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菜單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太極拳的由來

關於當今太極拳,具體而言,陳楊武吳孫式

太極拳

——-源自陳家溝的

陳長興

與趙堡的

陳清平

,往前又來自

蔣發

。然而,最重要的來源是——-《

王宗嶽太極拳論

》。

按照太極拳的正式問世------太極拳,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太極拳宗師楊露禪

1840

年左右,

楊露禪

(1799—1875)拜別陳溝

陳長興

(1771年-1853年),回到老家,有人問學了什麼拳,回答“綿拳”。談及師門,說“陳長興是蔣發的弟子”,楊露禪還曾言“學拳於陳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陳清平”。

1853

年前後,

武禹襄

(1812-1880)經楊露禪與陳長興的介紹,從學趙堡

陳清平

(1795-1868),偶得一本《

王宗嶽太極拳論

》。據說,武禹襄在趙堡學拳月餘,可能陳清平因材施教,多是內家拳方面的指點,而不是教其苦練拳架。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太極拳宗師武禹襄

武禹襄認為《王宗嶽太極拳論》與楊露禪拳法一樣,於是,武禹襄、楊露禪參照此譜研拳,還

拜訪了道家人士,從而

編定出“十三勢架”,稱為

太極拳”。當時並沒有用姓氏區別

。皆尊張三丰為祖師。

自此,太極拳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這就是如今大家熟知的

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

。)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王宗嶽太極拳論

關於王宗嶽的太極拳

武禹襄、楊露禪都沒見過王宗嶽,“王宗嶽太極拳”可能失傳了。在“鹽店本”與“廠本”的兩本拳譜中,都留有“先師張三丰 王宗嶽傳留”題字。但,抄錄此文的徒弟是誰,王宗嶽是誰,張三丰是誰?並沒有記述。

不同於宮廷有史官,以前民間文化少,習慣口口相傳,沒有專人專門記錄成文字,也就沒有像史書那樣清晰的時間線記載。

吳氏太極拳

吳全佑

(1834——1902年)

在北京從楊露禪學拳

,其兒子

吳鑑泉

1870-1942

,在1915年前後又拜師當時的太極高手

宋書銘

。據說,吳鑑泉從宋書銘所學的是別家沒有的“太極功”即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及宋書銘的推手手法。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即陰段十二段,陽段十二段。之後,融合創編出了獨具風格的

吳氏太極拳

尊張三丰為祖師。

此拳種

以柔化見長,素有“君子拳、藥拳、長壽拳”之美稱。

孫氏太極拳

孫祿堂(公元1860~1933年),

近代著名武術家,

在近代武林中

有“武聖”之稱。其

學形意拳,習八卦掌,於

1912年,得武氏太極拳傳人郝為真傳授太極拳,遂

融形意拳、八卦、太極拳為一體,

自成一家,

人稱

孫氏太極拳。

1915年到1927年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

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

、《八卦掌學》、《拳意述真》等

專著,成為武學經典之作。孫氏太極拳尊張三丰為祖師。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源於

陳長興

創編的“新陳拳”

一路、二路

陰陽拳架。

之後,陳有本、陳耕耘改編了“陳長興拳法”,形成了後來的陳拳風格。至1928年,陳發科在北京教陳拳,後又將炮捶柔化,定型出如今的陳式太極拳。1933年,陳鑫編撰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成為陳式太極拳理論支撐。陳家溝尊陳王廷為陳拳祖師。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太極與武術

太極拳,除了民間常見太極拳五流派,還有

盧氏太極拳、傅山太極拳、李派太極拳、唐代“三世七”太極拳、趙堡太極拳、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千載寺太極宮“十三勢軟手”、白雲觀太極拳、武當猶龍派太極拳、武當太極拳、少林綜合太極拳、峨眉纏絲太極拳

