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明朝外交為何不按常理出牌?為面子活得憋屈,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菜單

明朝外交為何不按常理出牌?為面子活得憋屈,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一提到這句話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明朝,而從這句話也讓人感到明朝是一個十分具有骨氣的朝代,讓人心生嚮往。自然而然的人們也透過這句話認為明朝的外交十分強大,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呢?

明朝外交為何不按常理出牌?為面子活得憋屈,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縱觀整個

明朝

發展,明朝自1368年由朱元璋建國,從朱元璋開始,共計經歷了16代皇帝。直至李自成攻破北京,

崇禎皇帝

自縊於煤山,明朝也最終迎來覆滅的結局,共計存續二百七十六年,同時,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

在瞭解明朝外交之前,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他的前期環境。我們知道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與之前朝代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它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由蒙古族建國,而元朝時期的疆域國土也格外遼闊,東至日本海,北達北海。

明朝外交為何不按常理出牌?為面子活得憋屈,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也正是由於元朝內擴

亞歐大陸

,銜接

三大洋

,因此明朝的外交空前擴大,與亞、歐、非三大洲的一些國家都有交流。欽察、察合臺、伊利和窩闊臺四大汗國奉元朝皇帝為大汗,透過朝貢和恩賜方式來彼此交流。同時由於蒙古族為遊牧民族,天生驍勇善戰,不納貢臣服者,便武力四處征戰,所獲疆域空前遼闊,外交也呈現一元趨勢。

但隨著世界秩序的不斷變化,各種勢力土崩瓦解,直到朱元璋滅元建明,蒙古族一路退回至漠北,失了江山的蒙古族,自然而然也失去了外交上的話語權。也隨著明朝的建立,外交格局又從一元轉變成了多元。

明朝外交為何不按常理出牌?為面子活得憋屈,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明朝初建當然也想維持元朝老大的話語權,但是事實比較尷尬。對於明朝來說他並不具備四處征戰的硬氣與能力,同時以農業為主的明朝也沒有足夠的條件來支撐。因此為了贏得周邊國家的認可和服從,明朝想到了一個辦法,咱們依照原來傳統,各過各的,彼此友好相處,

你給我納貢,我給你回禮

明朝外交從原來元朝的霸權思維,又逐漸走回為儒家思想的外交思維,與各國之間話話彼此原來的聯絡,說說彼此的友好關係,制定了“和平睦鄰”的關係。而和平之間自然就需要你來我往,為了彰顯自身為主,因此彼此的禮物往來就變成了“厚往薄來”。

明朝外交為何不按常理出牌?為面子活得憋屈,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這種“懷柔”的外交政策確實在初期有著比較好的效果,各國與明朝來往頻繁,交流增加。但長此以往,這種厚往薄來就變成了明朝的一種經濟負擔,而且更是陷入了一種兩難境地。這種外交無法停止,一旦減少回禮或是改變政策就容易給別國帶來誤會,引起爭端,因此明朝只能打腫臉充胖子,沿襲這個政策。

總的來說,明朝選擇的這種政策絕大多數是歷史的推進使然,但是歸根結底,就是明朝的綜合實力和底氣不足,不能根本上使周圍小國臣服,無法展開有效外交,最後只能選擇這種懷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