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秋佳節將至 賞析瓷器上的明月

菜單

中秋佳節將至 賞析瓷器上的明月

林楨武

瓷器到了康熙時期出現詩畫的形式,在彩繪各種題材畫片的基礎上,題上了古詩文,從而提升了瓷器彩繪的文化內涵,這種有著文人畫意味的瓷器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而廣泛流行,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明月,是古瓷器題畫詩常見的表現物件,歷代詠月亮的詩文不勝列舉,反映在古陶瓷上同樣寄託著人們的無限遐思,以及對自然人生的種種追問,而賦予別樣的情思。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在清代官窯瓷器中,康熙十二花神杯是身價頗高的名品,這一套小酒杯以一年十二月令相應的花卉為彩繪題材,配以古詩句,提升了官窯瓷器的文化品位,是康熙時期的創新之作。《清史稿》載:“時江西景德鎮開御窯,源呈瓷樣數百種。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儲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又各極其勝,既成,其精美過於明代諸窯。”源,指康熙年間掌管官窯的工部侍郎劉源,這一套十二花神杯據傳也屬於他設計的創新之作。

清代寂園叟《匋雅》稱康熙十二花神杯有青花、五彩,質地甚薄,要湊齊十二月令之花,十分困難,青花的價值也絲毫不比五彩低。其實,十二花神杯除了青花、五彩,還有鬥彩,存世更為稀少,古人或許把五彩和鬥彩視為一類。這裡我要介紹的是一個鬥彩桂花杯。桂花代表十二月令的八月,由於八月桂花開,桂花又稱月桂,開花正值中秋前後,月亮又被稱為桂宮,因而以桂花指代十二月中的八月就顯得很貼切。杯的一面繪製桂樹一株,綠葉中佈滿紅花點,樹下的草叢中隱約可見一隻小白兔。桂花杯以中秋月圓這個意象表現八月,無疑再恰當不過了。杯的另一側空白處用楷書題詩句:“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嶠詩《桂》,點出“月”和“秋”這兩個關鍵字眼,無不與中秋佳節緊扣在一起,其構思精密,富於詩情畫意,為難得的佳制。

中秋佳節將至 賞析瓷器上的明月

月幌見疏影,墨池聞暗香

清代的琺琅彩瓷器始創於康熙年間,到雍正時期已達到極其精美的程度,可以說琺琅彩瓷器是青瓷中的奇葩,歷來為皇室所珍藏。雍正皇帝對琺琅彩瓷器的製作要求甚為嚴格,稿樣都親自過目審定,有的還按照他的要求作修改,總體上追求淡雅、清新、精緻、高貴的品質。

琺琅彩瓷器有一種題有詩句的,前人稱為古月軒彩,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認為是有清一代最珍貴的品種,價值奇高,即使是同時期的仿品,價值也不菲。這種瓷器據說在景德鎮製坯,再運往宮中彩繪,題詩的引首和結尾有胭脂水印章,詩書畫印合一。有青花和料款兩種,料款凸起,雙圈方邊,被認為是最名貴的一種,康、雍、乾、嘉四朝都有,嘉慶以後就非常稀少了。琺琅彩梅竹詩文碗,其梅花采用工筆墨彩描繪,枝幹彎曲舒張,花瓣細筆勾勒,施以淺黃色,樹下幾叢墨竹,竹葉分為深淺兩種顏色。一面題有詩句:“月幌見疏影,墨池聞暗香”,有起首陽文長方紅印“佳麗”,文後有陰文“古壽”和陽文“清香”方印。詩句出處不明確,與北宋林和靖《山園小園》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異曲同工之妙,描繪了月下梅花的縹緲意象,既寫花,也寫月,花香與月色融為一體,給人以美妙的藝術體驗。整個畫面透出清雅秀逸的意境,符合雍正官窯的特徵。從表面色彩老化程度看,迎光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蛤蜊光,瓷胎呈淡黃色,製作十分精美。清代官窯瓷器同一類品種往往在彩繪設計上略為變化,總體題材構圖相同,在細節上又不雷同,這種情形恰恰說明並非仿製。材料和繪製水平達到同類品種水準,又有明顯老化跡象的,一般都較為可靠。

中秋佳節將至 賞析瓷器上的明月

落月依樓閣,歸雲擁殿廊

琺琅彩瓷器中的山水樓閣是常見的表現手法,傳世稀少,十分珍貴。雍正琺琅彩墨彩山水樓閣人物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件。所謂墨彩,是在白地上繪黑彩。通常以黑地繪五彩或三彩的叫黑彩,墨彩所呈現的簡約、單純、嫻靜使這種瓷器達到應得的效果。