等。

河北邯鄲的

盧氏太極拳

據說該拳傳統上稱為粘拳或沾拳,傳自明末清初的雲遊道士顧殿一,又稱“顧氏太極拳”。顧殿一傳拳於魏縣小戶村(今魏縣張莊屯村)劉丙, 劉丙傳鄰村楊鳳,楊鳳傳廣平縣盧董村陳華,陳華傳本村盧鳴金。第四代傳人陳華一脈又據傳統的說法叫“龍虎太極”;第五代傳人盧鳴金(1830—1900),對此拳貢獻最大,後世感念盧鳴金之功德,遂稱此拳為“盧氏太極拳”。

關於“顧殿一”的名字,因歷代系口傳,發音與字多有一點小差異,有叫“顧天一”者,有寫“顧奠一”者。直到近年,顧式太極拳傳人與張祖意合太極拳傳人接上了親緣關係,根據張祖意合太極拳的傳承宗譜記名,確定為“顧殿一”。經查對,該門太極拳的祖師顧殿一,與張祖意合太極拳第10代宗師顧殿一,從門派源頭上(來自武當,祖師張三丰)和時間順序上(清朝中前期)考證,實為一人。

該門太極拳存有殘譜,當為清晚期之物,其手抄本內容,前部分為轉抄的王宗嶽《太極拳論》,注有“此係武當山張三峰先生遺論,願天下豪傑延年養身,不徒於技藝之末也”。內容有《打手歌訣》、《十三勢行功歌訣》、《山右王宗嶽先生太極論》等,後部分乃為槍法理論和要訣,其中講到楊家槍、梨花槍、陰符槍、六合槍等,並有一篇題為“楊老學先生語錄雲”,其為“楊老學”的槍法要言等。

山西

傅山太極拳

傅山太極拳,又稱“子午太極拳”、“綿山太極拳”。傳自明清龍門道教六代傳人傅山(字青主,1607—1684)。

《傅拳圖》古拳譜,參加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在承德、北京舉行的 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展覽。當時,李思元和程懷玉兩位同志,在展覽期間看到了《傅拳 圖》手抄本後,非常驚喜,如獲至寶,高興地說:“找到了傅山所傳的子午太極拳、綿山太極拳的老拳譜了。”

據北京程懷玉同志談,他所練的綿山太極拳是清康熙原籍山西省介休縣綿山玄天觀(道家龍門派)道士孟太真所傳授下來的,故名綿山太極拳, 並說此拳和《傅拳圖》一樣。傅山道號真山,按照道教“百代字歆”,“太” 字輩比“真”字輩低兩輩。據史載,傅山曾隱居靈石縣介廟,距玄天觀只十數華里,常有來往也是在理的。更新奇的線索是還有孟太真傳於王宗嶽太極之說。

李派太極拳

李派拳法創始人李瑞東(1851——1917年),清代直隸武清城關東街人(今天天津市武清縣城關鎮),受封清宮四品帶刀侍衛。

1880年,李瑞東時年29歲,與王蘭亭(字永泰,乃北派太極楊祿禪先生高徒)相遇,結拜為兄弟,成為楊祿禪先生私淑弟子,王蘭亭代師傳藝(據李派拳譜記載,楊祿禪先生於光緒初年去世)。

1901年,李瑞東得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武當金蟾派太極功(江南派太極)高足,得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真諦和氣功心法(據傳該派為張三丰的弟子金蟬子所傳得名)。甘傳李瑞東各種拳法套路和功法,有“沾粘連隨”和“離粘隨”兩種不同的打法。

後來,李瑞東將平生所學內外家各門派拳法,包括 少林悟真派內功秘拳、岳氏心意六合十二形拳等拳法,熔於一爐、精化提煉而創新式太極拳,即如今的“李派太極拳”,以前稱“嫡傳金蟾派真傳正宗武清派太極”。

該派傳有“太極十三丹”外丹功法,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有人認為,張三丰《太極十三勢歌訣》中的“十三總勢莫輕視”即此功法。

唐代“三世七”太極拳

這是民國初年,曾轟動京師(北平)拳界的“三世七太極拳”,又稱“宋氏(宋書銘)太極拳”。 在1914年到1921年期間,許禹生於1914年創辦北平體育研究社,當時京師太極拳名家紀子修、吳鑑泉、劉恩綬、劉彩臣(鳳山)往訪宋書銘,與之推手,皆莫能自持。當時,宋書銘年已七十,後除紀子修外,吳鑑泉、劉恩綬、劉彩臣均拜宋為師。在許禹生著《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版)、許禹生弟子王新午著《太極拳法闡宗》(1927 年版)皆有記述,見證事實。

