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以“溫藥和之”為原則,抑制癌性腹水,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菜單

以“溫藥和之”為原則,抑制癌性腹水,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以“溫藥和之”為原則,抑制癌性腹水,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癌性腹水是因惡性腫瘤導致腹腔壁層腹膜發生瀰漫性病變,從而引起腹腔內液體異常增多的現象,是惡性腫瘤晚期常見併發症,可引起腹脹、腹痛、乏力、納差、呼吸困難、活動受限、迴圈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表現。目前西醫治療本病手段豐富,但療效欠佳。因此,我們分析癌性腹水與中醫痰飲病之間的相關性,並探究《金匱要略》中提出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理論,為臨床抑制癌性腹水的增長,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期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一、癌性腹水與痰飲病的關係

癌性腹水屬中醫“臌脹病”範疇。《素問·腹中論篇》中雲: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日:名為鼓脹”。臌脹病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是因臟腑運化津液功能失常導致水飲停聚腹中,因此又屬痰飲病範疇。惡性腫瘤患者或因瘤體阻礙氣血執行,或因病久耗傷人體正氣,或因放化療損及人體陽氣,至晚期皆呈現出陽虛之象。陽虛則陰無以化,水為陰,氣化不利,積聚腹中,而形成癌性腹水,即為痰飲病。

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辨析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意寓痰飲乃水飲之邪結聚一處,寒水之氣阻礙氣機為患,其病因病機與癌性腹水一致,治當溫陽以治本,化飲以除標。癌性腹水屬陰,為有形之邪,可波及五臟,停聚區域性,並流溢四處,輕則阻遏陽氣,重則傷人陽氣,具有遇寒則凝,遇陽則行,得溫則化的特性。故應溫補陽氣,使陽能運化,則飲邪自除。

1、辨“溫藥”

一般認為,“溫藥”是指具溫熱之性的藥物,甘溫、苦溫、辛溫均包含在內。甘溫藥可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功在溫陽化氣以化飲;苦溫藥可燥溼、助陽化氣,功在燥溼以化飲;辛溫藥可發越陽氣、行氣行血,功在給飲邪以出路。

《金匱要略》中所列治療痰飲病的主方有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腎氣丸、小半夏湯、小青龍湯等,主要用藥有茯苓、桂枝、白朮、半夏、生薑、細辛等,均為具有溫熱性質的藥物,其中又以桂枝、茯苓為核心。桂枝可溫陽通脈,助陽化氣,針對痰飲病陽氣不和而氣化失司的病機要素;茯苓性味甘、淡、平,甘能健脾,恢復脾臟運化水溼的功能,淡能滲溼,使溼邪有去路。桂、苓二者相伍,能振奮一身之陽氣,開發腠理,通暢水道,痰飲之邪得陽助始運,得溫藥始開,陽氣運則水液行,溫藥和則飲邪化。

2、辨“和之”

《說文解字》雲“和,相應也”,《廣雅》雲“和,諧也”,老子《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此可見,“和”即是陰陽相應,陰平陽秘的狀態。張仲景取“和之”二字作為治痰飲病的原則,意在強調痰飲病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發病特點、病情變化、體質稟賦等不同,採取相應的綜合方法幫助患者維持“陰陽平和”的狀態。用溫藥卻不可一味溫補,避免寒溼未除,引痰火再起,可酌情佐行、消、開、導之品,行其氣、消其痰、開其陽,導飲邪從大小便出,以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且癌性腹水患者病情複雜多變,急則因腹水量大而出現呼吸困難、食少腹脹、喘滿不安等,此為水邪盛極之時,當輔以利尿諸法,先祛邪以安正,待邪勢有減,再可設法使正氣恢復平和。

三、基於溫陽思路的治療方法

1、溫腎陽,補一身之陽氣

腎主水,主藏精、納氣,凡與水相關的疾病皆與腎相關。在正常的水液代謝過程中,臟腑形體官竅代謝後產生的濁液透過三焦水道下輸於腎,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再分清濁,最終形成尿液排出體外。腎中精氣化生腎陰、腎陽,其中腎陽主一身之陽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和化氣等功能,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將水液津液化生為氣,化生為能量。

癌性腹水患者多為病程晚期,臟腑俱損,代謝產生的濁液量多且速度快,但此時腎臟也同樣受損,嚴重影響其水液代謝功能,導致水液停聚腹中既不得分清上騰於肺,又不得降濁下注膀胱,入多出少,腹水日益增多,又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另外,腫瘤患者素體陽虛,又癌性腹水為陰邪阻礙腎陽,兩者共同作用使得腎陽虧虛、化氣無力。當患者兼見面色黧黑、腰背痠痛、畏寒肢冷等症時,則可提示存在腎陽虛衰。腎陽虛衰會減緩人體新陳代謝,引水溼內停,機體產熱不足,精神萎靡不振,使病情加重。因此應注重溫補腎陽,通調水道,使水有去路,減輕腹水。同時透過振奮陽氣來調動患者精神,增強抗邪能力。

