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狀元張孝祥的人生抉擇

菜單

狀元張孝祥的人生抉擇

-1-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1153年的杭州,“暖風吹得遊人醉”,陸游卻被官場的一場暴風雨擊醒。

28歲的詩人來到風景如勝的杭州參加考試,閱卷老師陳子茂覽卷大喜,將其拔為第一。卻不知,同場另一位考生秦壎(xūn)實在來頭不小。他的靠山就是權相父親,秦檜。

你可能會問,那怎麼啦,還不允許出身普通一點的同學考第一名了麼。

對的,秦大檜子不能接受陸同學的成績比自己的小壎子好。

第二年,禮部考試前,秦檜便早做好一切安排,於是陸同學果然“被失敗”。

——任是你詩名才學,不敵我權遮朝野。

1154年,這一年參考的不僅有陸游,還有兩位詩名貫耳的才子: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楊萬里、作“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范成大……

明星燦爛但排名紛紛靠後,可以想象黑幕有多黑,大概就是從命題人到閱卷者到核分員,全是黑幕。具體說來,全是秦檜的團隊/黨羽,他們的名字是:御史中丞魏師遜、禮部侍郎湯思退、國子監主簿鄭仲熊……

為什麼這些人的名字不是“遜”就是“退”要麼就是“熊”,什麼情況?

為了讓小壎子一舉考上狀元,大檜子真的拼了。他左手一塊黑幕,右手一盒暗箱——小荷?你別想露角!星月?我統統遮住!

遜、退、熊默契地定秦壎為榜首,皇榜尚未揭曉,秦檜門徒董德元已經開心地大叫:“吾曹可以富貴矣。”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得到狀元的竟是他——我們今天真正的主角。

這位23歲的年輕人確實更厲害。

16歲,中裡舉;22歲,鄉試頭名解元;23歲,立壓秦氏集團拿走狀元。如果會試中也得到第一名,即“會員”的話,他就會是傳說中的“連中三元”。

正所謂冤家路窄,搶到會試頭名的那個人,正是秦壎。

而在殿試上又搶回狀元的人,名叫

張孝祥

[知識點]

語文課上,我們多少都有了解,豪邁詞派的代表人物中,蘇軾是開創者、辛棄疾是大成者,而承前啟後的正是張孝祥。

高宗也知道秦檜操縱朝權,意欲藉此予以警告、制衡。看到秦壎寫的東西,就像聽到自己討厭的秦檜、秦熺(秦檜養子)說話一樣。而張孝祥的萬言策論,氣勢縱橫、文采俊逸,讓宋高宗頓感耳目一新。

其中有句:

今朝廷之上,蓋有大風動地,不移存趙之心,白刃在前,獨奮安劉之略。

——張孝祥的策論

載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這句話既能點評時事,且深得當時主戰、求賢的皇帝之心,又運用畫面形象抒情、句子工整有力,漂亮!

另外,酷愛書畫的高宗鑑賞能力極高,見到張孝祥遒勁的書法,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一般,更是心生喜愛。於是,欽定張孝祥為狀元。

狀元張孝祥的人生抉擇

張孝祥書法:《涇川帖》+《柴溝帖》

上海博物館藏

(宋高宗)覺其所用盡檜、熺語,遂進孝祥為第一,而壎第三,賜孝祥以下三百五十六人及第至同出身……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滿堂之人貌似山呼萬歲慶祝,其實內心各自盤算,眼見得秦大宰相圍場獵兔,到手的狀元卻落他人彀中,他哪裡會輕易放過這位年輕人。

但誰也想不到秦黨決定當場動手:

秦檜的姻黨曹泳率先發難,堂堂戶部侍郎,在朝堂之上當著眾人便向張孝祥提親。這簡直比在人民公園的上海大媽還迫不及待,曹泳把女兒的天仙美貌、文姬才華誇耀一番後,便問張孝祥意下如何,拉攏之勢簡直口涎橫流。

張孝祥心內驚憂。他知道搶走狀元勢必得罪秦黨,但未想到對方用如此方法處理矛盾。不過,作為堅定主戰、渴望收復失地的一方,他當然不能容許自己加入主和派。

朝堂上立時陷入一片靜寂。

而張孝祥選擇了沉默。

在常人看來,甫登狀元,權貴提親,這簡直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啊。但張孝祥沒有說話。