這件墨彩碗繪製了重臺秋樹,以黑彩為主要顏色,而只在樓臺楹柱、人物衣著上加染紅色,畫面樓閣描繪工細,樹木散發著秋天氣息,石頭也富有姿態,三三兩兩的人物雖然看不清臉部細節,但仍神態畢現。有江中打魚的,有獨自遠眺的,也有幾個人一起交談的,使畫面靜中寓動,富於生機。碗的一側題著詩句:“落月依樓閣,歸雲擁殿廊”,詩句出自五代詩人徐鉉詩《宿山寺》,起首閒章“壽古”,尾章“高山”“流水”。碗的口沿和圈足加金,底部有“雍正年制”雙圈料款,胎體奇薄而結實,為雍正官窯瓷器難得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畫面還特別渲染上一層薄薄的淡黃釉,略顯透明,像水漬的感覺,給人以空濛之感,這是雍正時期官窯山水畫慣用手法。從題詩上看,“落月”應為深夜,霧氣較重,月色澄明,而此時人們還在屋外活動,正好說明是秋夜的好時光。漁夫忙於打魚,成為岸上人們觀賞的景緻,畫面構成十分精緻,描繪細膩,不畫月亮而月亮自現,生動表現了月夜江岸的情景。

古往今來,月亮承載著人們的無數種思緒。遊子借明月懷念故鄉,情人借月亮傳達愛意。而在古代的瓷器工匠眼中,月光恰如瓷器的胎色那般溫潤、潔白,這促使他們運用瓷器承載民間對於月亮的各種理解和幻想。細觀歷代瓷器,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大量存在的月亮元素。

中秋佳節將至 賞析瓷器上的明月

筆者曾經聽聞,古人曾試圖將月亮的色彩與質感帶來凡間,為此鈞窯曾生產出一種天下聞名的“月白釉”。之所以稱之為“月白”,是因為它的釉色比天青釉還要淡,宛如淡淡的月光。月白釉瓷釉色豐富,有多重釉白色,如皓月、如美玉。有的白中漂青,有的白中泛綠,有的白中透出微微的金黃色。但無論何種形色,無不富有“月”的質感,就好似深秋一輪皓月般恬靜、溫潤。2011年,北京保利曾上拍了一件元代鈞窯月白釉雞心罐,當看到它時,我才意識到擁有“月”質感的瓷器是真實存在的。這件元鈞窯月白釉雞心罐,高10。8釐米,口足5。8釐米,底足5。8釐米,斂口、弧壁、鼓腹,底部急收,小圈足,外形制作規整、精緻。此罐胎薄體輕,胎質堅細,釉質光潔潤澤,既有月白釉的純淨與潔白,又有窯變而產生的霞光,精美絕倫。結合古人“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的讚譽,筆者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便是因為鈞瓷呈月色而非玉色。

古人稱中秋節為“拜月節”,今人雖未繼承拜月的習俗,但此場景在瓷器作品中也有許多體現。“貂蟬拜月”是明清瓷器上常見的圖案。傳說中貂蟬有“閉月羞花”之貌,她降生人世後,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一次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都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這件明成化青花“貂蟬拜月”盤,直徑22釐米,高4釐米,盤底是“貂蟬拜月”圖,貂蟬裙裾拖地,頭上綰髻簪花,前方的木幾置放香爐,貂蟬雙手合十,神情專注而虔誠。香爐煙霧繚繞,和雲朵融為一體,一起環繞在月亮的周圍。左右婢女端壺搖扇,表情嚴肅。

中秋佳節將至 賞析瓷器上的明月

除了色澤與傳說外,圓月飽滿的形狀也惹人喜愛。清代有一種瓷器名叫“抱月瓶”,亦稱“寶月瓶”。其因腹部扁圓,如滿月狀突起,遠遠望去好像懷抱著一輪明月,因而得名。據說抱月瓶的外形最早源於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抱月瓶自身獨特的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合於一體。筆者曾有幸的見一尊粉彩花鳥抱月瓶。該瓶高26。5釐米,瓶身扁平、圓潤,瓶頸呈管狀,瓶耳為兩個倒垂的蘑菇,非常精緻。兩側的圖案,繁花似錦,奼紫嫣紅,兩隻漂亮的小鳥,棲息在花枝上,似在喃喃細語,頌揚這美好的時光。

古人常將瓷器以月為名,近年來,名為“古月軒”的清代瓷胎畫琺琅時常出現在世界各大拍賣行,它們備受矚目,且總以天價成交。瓷胎畫琺琅是以琺琅彩在玻璃胎上施以彩繪,經高溫燒製而成的瓷器。關於“古月軒”這個稱呼的由來至今眾說紛紜,不過,自從冠以“古月軒”之名,這種瓷器便脫胎換骨了。筆者認為,“古月”的釋義其實很簡單明瞭,它就是古人對於瓷器燒造最高技藝的讚譽。“古月軒”瓷,五彩繽紛,中西結合,做工精細,富麗堂皇,集詩、書、畫於一身,是能與皓月爭輝的奇珍。“古月軒”的瓷器中,筆者對於一件荷花鼻菸壺情有獨鍾。此壺呈扁瓶形,直口,橢圓形,平足。壺身通體描繪著從荷塘中盛開出來的四朵姿態各異潔白的荷花,一朵微黃的蓮實,兩枝亭亭玉立的荷葉,就讓人感到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