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菜單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1、需要心理

需要,是人思維活動的基本能力。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的發展,就是為了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各種需要對人的情緒和行為又產生一定影響。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心理上會產生壓力,會引起煩惱、痛苦、憂慮。反之,一個人的合理的、正當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甜美的反映。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五大類。這五大類需要是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由此可見,來信來訪的群眾都是有某種需要的,而想方設法滿足他們合情合理的需要,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基本保證。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2、僥倖心理

僥倖心理是人們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比如當人們遇到壓力、風險、危機而感到焦慮時,心理會失去平衡,為了防止這種平衡無限制地擴充套件下去從而導致人出現精神問題,就需要一種不穩定的樂觀情緒來支撐起人的精神層面,這種樂觀不是基於現實的,甚至是和現實相反的,它的作用就是暫時穩定人的精神;

但是,僥倖心理就如同心理的嗎啡,如果過度依賴僥倖心理來安慰自己,就是一種自我催眠了,不僅會導致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而且也容易患上精神疾病。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投機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信訪人往往對解決某個問題抱有一定的希望,並把這種希望寄託在“機遇”上。幻想“也許上面有了新政策新規定”、“也許會有內部檔案能解決我的問題”、“也許我會碰上一個會搞變通能解決問題的領導”,等等。有的人明知問題不能解決,卻也要找一些藉口或理由上訪。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3、嫉妒心理

這是一種與他人相比,發現自己的才能、地位、經濟收入或工作生活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憤怒、怨恨等複雜的心理狀態。

嫉妒是不明智的,它害人而必不利己,這是誰都明白的。但是,嫉妒是讓人無奈的。世界上有哪個人願意做嫉妒的人?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輕易地克服掉嫉妒呢?即使你發現自己是一個嫉妒的人,即使你下定了決心,作好了一切準備,用了最大的努力……結果卻常常令人失望。

只有靠正確引導,嫉妒的消極作用才可能轉化為一種進取向上的積極心理。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

簡單說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採取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它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帶有較強的牴觸情緒。

一般來說,逆反心理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產生:

一是當一個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容易產生反感進而產生牴觸的情緒。有些來信來訪就是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造成的;

二是當人的平衡心理受到衝擊時,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如在分配、晉級等問題上出現不平衡,也極容易導致來信來訪;

三是當客觀要求超過主觀的限度時,也可能會引起反感。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5、信任心理

喬爾布洛克博士說:“如果一個人很難相信別人,那他不大可能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為什麼呢?因為你不相信別人,就不可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失去了別人的信任,人際關係自然就會瓦解掉。

當心理產生不平而憑自己的力量又無法解決時,便產生了求助心理,一般情況下是向自己信任的人傾訴或向自己認為信得過的部門求助。絕大多數信訪者屬於這種型別,即他們對上級組織充滿了信任和信賴。儘管有時期望高了一點,但他們的信訪行為本身就證明了對領導的權威和能力充滿信心。

有這種心理信訪人一般表現為:對自己的切身利益如實陳述,相信領導能為其排憂解難;對於他人不良行為,敢於舉報。他們一般比較通情達理,主觀願望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作良醫,為信訪人切脈

6、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一般來說,從眾心理大致有三種類型:

一是在領頭人的感召下,急流勇進的積極從眾;

二是自己雖有主見,但怕冒風險而隨大流的消極從眾;

三是自己沒有主見,隨著多數人隨波逐流的盲目從眾。這些人往往對事物缺乏分析,容易接受外界的壓力或消極暗示,而放棄自己原來的主見去選擇大多數人的行為。

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集體上訪就是從眾心理導致的從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