旁人看在眼裡紛紛替這位少年著急,如果拒絕,前途堪憂,肯定要被各種為難;如果答應,進入秦黨,試卷上書寫的豪言壯語恐怕化為泡影……

張孝祥如何作答呢。

-2-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他無法回答。

此時,這位新科狀元的心底泛出另一個人的身影,一位穿著白綢冰綃(xiāo)的女性。

張孝祥十六歲時便和她在一起,直到二十二歲上京趕考,他們度過了無比美好的青春。一同到臨水的館閣讀書,他記得,她穿了白色的襦裙,上面還佩著少年孝祥為她採的蘭花。“蘭”,是從屈原開始便和“君子”連結在一起的意象,君子與美人相佩/相配,這也代表他詩意的讚美和對愛情的夢想。他們一起看過秋日的朝霞升起,一起經受過夜晚露水的清冷。

你問我為何知道,這是詩裡的細節:

認得蘭皋瓊佩,水館冰綃。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雨中花慢》

你看,會讀詩就可以看出很多故事和畫面。

豪放詞人張孝祥這些細膩溫婉的詩句,藏在他的詩集中,一直困惑著後代的研究者。沒有人知道張孝祥思念的、讚美的到底是誰。

他們十六歲開始同居,這需要非常好的家族關係才能實現。我讀了大量資料去探尋背後的故事,並把我認為最有可能的一種呈現給你:

張孝祥的伯父張邵,妻家為李姓家族,張孝祥歌頌的那位李氏女子很可能來自於此。基於這一層姻親,孝祥和李氏女子才會較早相識,他們的同居也應該得到了兩家族人的認可,甚至還未合法婚姻便育有一子也合乎情理,畢竟在長輩的眼裡,他們理所當然是白頭偕老的眷侶。不過,後來發生長輩間的事情,遠遠超出了兩位少年的認知和控制。

伯父張邵出使金國,被拘十五年,期間其妻懷孕,這在封建時代可謂家族內驚天醜聞。更為驚人的是,懷疑的焦點被引向了張孝祥的父親張祁。

現有的史料再也無法支撐我們進一步探尋真相,但無論如何,張孝祥與李氏的少年愛情再也無法得到兩個家族的支援。

今人可能覺得家族亂倫狗血劇和我自己的愛情有幾毛關係,但事實上,古時婚姻的締結很難脫離家庭關係的結合。即使今人,也難逃這樣的束縛啊。

邵歸,因此失心,不復視為兄弟。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赴京前的離別,張孝祥回望他們攜手走來的路上,稀疏的人間煙火、漸行漸遠的樹木,還有曾經相聚的臨水樓前,寒水如淚流一般。不過,孝祥還是要試著與兩個家族抗衡一番:如果考取功名,我便可以為自己的愛情做主,等我回來!李氏相信孝祥的才華,相信他此去必能衣錦歸鄉,她點點頭,看著白色襦裙上佩著的蘭花。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木蘭花慢》

曹泳在旁的催促打斷了張孝祥的痴想。滿朝文武還在等著這位年輕人的抉擇,宋高宗趙構也捏了把汗,他可不希望這位才華與正氣於一身的青年,在職場的第一步就踏入秦黨的陣營。

張孝祥明知身處一段不被家族所允許的愛情,也深知選擇一門權貴的婚姻有多討家人的歡心,更不用說自己將在官場青雲直上。

張孝祥有自己的原則

。他還要用功名賦予的力量為自己的愛情爭取到合法的自由。

張孝祥也有自己的方法

。他不是一個當庭表演大義凜然的狂人,他成熟而圓融。既沒有忘情背叛,也沒有當庭狂懟,畢竟只是一個剛剛得到考試成績的職場新人,他的選擇是,繼續沉默。

揖孝祥於朝,以請婚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

——《宋史·列傳一百四十八》

這種態度足夠讓曹泳和秦檜感到尷尬。大概還是趙構先出來打個圓場:張愛卿剛剛拿到成績嘛,需要平復一下激動的內心,來,我們先聊聊最近都有哪些打榜歌曲呀,哈哈哈。

張孝祥知道這件事沒那麼容易糊弄過去,他的沉默已經表明了拒絕秦黨的立場,但他絕想不到這場對政治打擊如此疾風驟雨。

秦檜黨羽立刻抓住了張孝祥的族內醜聞,無論真假,先把張孝祥的父親張祁打入獄中嚴刑拷打,張邵只能在家裝瘋不敢出門一步。

這事還和皇帝有關係。因為和李氏的愛情得不到家族的支援,無奈之下,張孝祥在科舉前的登記上寫明“未婚”。結果,朝堂提親讓一切發展超出把控,接下來的境況腹背受難,一方面他的政治原則不能接受主和派的拉攏,而一方面父親被陷害、自己還面臨欺君之罪,那會禍及族人。秦黨的迫害果然無所不用其極,這時情況已經惡化到了張孝祥個人完全無法把控的地步。他忽然發現,考取狀元,達到功名巔峰,仍然不能實現對李氏的承諾。

於是,張孝祥做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特別荒唐的選擇:他迅速就近找了另一位女性結婚,他的表妹時氏。這個“渣男”是把婚姻當兒戲麼?

