譽之戰”的做法,單拎出來沒有問題,無可厚非,但放在整部電影的立意上卻又讓人覺得生理不適。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管虎並沒有搞清楚觀眾想要看什麼,他甚至都沒有弄清自己想要表達什麼!

混亂的思想,造就了混亂的敘事。

為刻意拔高和雞湯,放棄邏輯

記得去年我是和父親一起去看的《八佰》,當然在影片結束後,

我也詢問了他對於這部電影的觀感,有沒有什麼記憶猶新的片段?

是否有覺得不合理的地方?

父親是個看慣了歷史類題材電影的人,因此會讓我覺得他的角度與看法,或許會更為客觀。

於是一番思考過後,他告訴我,

他認為最好的一場戲是“護旗”的那個片段

,因為在中國人的思想裡,旗幟便代表信仰,代表家國,更何況是在戰爭年代。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因此在那段天台護旗的片段中,他很容易便找到了共情點。

而後他又說:

要說不合理的地方,我覺得那匹馬挺不合理的,仗都打成那樣了,它還好像毫髮無傷地到處跑,甚至最後活了下來,站在廢墟上。”

我表示反對:

“那應該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符號,透過馬來表達中國人不屈的思想和信仰!”

但父親又反駁道:“那這個方式就很不聰明瞭,為了拔高而放棄基本的邏輯,讓人看了覺得難以相信,其實把馬換成鳥的話就會好很多。”

為何口碑兩極分化?跟我一起,深度剖析電影《八佰》背後的爭議

於是他後來又談到影片的結局,認為過橋的片段也離譜得可怕,導演為了在影片高潮賺足觀眾的眼淚,而刻意設定了一群租借的民眾於鐵門和柵欄邊伸手救援的場景。

但從邏輯上來說,這群人堵在那裡,士兵們還怎們順利地進入租借啊

實屬過於降智的煽情行為,依然是為了情感所需,放棄邏輯的做法。

結語

說了那麼多,咱們再回到最開始的話題,

一部由文學,或者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其底線究竟在那裡?

如今我得到了答案,

那就是“別太貪”及“合理化”。

要麼咱們就

完全按照原著小說

,或真實的歷史去拍攝電影,讓觀影者能夠感知到最原汁原味的故事;

要麼則更為

合理化地去改編,不要東拼西湊

,既想保留故事原本的形貌,又要強行去新增自己不符合邏輯的意淫,這樣所得到的結果,必定是有所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