宋書銘,自稱是宋遠橋後代十七世,有《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傳世,太極功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在《楊家老譜》中也有“授之至予來,自著宣平許”的語句。後來,吳鑑泉將宋氏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融會貫通,創編出了“吳氏太極拳”。

對於宋氏太極拳,有人持否定態度,認為是宋書銘學了楊氏太極拳而編造的。但,當時太極拳名家都信服了宋氏太極拳,說明並非楊家拳(各家拳術可不斷改進,合於當下技法)。宋書銘,一代太極拳宗師,成為太極拳史上的一個謎團。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始於明末

蔣發

傳趙堡

邢喜懷

,俗稱“承架”又稱“三合一架”,之後傳至陳清平——-

陳清平

在幼時跟張彥學拳,在30歲左右,又跟陳有本學了通背炮錘,遂融合所學,創編出“新趙堡拳”,即近代的趙堡太極拳,尊張三丰為祖師。陳清平指匯出了和兆元(和式太極拳)、武禹襄(武氏太極拳),還有楊露禪“得拳理於趙堡陳清平”等各門太極拳創始人。

趙堡太極拳傳承的

《太極秘術》

,記述了蔣發、邢喜懷、王柏青等人的練功心得,說明當時的太極拳功,更多以修道“外丹功”而傳承。同時,流傳有“十要(又名九要論)”,在趙堡拳界有東頭《九要》,西頭《十章》的說法。趙堡太極拳傳人杜元化,依據趙堡太極拳傳承而編著《太極拳正宗》,有很多在現在的太極拳經典文獻中是絕無僅有的。其所闡釋的“十三勢”,比陳鑫所說“十三勢就是十三組動作”,更像武術傳承,可見陳溝與趙堡的傳承有別。

趙堡太極拳的傳承,留有歌訣: “此拳之來歷久矣。此拳何自來乎?有歌為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庭。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今將此歌此道以及秘訣,傳之於汝,汝必擇人而傳,不可不慎。”由此可見,趙堡留有道家武術思想的一脈相傳。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

此拳功是武當太乙鐵松派第十三代掌門李兆生先生,按照傳統太極拳的陰陽氣脈、分經流注的氣脈循經理論,對世傳24式簡化太極拳加以校正,使其能產生內操循經,進一步推動了氣血在全身的執行,使身體各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營養。該拳功自面世以來,得到了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從而流傳甚廣。

千載寺太極宮“軟手十三勢”

根據河南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有人認為:“十三勢軟手(太極拳)”是李春茂創編;後來,李巖編創了太極養生功,還跟陳王廷拜過把子。

千載寺

及近郊還流傳有“無極通背纏拳、炮拳、春秋大刀”等武術。宋氏後人所儲存的一本《108勢通背拳譜》,與陳家溝的《108式長拳拳譜》基本相同。據說,以前博愛縣的貴屯、小中裡、清化三街為同一個老師所教,但三個地方的拳又不相同,分別教了三種拳術:清化三街是炮拳,小中裡是十三勢軟手,貴屯是通背拳。

今在博愛、焦作等地尚有很多種的“

十三勢軟手

”的傳承。

如王堡村的十三勢軟手,其中包含:如風使蔽(如封似閉)、肘底看拳、倒卷猴、單鞭、勻手、高探馬、先右後左檫腳(左右分腳)、回腳一蹬一跳一捶(轉身蹬腳、進步一捶)、回頭扳手跳二起(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腳)、野馬分鬃、玉女穿梭、白鵝亮翅、閃同背(閃通背)等等,類同於十三勢拳。