不過,似乎張孝祥也沒有更好的方法。要麼接受曹泳的提親加入秦檜陣營被後世罵成渣,要麼欺君之罪全家被碾成“渣”,怎麼選?最後,張孝祥選擇犧牲自己的愛情,但還是沒逃脫被後世讀者罵成渣的命運——你會發現,最簡單的事情就是成為“後世讀者”。

換個立場想,可能張孝祥根本不在乎了,沒有李氏的婚姻不過是一場兒戲,演給家族、權臣和皇帝看看,藉以平息政治打擊的狂暴風雨罷了。只是,時氏也是受害者。

可以想象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悲喜起伏。李氏隨著孝祥來京趕考,帶著對前途的憧憬,他知道丈夫有佩得上大志向的過人文采,值得這個時代給他施展抱負的機會。但她想不到,隨狀元光耀而來的,居然是政治的陰霾雷雨。

最後,孝祥決定先讓李氏帶著兒子回家鄉浮山暫避風頭。至於雨暫風停又何時,誰人能知。

看著李氏的船向遠方的岸蕩去,舟中一盞小小的燈火,燈下是母子二人孤弱的身影,張孝祥再一次發現自己如此無能,上一次,是作為愛人,無法給李氏婚姻的保證,這一次,是作為父親和狀元,無法給家人穩定的生活。想到這一葉小舟今夜不知靠在何處,功名文筆斬千人於馬下的文曲星,體會到了人世的迷茫,原來官場的複雜遠遠超過一篇精巧構思的策論。他只能期望自己是江月,可以照著他們、隨著他們,一起回到浮山,那個一起臨水讀書、拾草結佩的地方。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念奴嬌》

-3-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1142年,年僅39歲的岳飛被賜死,在他的絕筆書上只有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想不到,為他昭明冤情的第一聲吶喊,來自新科狀元張孝祥。

[知識點]

岳飛和張孝祥,相似之處甚多,他們都是堅定的主戰派、同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悲情的是,他們還都是英才短命,分別在39歲、38歲帶著失地未收的遺憾離開人世。

岳飛被害,十餘年無人敢言。這期間,戰亂中隨家人顛沛流離的少年張孝祥,卻累積起對收復山河的渴望,中第不久,便上疏為岳飛平反。

先是,岳飛卒於獄,時廷臣畏禍,莫敢有言者。公方第,即上疏言:“岳飛忠勇,天下共聞,一朝被謗,不旬日而亡,則敵國慶幸,而將士解體,非國家之福也。”

——《於湖居士文集》附錄

《宣城張氏信譜傳》

如果單以仗義執言來讚美,就把張孝祥想得太過簡單。而簡單的道德讚美,又往往是淺白弱幼的作文教學的常見模式。

張孝祥的圓融在於,他在文章裡只虛擊奸佞小人,而不實質點名批評。這就防止自己站到道德高點和所有人的對立面,那還談何昭雪。

張孝祥還為皇帝開脫,“陛下所不知也”,一時不察才下詔“賜岳飛死於大理寺”,甚至不惜刻意避開冤案製造者秦檜,只一筆“一朝被謗,不旬日而亡”帶過,使自己在惡勢力間進退有據。文章的重點只放在昭雪一事上,“亟復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義,播告中外”。

這裡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成大事的智慧與氣度

,要能放下對錯討論,要專注於辦成事情。

往往胸無城府的人最喜歡放狠話、說大話,圖一時痛快。當下顯得悲壯慷慨,結果呢,一事無成,空留悲名。

以前的語文教學只告訴我們這些偉人的崇高、偉大、堅守原則、冰清玉潔,其實,真正想成就一件好事,往往需要謙遜、低調、妥協退讓、迂迴婉轉。在中國的古典文學裡,品質高潔,有時就是事沒辦成的另一種表達。

如果你聽過我的語文課,特別是時評類的作文題目,就會看到我們不是用“成功”來簡單分析,而是用“成事”為原則來看待寫作命題。這才能真正理解貼合現實材料的命題如何寫出真實生活中的智慧。

