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菜單

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讀史,其實是讀史中的人。談到人,便不得不提起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其中便有今天的主人公——王陽明。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人的內心更是難以控制。王陽明的“心學”正是關注人們的內心,告訴我們心若光明,整個世界都會變亮。

對“心學”本身學習不深,個人感覺“心學”重在

指引人們找到光明的內心,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擔當作為。

透過王陽明的簡要經歷,也許更能深入地理解他的本心,體會“心學”的魅力。

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01

從小“翻山”是為了自我選擇

第一座“山”,便是他的父親。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狀元,在父親的期望中,他應該要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學優而仕。可王陽明並不想這樣,他有他自己的追求和選擇。

他十來歲就想當聖人,立志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琢磨了很久,覺得都不太現實。

於是,開始研習兵法、舞槍弄棒,玩排兵佈陣各種打仗的遊戲,獨自出關深入蒙古部落闖蕩歷練,一副俠者風範。

他繼續研究成聖之道,嘗試格物致知,便扎進竹林,死盯竹子一坐七天,結果沒“格”出什麼,卻落下了病根。

在父親眼裡,王陽明可以說是“逆子”,讀書異常優秀的王華也希望兒子能夠透過讀書來創造更加輝煌的人生。在“父命難違”的當時,王陽明卻要固執地尋求另外一條路,一意孤行地“翻過父親這座山”,立志當聖人。

但他的“翻山”並不是單純的叛逆和反抗,而是從幼小時代就開始自己選擇,開始隨心而為。

02

苦難之後方能大徹大悟

中了進士的王陽明終於入仕了,但正好趕上了歷史上有名的“劉瑾亂政”。對於王陽明這樣有思想、敢說話、敢折騰的年輕人,註定是坐不住的。

於是,一份奏疏上去,便被劉瑾抓了起來。九死一生地挺過了牢獄之災,但還是要被流放到貴州龍場,一個當時充滿危險的“野地”。

古代的流放很殘酷的,一路艱辛,就算活著到了目的地,還要歷經想象不到的艱難和危險。劉瑾壓根沒想讓王陽明活著。但他還是堅韌地活了下來,也到達了龍場。

一心想做聖人,始終沒有突破。終於踏入仕途,卻很快遭遇劫難。到了龍場後,又親眼看到了一些生死無奈。

不經歷這些苦難折磨,也許會很難洞悉事理,很難大徹大悟。

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終於,王陽明悟到了“心即理,心外無物”。“心”才是一切的源泉,如果自己的內心不去感悟、不去接受,世界對我來說毫無色彩、毫無意義。

很多事情能夠做下去、堅持下去、取得成功,都是因為內心的力量。或者可以說人的價值追求和選擇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內心堅定了,才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03

在過坎兒中磨礪強大的心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的“心學”便不斷地厚實和發展起來,很多學說也成為了後世無數人遵循和踐行的信條。

“知行合一”倍受尊崇。淺顯來看,就是既要知道,還要做到,並且還要透過“認識”和“實踐”的不斷融合、相互促進,最終成就自我。

但事實上,能做好“知”到“行”太不易了,太多情況下都是想得多、做得少,內心激情滿滿、藍圖宏大,但真的行動起來便有氣無力、虎頭蛇尾。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當只有滿心的理想卻不去付諸行動、不去事上歷練、不去努力堅持、不去接受錘鍊,現實憑什麼豐滿?

成功和幸福也許有大小、層次之別,但共同的前提就是“行動起來、奮鬥起來”。

奮鬥的過程也不會是愜意舒服的,也會遇到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的處境。

王陽明的一大功績就是平南贛匪患,當他旗開得勝後便憂慮“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山裡的賊是少了,但老百姓內心卻沒有平靜下來、安穩下來,真正難的是消除當地老百姓內心的“賊”,讓他們安定下來。

現實世界的坎兒好過,但心中的坎兒確是難翻。特別是面對一個個的選擇和取捨,相信什麼、堅持什麼、放棄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需要去自己解答。最難的便是說服自己、戰勝自己了

費斯汀格法則表明:

生活中發生在身上的事情只佔10%,是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所決定的,我們可以掌握。

大多時候也正是這90%持續在困擾我們、迷惑我們,把握好心態才能更好地面對現實、作出應對,很多時候能夠我們走出困擾的也只有自己。

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04

光明之心成就不朽之身影

平寧王之亂可以說是王陽明為封建王朝立下的不世之功了,無論在平匪亂,還是平叛亂,他最擅長的便是打“心理戰”了。

該哄的哄,該嚇的嚇;該軟時就軟,該硬時就硬。準確地把握了對方的心理活動,一切便在掌握之中。

但在當時的環境下,縱然立下不世之功,也擋不住體制內的猜忌和誣告。所以,他深知國難並非只是幾個反賊,想憑著自己的“良知”去作出些改變,但體制賊更難。

儘管世道陰暗,他始終堅持本心“致良知”,始終聽從自己內心的判斷和指引。

他的強大在於,他把這些世俗的東西看得太通透了,看透以後還能堅守內心的光明。

晚年的王陽明已經身心俱疲了,但還是受命平亂去,又很快搞定。此時,心力交瘁的他沒等聖旨到,便自己返程了。於是,又引來了一堆詆譭和誣告……

身處封建體制下,百死千難磨練了王陽明,也造就了王陽明,他既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留下了不朽之言。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平淡的一句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個愈發光明高大的身影永遠留在了後世人心中。

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05

致敬聖人更要做自己的主人

從小立志要做聖人的王陽明,可以說是夢想成真了。但這個過程異常艱難,險象環生、驚心動魄。如果不是內心堅韌強大,如果不是堅守良知、心存光明,估計他早就死去很多次了,歷史上便少一個聖人。

他的“心學”在當時被看做“異端邪說”,但最終被後世認可和接納,在東南亞尤其是日本受到特別地推崇,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真正的光明是掩蓋不住的。

讀史讀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可以不去細緻鑽研和考究,但可以試著去了解過去、審視人性,進而反思自我、收穫啟迪。

比如,從讀王陽明,我們可以看到內心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光明與黑暗,都在一念之間。格局夠大、心胸夠寬,你便可以擁有光明的內心,世界也一片光明。

我們可以淺顯地領略“心學”的魅力,

明白要正視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內心,哪怕是消極的情緒也要用客觀地接受對待。

更要明白:對於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便是自己的內心。

我們可以試著去

聽從自己真實的內心,打破生命的桎梏,努力開啟更加寬闊的格局。

當然,必須要到事上練。

內心堅定是基礎,還要有切實的手段,更需要忠實的執行。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堅守的“良知”到底是什麼,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我們可以

更加堅定“苦難造就輝煌”的信念。而對於平凡的我們而言,

眾生皆苦、生而不易,再苦也要有內心堅持和嚮往的東西。

縱然有萬般無奈,也不能辜負著人生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