2、溫脾陽,佈散水氣

脾具有將胃腸道吸收的水液上輸於肺的生理功能;傳輸至肺的水液再次分清濁,在脾的佈散作用下或從肌腠孔竅或隨尿液汗液排出體外,因此水液能否化氣將津液佈散於一身上下內外,首先取決於脾氣能否正常運化。

脾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會導致水液在人體內的積聚,從而產生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所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水溼不化,困遏脾陽,陽氣不得生髮,則脾運化水溼功能障礙,加重痰飲水溼的聚集,致使脾陽不振,形成惡性迴圈。因此,在治療時要振奮脾陽,恢復脾的運化功能。

癌性腹水患者多食慾不振、納少乏力、畏寒怕冷,此皆因脾陽不足。臨床多以乾薑、白朮為溫補脾陽的藥對,《本草求真》謂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同白朮“則能燥溼而補脾”。現代藥理研究亦顯示,白朮可調節胃腸運動、利尿、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且可明顯抑制癌細胞增殖,具有抗腫瘤作用。乾薑同樣具有增強免疫及抗腫瘤等藥理活性。二藥合用,共奏溫補脾陽之效。

3、溫膀胱,使水液氣化出焉

津液透過肺、脾、腎等髒的共同作用,佈散全身,有餘之水經腎的蒸騰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濁者下輸膀胱化為尿液而出,方完成人體水液運化之過程。癌性腹水患者腹脹難行,多日久臥床,靜為陰,機體陽氣不足,加之腹水壓迫膀胱,使膀胱感受陰邪,而生虛寒。臨床上可見患者尿急、尿頻而清、淋漓不盡等。膀胱不溫,則氣化功能減弱,水無出路,閉塞於內而為患,固攝無力,貯尿排尿異常,使得腹水加重,病情惡化。

目前西醫多以腹腔迴圈熱灌注治療癌性腹水,即將大容量灌注液或含化療藥物的灌注液加熱,持續迴圈恆溫灌注入腹腔內,透過熱化學協同作用及沖刷作用清除病灶。有研究表明,相較於傳統腹腔灌注化療,運用腹腔迴圈熱灌注化療治療惡性腹水可取得明顯的近期效益,使癌性腹水得到更好的控制。從中醫角度來看,“熱灌注”即是“溫膀胱”的過程,患者腹中陰水積聚,藉助熱灌療法重振體內陽氣,使膀胱得到溫煦,從而發揮正常利水作用。且膀胱與腎相表裡,溫膀胱亦可溫及腎,使先天之根得以庇護。

4、溫心陽,利血行水

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心臟自身的生理功能,還可溫養全身,推動全身的血液執行。若心陽不足,溫煦鼓動無力,則人體精神委頓、神識恍惚。心又主血脈,其主血脈功能減退,則會使寒入血分,血行不暢,血脈瘀阻,日久成積。《景嶽全書·腫脹篇》日:“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氣。”《金匱要略》中論述“血不利則為水”的病機觀點,認為血積日久,則化而為水,且水與瘀血皆是陰邪,津液之精微物質入於脈中為血,行於脈外則為水,二者源同而形異,據此可推斷腹水的產生與瘀血關係密切。

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狀態,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腫瘤細胞誘發血小板聚集、腫瘤血管通透性強、長期服用化療藥物等有關。而中醫認為,患者舌黯紫、脈細澀、腹紋脈絡顯著等臨床表現即是血瘀徵象。惡性腫瘤患者或經放化療後陰津暗耗而血養不足,或體內腫物阻礙氣血迴圈,或津虧不足以載血執行,終致血行不暢而發為瘀。此類患

者多有心悸、胸悶、形寒、乏力等症,針對此當治以化瘀利血,而化瘀利血的關鍵即在於溫心陽。臨床常用桂枝、制附片溫補心陽,鼓舞患者的精神活動,提高機體防禦能力,使水隨血行。

張仲景提出“溫藥和之”為痰飲病治療總原則,強調在治療的動態過程中,應以補充機體陽氣、恢復水液正常運化為務。該思路可指導癌性腹水的治療。具體可針對不同情況,透過溫腎陽、脾陽、膀胱、心陽,兼以利水之法,在改善癌症患者陽氣虧虛的同時,緩解腹水症狀。另外,在本病的治療中常用到攻逐利水方,此時須佐扶助正氣之品,避免峻藥過耗正氣,為後續治療奠定基礎,這亦是謹守“溫藥和之”原則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