真正的氣度不是常常生氣,而是有能力放下對錯、包容異己。

第二,圍繞中心主題,不旁生枝蔓,考場尤其不要“激情寫作”。

你看,上疏的目的是昭雪冤情,那就不要被感情左右、激情縱橫而導致脫離主題。跑題不是最嚴重的,嚴重的還可能出人命。旁邊就是早看不順眼的秦檜和趙構,要是沉不住氣,一會兒狂懟秦檜,一會諷刺皇帝,噴得口沫橫飛,甚至像很多大忠臣一樣,被拖出去殺頭還大喊“我要昭雪”,最後想想,昭雪沒成,還把自己的結局變成冤案了,豈不是不值得。

不會寫作文的人,就是很容易被感情左右,忘記自己真正來做什麼,然後就開始大放厥詞、指點江山,

“激情寫作”、任性跑題,被拖出去打零分還大喊“我要滿分”,其實,真沒有委屈你

-4-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公元782年,幼年的白居易隨著工作調動的父親白季庚,來到了安徽符離。在成長到少年的歲月裡,在曾經楚漢相爭的古戰之地,他感受到了斜陽草樹的蒼茫和歷史滄桑的代代更迭。他在符離的濉(suī)古南原寫下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沒錯,野火、古戰,在這裡從來都是周而復生。

1163年,符離迎來了宋金的一場大戰。這大概是南宋對金人的最後一口底氣,結果一敗塗地。所有主戰派再也得不到任何支援,張孝祥遭到彈劾,離開朝廷,前往潭州任職。

潭州,今天的湖南長沙。曾經有一篇我講過的古文《潭州東池戴氏堂記》,那裡有另一位被貶詩人的故事。

凡觀望浮游之美,專於戴氏矣。

——柳宗元《潭州東池戴氏堂記》

2013上海高考文言文閱讀

楊洋《古史·文言·今論》(上)

張孝祥路過湖南衡陽時留下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衡州新學記》。精彩在於,這位主戰派的文人,讓我們看到了對於學習這件事深刻的思考。其中的兩點,是極漂亮的論述:

第一,學習如果只求科舉中第,終究才大志疏。

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衡州新學記》

2019天津高考文言文閱讀

很多同學上了大學就自以為“得之”,知識、方法、學習習慣、勤奮精神“旋以廢忘”,最後還是一事無成,辜負了當年的努力。

第二,學習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雖然戰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並不意味著年輕人要丟棄文化學習。

於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

——《衡州新學記》

2019天津高考文言文閱讀

聽講這篇文章,你會從張孝祥的故事和思想裡得到很多啟發,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課。秋季班中,我剛以《衡州新學記》為示範,講解了文言文的讀法,推薦學習。

此時的張孝祥官場失意、收復無望,但孝祥沒有被現實的波折摧毀,他的內心仍存浪漫與豪邁。在洞庭湖的波浪間,他的船被風浪所阻。張孝祥樂觀地說,如果水神留我看看風景,那不妨露宿一晚,看看夕照,等待風迴天明: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張孝祥《西江月·阻風山峰下》

2009北京高考古詩詞

真正的豪邁,不是故作瀟灑,而是在真正的痛苦和絕境中,仍然對美有信心、有熱情,能夠等待“風回”的到來,而不計較“露宿”的艱難。

如果你能擁有這種樂觀與放達,就能夠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去欣賞難題帶給你的思考之美,不必因為難,就埋怨就詛咒。同樣,就能在遇到逆境的時候,安心地感受一下逆境,等待風回再次出發,不必因為暫時不順,便歸咎和憤怒。

記得“何妨”二字,明日再睡更好,今宵讀書何妨。

-5-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騖南州

800年後。

1971年的春天,江蘇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了一座夫婦同葬的墳墓。墓內有各式的器件,銀製的瓶盤盂盒顯出主人的品味和地位,而硯臺筆架則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身份。但最令發掘者震撼的是,墓中的銘文為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故事。

墓中碑石上刻著一篇銘文,《宋故運判直閣寺丞張公埋銘》,其中有一段文字告訴我們,沉睡在墓中的男主人到底是誰:

公諱同之,字野夫。……父孝祥,顯謨閣直學士、朝奉郎,贈朝散大夫。

——《宋故運判直閣寺丞張公埋銘》

狀元張孝祥的人生抉擇

張同之墓誌銘

原來墓中葬的是張孝祥的後人——張同之。

研究們者被震撼了。因為他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正史《宋史·張孝祥傳》中。而他的母親,正是那位隱藏在張孝祥《於湖集》裡,穿著冰雪襦裙的女主角李氏。