義溝村的十三勢軟手,其中有:金剛三道對(金剛搗碓)、賴插衣(懶扎衣)、陸風使閉(六封四閉)、單鞭、斜行要(拗)步、演手捶、披身捶、倒卷肱、左右擦腳、蹬一根、神仙一把撮、二起、跌一腳蹬一根、前照後照等等,與趙堡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都很相像。

貴屯的十三勢記得更不規範,很多都是動作描述而不是名稱,比如:右手往外一雲、左手下身一雲、一收蹴身囚住、向前兩步、又一收囚住、左右兩輪、右手一推、右搗左手等,還有左擦腳、右擦腳、蹬一跟、雲手、單叉等與太極拳類似,有很多獨具特色,如“單鞭”一式,有左手單鞭,還有右手單鞭,尤其是收勢動作:“雙手打著手勢挽住大喝一聲而完”,與今天的心意六合拳真有八九分相似。

(這拳譜,明顯是各人的手記譜,或者說,是習武者所寫的課堂筆記。由於抄者文化水平所限,寫有不少的錯別字。但是,基本上記錄了十三勢軟手套路的基本形態。)

現在傳人較多的,是王堡槍的第十二代傳人王三其所傳的十三勢。有一部分“十三勢拳譜”是附在《王堡槍譜》的後面,練槍的人也大都會練一套拳。在

義溝村《王堡槍譜》後附有“拳術十三勢身法”

,第一勢就是“金鋼三道對”。而,陳家溝就有人學習王堡槍法,趙堡拳有“金剛三大對”。

王堡槍,也稱六合神槍,傳自千載寺太極宮董秉乾道人。據《王堡槍譜。源流序》記載,王堡槍始傳於吾王氏先祖仲錦公,譜載

明季末

受槍法於

千載寺

東三聖祠太極宮道門賢士

老人

秉乾

……

老人練武功絕技,乃拳、槍、棍法。

拳,即十三勢軟手

,槍、棍乃六合槍棍。(仲錦公)曾拜師於博公道長及李老人春茂大師之高門名賢董老人秉乾。

白雲觀太極拳

據白雲觀的安聲遠道長介紹,該拳的全名就叫原始太極拳。相傳是軒轅黃帝觀蛇鵲相鬥所悟創的,拳譜中說:“黃帝偶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連;鵲攻中,首尾援,黃帝見到非偶然,從此留下太極拳。”這拳不僅與張三丰有關係,而且與呂祖、丘祖等也有關係,不是一個人所創的,是各代道長逐漸添加發展而成的。按飛禽走獸的動靜形態,把技擊、養生融於一爐,形成獨特的道家拳法。此拳共分動靜快慢四部分。

動部太極十三式: 第一式:九轉還陽功; 第二式:倒拽九牛; 第三式:三盤落地 第四式:旱地拔蔥; 第五式:雙手推山; 第六式:左右換掌; 第七式:鐵扇關門; 第八式:青龍探爪; 第九式:鳳凰展翅; 第十式:左右削掌; 第十一式:仙人作揖; 第十二式:抱頭觀天; 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

武當猶龍派太極拳

武當猶龍派太極拳,與流傳的各派太極拳術大不相同。因其左右擰轉,上下前後一應,鬆軟纏綿,連綿不斷,動若游龍,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故又名為龍形太極。該拳功架中有懶搭衣式、雙按式、蛇盤式、犀牛望月式、紅娘照鏡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槍式、老熊捕蟬式、殼地龍式等,各有妙處,與他派有別。一套太極拳功架即有九種練法和變化。以開合升降提舉吞吐為八訣,以離連粘隨牽撥合進為八式八法,更有離連隨等秘傳身形八法。該派不提倡太極推手的訓練過程,但動手試技仍能發人丈外。

武當猶龍派太極拳為清末武當道人培元塵所懷之技,後將此技傳李瑞東師弟司星三,司傳其外甥張振之,張傳張鴻奎,王逸樵等人。至今在天津有流傳,風格獨特。

由於該拳運動量很大,不易為年老體弱者所接受,年輕人又無此耐心下苦功,加之此派較保守,故流傳不廣,練者極稀。同時,教者僅是口傳身授,學者只憑記憶按式練習,因此長期以來,難以推廣普及。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武當山與武術

