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全飛秒比準分子鐳射更好麼?

菜單

全飛秒比準分子鐳射更好麼?

全飛秒比準分子鐳射更好麼?

趙煒

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眼科,全軍眼科研究所,西京醫院近視矯正中心。

專業:飛秒及準分子鐳射近視矯正手術,近視矯正及預防,小兒斜弱視、低視力治療等。

什麼叫手術成功率?

我想近視手術的成功,並不簡簡單單地順利完成手術,沒有發生術中併發症這麼簡單,這僅僅是最低層次的手術成功率,好比膽囊切除成功,切下來就算成功。心血管放支架,放好就算成功。但這也往往是每個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因此每位患者在諮詢手術時,都會特別諮詢手術的風險以及成功率。我通常給患者的答覆是,這種低層次的近視手術成功率是99。9999……%。

手術成功完成了,但是現實卻是,有很多人卻手術效果不滿意,最常見的就是眼睛乾澀,晚上視力偏差,看東西有眩光、光暈、星芒,或者視物有模糊、重影……

此時,就出現了醫患雙方不同的回答,醫生說,手術很成功,視力很好。患者說,手術沒給我做好,手術沒有成功。

這就尷尬了,相互扯皮。醫生覺得患者事情真多,視力都恢復到1。0了,還唧唧歪歪。患者覺得手術有問題,雖然能看到1。0,但是總覺得看東西哪裡不對勁。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說到了手術預測性的問題。我們講一個完美的手術,要做到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和預測性。

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安全的前提下要有效,有效的前提下穩定和預測性好。

預測性,是指假如術前五百度,兩百度散光。手術預測術後近視矯正,散光消失,視力達到1。0,同時沒有額外的症狀,比如眩光、光暈等視覺質量差的表現。術後如果果真如此,那便是手術預測性好。但是如果術後並非如此,我們會認為這個手術預測性不好。

如果預測性不好,那麼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就打折扣了。

目前為止,在預測性方面,準分子鐳射完勝全飛秒SMILE。

美國對於全飛秒SMILE的認可是最晚的,也證明其對新技術要求更加的嚴格。2016年,蔡司的SMILE終於通過了美國FDA認證,但是認證透過,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近視度數在100度和800度之間,散光50度以內。眾所周知,中國人是極富有挑戰性的,SMILE手術在中國的高手手下,近視度數最低做到了50度,最高做到了1000多度,散光做到了500度。

美國FDA為什麼將近視度數控制在100和800度之間,散光控制在50度之間呢?根本原因是由於裝置的精確性問題。尤其是針對散光,由於準分子鐳射能夠實現完美跟蹤,因此能夠類似於鐳射制導的導彈一樣,指哪打哪,因此根本不用擔心眼球的運動,每個脈衝依然可以精確地命中目標。因此在準分子鐳射發射過程中,看到鐳射脈衝如水銀瀉地般落在角膜上時,我總會放心地想,每一個脈衝一定完美地完成了它的使命。相反,全飛秒則不同,由於理論上的迥異導致全飛秒必然會導致精度偏差。可以這麼去想,全飛秒類似於飛秒LASIK手術中飛秒制瓣的過程,只不過SMILE利用飛秒掃描了兩層,而飛秒制瓣掃了一層。而大家對於飛秒制瓣這個過程是非常熟悉的,就是根據瞳孔中心大致對位,然後負壓固定眼球,掃描。沒錯,是大致對位。即便是我們看準了瞳孔中心或者固視燈的映光點,並讓鐳射中心與之重合,那也僅僅是一個肉眼下的大致對位。偏差還是有的。而且,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萬一,掃描過程中眼球動了,離開了預先的位置,但是,設定好的飛秒鐳射還是按照固定的程式發射。那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刻舟求劍的結果。你刻的位置,未必會是你的寶劍掉下去的位置~

那麼,這就尷尬了。

因此,美國FDA將近視度數控制在800度以內,散光控制在50度以內,是有道理的。因為,萬一不準,50度的散光軸位偏差一點,影響不算很大。但是如果是300度散光,偏差一點點就會後果嚴重,導致該矯正的散光沒矯正,反而帶來新的散光。2018年美國FDA又通過了將SMILE散光適應證擴大到300度。我感覺,這是給自己挖坑。

最後,我們還要說到kappa角以及角膜上的不規則散光。準分子鐳射能夠精確地補償kappa角,甚至於採用角膜像差引導或者角膜地形圖引導的手術模式,預先設計,有預測性地去矯正不規則散光。因此,術後的視覺質量理論上趨於完美。而全飛秒SMILE甚至在手術軟體設計介面上都沒有kappa角補償以及角膜不規則散光的輸入或者匯入位置,也就是說,這種手術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如何達到良好的精確性和預測性?如果不講這些更深層次的個性化設定,而空談SMILE可以達到更佳的視覺質量,那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嗎?

美國紐約大學的John Kanellopoulos教授,最近的幾篇文章都很有轟動性。一篇文章比較的是SMILE組和角膜地形圖引導的LASIK組,一篇用體外實驗研究了兩種術式的生物力學對比,最近一篇是第一篇文章的術後一年報道。得到了和國內對於全飛秒和準分子鐳射的大量對比研究相反的結果。國內研究,基本上是兩組人,一組做SMILE,一組做LASIK。而這位教授是讓患者一隻眼做SMILE,另一隻眼做LASIK。另外,國內研究,LASIK方式一般採用標準模式,而John Kanellopoulos教授採用的個性化手術方式,即角膜地形圖引導的LASIK。

也就是說,這位教授的研究更加嚴謹。

看看他的研究結果,採用對側眼研究模式對比的個性化飛秒LASIK與SMILE的術後一年的隨訪觀察提示,在手術的預測性方面,準分子明顯優於SMILE*。

附圖一張。左圖是LASIK手術預測散點圖,右圖是SMILE手術預測散點圖。如果散點圖越接近中央的斜線,證明手術預測性越好,而偏離越大,則預測性越差。結果很明顯。

全飛秒比準分子鐳射更好麼?

綜上,在手術成功率方面,準分子要優於全飛秒SMILE,因為手術設計可以更加完美,考慮更加周全。另外,在執行方案的過程中,準分子裝置不需要術者太多的手術技巧。而後者的成功率,可能更依賴於術者的術中操作,患者自身的配合,以及聽天由命的運氣,

因此,相比於醫生的手,我更相信機器。參考文獻:*Kanellopoulos AJ。 Topography-Guided LASIK versus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Long-term Refractive and Quality of Vision Outcomes。 Ophthalmology。 2018。

以上內容轉自,知乎和微信公眾號“趙煒醫生的眼科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