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菜單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近年來,教育部一直倡導國學教育,社會各界也在積極響應、踴躍實踐、不斷探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認為,中國未來十年一定會是傳統文化大發展的時代,中國的各個階層也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沒有文化的中國不是中國,沒有國學的中國文化不是中國文化。

儘管國學教育仍然面臨著重重困難,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但“國學熱”卻始終保持著轟轟烈烈的強勁勢頭,逐步衝破制度層面的制約,改變社會大環境方面的不利局面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其自身的職業性質和振興國學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我們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國學素養,做國學普及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執行者。

主張中學語文教師提高國學素養,其原因一是語言文字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承載物,包含在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因此與國學教育的關係最為密切,語文教師理應成為弘揚國學的先鋒,自然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二是中學語文教師的國學根底普遍膚淺,弘揚國學首先要強化教師自身的國學素養,並藉此豐富知識儲備,提高人格魅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引導學生接近國學、熱愛國學,成為具有紮實國學功底、高度民族自豪感和濃厚人文精神的真正中國人。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那麼,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國學素養?又該如何有意識地加強自身國學素養的提升呢?在此,談一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弘揚國學教育的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人類要發展,一方面要面向未來,另一方面要回到人類的源頭,向我們的先輩吸取智慧”。國學教育的用意就在於以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學生透過國學經典的學習,體悟中國古人的智慧,繼承併發揚國學的精華,獲得人生智慧的圓滿,成為經世濟用的一代新人,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二)勤思篤行(明辨),改變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學向以“少慢差費”備受詬病,至今仍無實質性改善,主要在於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的陳舊落後。黑格爾有句名言“熟知並非真知”,枯燥的講解、機械的記憶和教學的索然寡味,都源於師生均未對知識達到“真知”的境界。真知利於牢記,牢記有益活用,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博觀約取,加強平時的國學經典著作的閱讀。語文教師平時要求學生多讀書,自己就要先做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典範。《學記》說“親其師,信其道”,淵博的學識、靈動的智慧、儒雅的風度,這樣的教師人格魅力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假如教師自己就是“昏昏”之態,何以能使學生“昭昭”呢?當然,在此並非要將語文教師推進國學經典研讀的汪洋大海飽受煎熬之苦,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學識水平,我們可以按照四個層次去閱讀相關的國學經典。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1。研讀教材文字。教師最低限度的閱讀要保證吃透教材裡的古典詩文文字:初中70餘篇(首);高中必修42篇(首),《中國古代詩文散文欣賞》(選修)48篇(首),《先秦諸子選讀》26篇,《中國文化經典研讀》52篇(則)。其中《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堪稱涉及面較多的國學經典讀物,九個單元中既有經、史、子、集四部經典,又含儒、釋、道三家著作,時代跨度由先秦到清末,還配有相關知識短文,對於較為全面地瞭解國學中的各家各類著作很有幫助。出於提高教學效果的考慮,閱讀這些教材文字時,應該注意不僅要弄通字面義,儘量多地熟讀成誦,還要深入領會、欣賞其思想感情的內涵,最好再閱讀一些各家評析的文章。

2。拓展相關閱讀。在研讀教材文字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尋找與教材文字相關的國學經典全本讀一讀,以較為全面地瞭解作者的思想。要制定個讀書計劃,至少將四書、五經、《說文解字》、《古文觀止》、《史記》、《戰國策》、《左傳》及一些古代較為著名的大家的詩文集讀一讀。即使只是走馬觀花,也要遍覽一回。朱自清先生說得好:“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3。 博覽國學經典。儘管魯迅先生曾偏激地反對過閱讀本國書籍,但他蒐集、研讀過的國學類書籍也相當可觀,其所受的國學浸染非常深厚。對國學有較濃厚興趣的教師,應該有更廣泛的涉獵,梁啟超、胡適、朱自清乃至現代的葛兆光等諸位先生都曾開列過國學經典閱讀書目,既包括儒釋道三家,還有史學、小學,大家不妨找來看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其獨特之處,對此,南懷瑾先生形象地比喻為“佛家開的是百貨店,道家開的是藥店,儒家開的是糧食店”,而中國人民大學博導宋志明教授則將其概括為:儒家教人“拿得起”——有為,道家教人“想得開”——無為,佛家教人“放得下”——解脫。值得注意的是,在閱讀時要結合現代生活以辯證的眼光去粗取精,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神滋養,便可像東坡居士一樣,擁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人生智慧。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4。精研一二經典。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還要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一二個古人或古籍適當下點鑽研的功夫,這就有點國學研究的味道了。在這種精研中,我們或許能夠尋找到“我的”經典作品,從而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走進國學研究者的行列,錢穆先生就是由小學教員透過自學而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的。如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所言:“‘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不管處於哪個閱讀層次,都要認真地讀一讀《大學學記》。這部教育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比世界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了1800餘年,堪稱每位中國教師必讀的“教育聖經”。《學記》既是儒家經典中的大經,也是歷朝歷代統治者設學施教、“奉為法戒”的教育經典之作。其書語言精闢,言簡意賅,涉及教育目的、尊師重教、學校管理、教師素質、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問題,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其中很多深刻的教育闡述仍然能夠為我們提供可資借鑑的理論指導。作為我國古代教育論著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學記》既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寶貴文獻,也理應成為我們在教育和教學實踐中必須學習的圭臬之作。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四)重視“小學”,體會神奇的漢字表意形象的特點。所謂“小學”,即文字學,分文字、音韻、訓詁三類,是一切學問中最基礎的一門,也是研究國學必修的一門功課。漢字的形、音、義具有神奇獨特的韻味,形音義相結合,既有利於品悟漢字之美,也易於牢記運用。起源於象形的漢字,其字形、詞語還具有獨特的形象表意特徵,往往藉助於景、物、人、事之貌表達社會人生之理,高度體現了漢字直觀取象的造字經驗、形象表意的思維模式和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質。比如“林”、“森”表示許多“木”(樹),“淼”表示水大,“華”的繁體字形“華”的下部分約略像一支抽象的花朵樣子;比如以“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以“江河日下”比喻情況日益糟糕;比如以“萬馬奔騰”形容氣勢浩大、場面熱烈,以“萬馬齊喑”比喻人們的沉默;比如“睚眥必報”,一個“必”字便活靈活現地將對別人只是斜眼瞪自己一眼的小事上升為“必”報的堅定決心,其人氣度之狹隘如在眼前。