800年來,詩集中晦澀而感人的情詩開著重重的時光濾鏡

,向來為詞評家、史學家困惑,到底孝祥何以寫出如此清麗悽婉的情詞。如今,那個人終於從歷史的迷霧後現出了面容。

時間回到1167年,張孝祥在長沙為官期間,張同之前來與父親見面。張孝祥拿出一枚銅印贈給兒子,告訴他,取名“同之”的原意是,兒子與父親生日相同,十二月十四日,但更希望與自己志向相同,成為國之棟樑。以此看出,父親對兒子的喜愛與寄託。這枚小印,同之一直攜帶,直到墳墓之中。

十有二月,十有四日,與予同之,命之日同。

狀元張孝祥的人生抉擇

——銅印上的篆書跋文

《文物》1973年第4期

張同之印,上面刻“野夫”陰文篆書

四側刻“十有二月”、“十有四日”、

“命之曰同”、“與予同之”

當下父子相見,喜不自勝。然而,同之帶來了一個想象不到的悲訊,因為一直無法得到家族的承認,李氏決定離開人間塵俗,出家為道。

父子大慟,但明顯他們都知道這一切後的不可抗力。孝祥講到家族中的矛盾,秦黨迫害的手段,也講曾經浮山快樂生活和學習的日子。同之講起母親李氏如何教他識字讀書,還展示儲存著父親的來信。他有信心考取功名,這樣就能給生母李氏一個官方的身份。

同之一一做到,入朝為官,恪盡職守。淮西賑荒,民賴以安,頗有其父風采。同之還做到了父親沒能做到的事情,在張孝祥帶著對李氏的愧疚離開世界後,同之得到朝廷准許,為母封號,把李氏的名字堂堂正正地寫入墓氏銘中。當年科舉中第,孝祥沒有兌現給李氏的承諾,如今同之為官,終於給母親莊重的承認。

(同之)遷朝奉郎,言於朝,願回授本生母李氏,朝廷許之。

——《宋故運判直閣寺丞張公埋銘》

兒子代父親完成了對母親的敬重和永愛。

妣李氏恭人。

譯:去世的母親,李氏,(因兒子為官身份而)封號恭人。

——《宋故運判直閣寺丞張公埋銘》

僅僅一個短句,足以給所有質疑最有力的反擊。

它像一句喚醒記憶的口令,讓溫暖的往事抖盡身上的冰霜,讓溫柔的詩句著上生動的顏色。刻寫在寒冷墓石上的文字告訴我們,這一切,從來都沒有被忘記。

張孝祥的人生所願終於實現,回看他的一生:為夫,與摯愛別離;為父,與生子相隔;為官,主戰失勢、失地未復;為詩,前有蘇軾、後有稼軒……

你可說,張孝祥的人生並不輝煌。

但他完成了最大限度的戰鬥:為夫,與家族抵抗,所有情詩都贈給了李氏;為父,與世俗抗爭,所有官場心得、治政理想都寫給了同之;為官,與主和派與秦黨與妥協的皇帝鬥爭,所有的貶官流落牢獄迫害都留給自己;為詩,敢愛敢恨坦誠率真,所有的是非曲直批評讚美便任由後人。

我想說,張孝祥是燃著烈焰的戰士,孤單的他,卻想盡方法溫暖所有人,甚至鼓舞整個時代。

-6-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也許曾有這樣的一天,張孝祥拿出愛人的鏡子,當年李氏常它用來整理妝容,背後的菱花紋已被摩挲得薄了許多。而今,這面菱花鏡成了寄託思念的信物,即使在天朝賣出天價,也買不回自己和愛人圓鏡相會的夢想。

張孝祥面對著鏡中的自己,鏡子裡卻現出符離戰敗的沙場,百姓流離的悽楚,他看到自己在朝堂上高陳主戰的懇切,看到秦黨猙獰逼問的表情和皇帝莫衷一是的苦笑,他還看到自己高中狀元時滿朝官員複雜的眼神,看到曹泳提親時奸邪的笑容,他又看到科舉前李氏前來送別那信心滿滿的眼神,看到她對鏡梳妝時回看自己的脈脈笑容……覽鏡之間,竟是一生。

最後,他又看到,十六歲那年,初至浮山的張孝祥一家,在一處山谷的驛站休息。與孝祥叔叔張邵一家同來的,還有嬸嬸家的一位李姓的女孩。她穿著冰雪般潔白的襦裙,從銀屏風後傳來低低的笑聲格外動人。

他們一同到谷口的小花園玩耍,園裡繁花如錦、蘭露飄香。孝祥採下一朵蘭花,她接到手中,把它佩在自己的裙上。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醉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木蘭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