武當太極拳

武當道家現有兩種太極拳:一是與世間流行太極拳不同的太極拳功;二是與世間交流融合而來的太極拳。

武當太極十三式,融合道家養生丹術,根據鍛鍊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託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十三組動作組成,據說是第一代內家拳,由三豐祖師所創編。

據傳,在宋初,隱居武當的陳摶留傳下劍法與心意六合八法拳;宋元之際,岳家拳傳入武當道家;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著名道士汪真常、葉雲萊、張守清等在武當迅速發展;明朝時,張三丰率徒重建武當,主張“內藥是精,外藥是炁,內藥養性,外藥養命”,期間,峨眉通背拳傳入武當道觀,有道人編創出外丹功。

據說,《武當秘鑑》作者嚴嘉康(1695——1786)在第五冊《論拳經拳譜》中,記載先祖張三丰創編有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來,經三豐將三種拳術熔於一爐,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然後,此拳下傳,各代道長不斷改編,仍統稱“武當三豐太極拳”。(在《大理古佚書鈔》書中,有文藝誇張化的敘述。)

尤其在張三丰仙逝之後,分為猶龍派、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武當丹派等數支道家流派,所傳內丹功、外丹功及武術也有不同的改進,不同於最初的太極拳版本,各具特色。

清代,武當道觀衰落。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少林寺與武術

少林綜合太極拳

《少林延壽法》所載之“少林綜合太極拳”,其介紹說,是宋代福仁高僧結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蓮花拳而創編的,與太極拳形態、動作相似的一個拳種。

其練法歌訣頭訣曰:“太極頭上懸,自然須吊頂,下頦向裡收,眼隨全身走,舌卷項上顎,眉中顏面靜,從容皆自然,口合目微縫,神態仿禪仙,松靜力集中”。

手訣日:“少林太極形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後隨,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變勢雙手膝上停。用意不用力,拳到似柔風,行動如抽絲,拳落像風影”。

一路、二路的拳譜動作名稱為:括邊炮,控心掌,轉身頂雲,上步七星,單鞭,懷中抱月,當頭炮,白鶴亮翅,十字手,金雞獨立,白馬分鬃,鷂子翻身,童子抱觀音,左右供佛;童子拜觀音,金砂飛掌,海底撈月,白鶴亮翅,雙關鐵門,十字通臂,雄獅張口,單岔,大七星,大單鞭,白猿上牆,雙槍手,猿猴束身,雙弓放箭,金剛搗臼,二郎擔山。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青城武術

青城玄門太極拳

據說為青城派歷代掌門人秘修之養生技擊絕技,有指掌捧氣,託氣,按氣,推氣,合氣,吐氣,拉氣,插氣,抓氣,旋氣等獨特的練功方法。動作“剛柔皆若水”,柔有浮舟之勁,剛有覆舟之力,故又稱“水拳”。行拳輕靈飄逸、舒展大方,擅借勢纏打,一招多變,剛柔變換鮮明。被稱為動氣功的突出代表。

太極拳的由來與派別現狀(有多少種常見太極拳)

峨眉山與通背拳、太極拳

峨眉派纏絲太極拳

明代拳術大家唐順之先生,在峨眉山留下了相似太極拳的詩詞————“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動的記載了一個峨嵋道人的拳術表演風格。現今流傳在川渝本土的纏閉門(或化門)纏絲拳,應是接近原生態太極拳的拳種。

纏閉門典型套路是三十六閉手通背纏拳,又稱“

天罡太極拳

”。纏即行拳時螺旋纏繞,連綿不斷,如蠶之吐絲。閉為應敵時避實就虛,緊封敵手,束縛困敵之道。纏絲拳功法中有主張不招不架先發制人的截、彈、抖、鑽,也有主張螺旋纏繞,沾、粘、綿、誘、空、隨之陰陽手技藝;還有敬、驚、徑、擎、緊、切六字訣道其精微。

“太極拳文化”不是太極文化?

太極拳疑雲:從陳家溝“陳王廷傳奇”,到陳發科的“陳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