在熟知漢字的人眼裡,每一個漢字其實都蘊含著獨特、微妙的思想與情感,一字之易,往往便意味著思想、情感甚至意境發生了變化。古人賦詩作文極為講究煉字之妙、音韻之變,所以才會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和“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吟佳話。章太炎先生的國學研究最重視“小學”,陳寅恪先生甚至認為:“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曾國藩曾說:“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於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烏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為要務。”周作人在《漢字》一文中說:“在中學也當注意文字學,明瞭漢字形體的大概,不但可為將來專攻的基本,對於文字構造感到趣味,亦有利於學習文章。”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為加強“小學”知識的積累,教師可閱讀《說文解字》、《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著)、《中國文字學》(唐蘭著)等書籍,還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多做嘗試。

1。抄寫古籍。抄寫是一種深入領悟漢字的好辦法,既可練習書法,又可在凝神斂息中感受漢字字形之美、字義之趣。每日抽十五分鐘即可抄錄一段,貴在堅持與領悟。任繼愈先生曾提出“認繁用簡”的主張,所以也不妨抄寫一下繁體字片段,或許會有另一番妙悟。筆者曾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感疑惑,如何理解學習的喜悅呢?在用繁體字抄寫這句時,忽生一悟:“習”字繁體為“習”,“羽”為鳥兒的翅膀,每日裡雀躍嬉戲、追捕覓食、倉皇逃生,隨時都要依賴翅膀來完成,故而可引申為“時刻運用”。故此可知,“不亦說乎”的並非學習,而是學習之後“時刻運用”的活學活用啊!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2。涵泳詩文。漢字雖有表意形象的特徵,但是今人讀書多心浮氣躁、囫圇吞棗,很難透徹理解詞語內涵。宋代大儒朱熹認為:“讀書須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涵泳”的本領是個慢活兒,古人讀書時搖頭晃腦的形象常受到今人的嗤笑,殊不知正是這“輕搖慢晃”才能將漢字裡的妙趣搖勻、晃出呢。現在有很多教師一味要求學生背熟詩文,學生朗讀、背誦時的速度就像是念繞口令,以致唸誦得快,忘記得也快,不得不在以後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學習。這種走馬觀花般的誦讀方式,只得其聲,未得其韻,更無法得其要旨精髓了。教師首先要學會這“涵泳”的慢功夫,然後指導學生在“緩視微吟”、“口誦心惟”中增強理解、品悟與記憶,如此方能更好地領悟古詩文的文質兼美。長久積累,既可廣積文章正規化,悟出作文之道,又可真正獲得其中思想情感的薰陶。

視角:面對國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

3。嘗試賦詩。抄寫借形悟意,涵泳借音悟意,而賦詩則能借寫時的字斟句酌來體悟語言文字的運用之妙。嘗試賦詩可從模仿做起,找一兩首絕句或字數較少的詞牌(如“十六字令”、“減字木蘭花”、“憶江南”)練習填詞。缺少音韻方面的知識,也可不必過於追求平仄,只要在字數、押韻、對仗、語意等簡單的方面達到要求既可。當然也可以從練習對對子做起,這種“小學”功夫對於訓練語言能力也是很有效的。

(五)篤行不輟,彰顯有效的知行合一的國學教育。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成長、發展,國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塑造承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的國民精神與國民形象。“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傳統思想啟示著我們要以“承傳國學,功在千秋”的歷史使命感,既將國學教育落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也要將其辯證地彰顯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決不能只做知識的簡單傳授,卻忽視了指導生活、完滿人生的使用價值。

文/王瑞剛(河北人,天津師範大學畢業,河北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天津市濱海新區某中學語文教師,天津市特級教師)

聯絡郵箱:dongrg4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