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自己給的安全感

菜單

自己給的安全感

1。想得的東西擔心得不到

2。得到的東西擔心失去

3。不太可能會失去的東西擔心別人的比自己的好

此三者在人的慾海中錯綜複雜地存在著。然後焦慮,對現在不滿,想做出改變又不知道怎麼改變,或者知道怎麼改變又對自己下不了狠心。

自己給的安全感

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

一。獨立基礎

第一步:完成分離

1。脫離家庭

2。自我認知

第二步:人格獨立

1。原生自信

2。自我控制

3。自我堅定

第三步:自主能力

1。獨立判斷能力

2。獨立決斷能力

3。獨立承擔責任

二。規律基礎

1。不規律生活的缺點

2。規律生活的優點

3。怎樣開啟規律生活的大門

①生活上:遵守規則作息時間

②。財務上:針對自己的目標進行設定

③精神上

三。舒適基礎

1。做任務,即使你沒有心情。

2。 請鍛鍊,即使你真的不想鍛鍊。

3。 小飢餓的時候請淡定。

4。 跟某人傾吐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5。 堅持一個習慣。

8。 冥想。

四。進化基礎

1。制定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2。用嗑瓜子的方式學習

3。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一。獨立基礎

獨立的意思,就是不要讓別的人、別的事輕易影響我的內心。

獨立自主其實是兩個單獨的步驟,獨立在內,自主在外。內因決定外因,想自主,先獨立。

獨立是心智成熟程度,而自主是切實的能力。

第一步:完成分離

這裡包含兩個內容:

1,脫離家庭

就是指完成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分離,在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邊界,分清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父母的,以及各自的權責。這裡最重要的,是與父母之間形成一種新的關係,由親子關係,發展出另一種,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並不意味著逆反,冷戰,跟父母爭吵,或對他們的否定。不是以極端的方式逃離親子關係,而成為仇敵或陌路,而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相互尊重,愛戴的成熟關係。

2,自我認知

脫離家庭的同時,是要形成獨立的自我認知,你要開始面對真實的自己,探索人生的意義,知道自己有權力規劃自己的人生,有權質疑,有權拒絕,有權為自己的一切做決定,而且對跟自己相關的一切有知情權。

這些最基礎的自我認知,在中國的環境下,其實很多人並不具備。

第二步:人格獨立

這裡的人格獨立,要分三個部分:

1,原生自信

原生自信是相對外生自信而言的,就是人們往往認為,我有個漂亮女朋友,我穿了Armani,我常春藤畢業,我賺了一百萬……所以我才能自信,這種自信都是依賴於外界而產生的,也將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非常不可靠,原生自信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如果硬說一個理由,那就是,因為你是你,所以你相信自己。

2,自我控制

就是能夠自主的駕馭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情緒受他人或外界的影響,一個人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如果不能很好的駕馭情緒,就會被不停湧來的負面情緒所淹沒,進而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自我控制不是封閉自己的情緒,而是建立起一套情緒處理機制,來了情緒就能自如應對。

3,自我堅定

是指面對外界的反對,或者批評,嘲諷,衝突時,能否敢於堅持自己的判斷,這是衡量是否人格獨立的一個重要標誌,自我堅定水準較低的人,未必沒有自己的判斷,而是無論這個判斷對錯與否,都要寄希望於他人的認可和評判,而一個真正獨立的人肯定不是沒有主見,耳根子軟,隨波逐流的。

第三步:自主能力

自主能力其實就是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拆開來還是三個部分:

1,獨立判斷能力

對一切事物有自己的觀點,不是人云亦云,建立起獨立的思維模式,進而形成獨立判斷能力。

2,獨立決斷能力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重大決策,比如想出國,父母不讓,找個男友,朋友都反對,想創業,哥們不看好……在這些時候,能多大程度上根據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就是考驗決斷能力。

3,獨立承擔責任

最後,無論如何決斷,要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一個成年人,只要不侵犯他人,可以做出任何決策,只要你能為此負責。

回顧三個步驟,完成分離之後,內在形成獨立人格,外在有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真正的獨立自主。

自己給的安全感

二。規律基礎

記住,記住,身體就是一臺機器,一臺精密而複雜,需要好好保養的機器。

身體喜歡規律的睡眠,規律的飲食,平和的情緒,規律的智力鍛鍊和體育鍛煉。

1、不規律生活的缺點

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被突發狀況搞得很煩躁

2。做決定時猶豫不決,缺乏自我意識和對自己的把控

3。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現代人的很多疾病都會找上你

4。氣色很差,整個人沒精神,工作能力也在下降

5。休息的時候總會覺得無聊

6。自卑越來越重,而且會覺得自己不合群,增加了患抑鬱症的機率

7。機能過早衰老,體現在反應的靈敏程度和頭腦的清醒程度上

8。幾乎沒有社交,生活圈越來越小

等等。。。

2、規律生活

優點如下:

1。生活上:讓你的身體越來越健康,沒有衝動飲食和不良作息

2。財務上:沒有衝動消費,計劃理財等會使自己越來越充盈

3。精神上:很充實,也不會輕易忘記另一半的紀念日等,有利於感情和諧

讓你離自己的小目標一步一步靠近,將目標分為一個個小計劃,達成的時候會很驚喜

4。不會動不動就覺得無聊

5。堅持下來會發現自己十分自律,有利於個人品格的養成、鍛鍊邏輯思維等。。。

3、怎樣開啟規律生活的大門

生活上:指定自己必須遵守的規則

作息時間

飲食習慣:哪些是堅決不能吃的(尤其是減肥的人,下圖福利哦),每天均衡飲食去吃哪些食物,營養劑吃哪些,包括時間都要制定好,準時按計劃來(可以設一個時間間隔)

對於自己的一些日常習慣,想要養成的習慣可以做成一張時間表。

2。財務上:針對自己的目標進行設定

制定一個想達成的目標,例如想什麼時間之前攢多少錢,或者買什麼東西

然後開始著手計算自己的財務狀況,大概要多久能達到這個目標,落實到每天的小目標是多少

最後一步一步堅持下來,如果出現臨時消費了要怎麼處理等備註

或者給自己一個理財計劃等等,視個人情況而定

3。精神上

自己有哪些願望,或是想要達成的目標,例如買什麼,去做什麼,學什麼

每天要做哪些事,要花多長時間

注意這些想法不能脫離實際,才有效

比如想每月看完4本書,那麼落實到每一天需要看多少頁這種的

每天按照自己的計劃去落實,科學表明一個7天可以養成一個小習慣,但可能每個人的習慣難度不同,但至少要堅持27天

當你真的堅持了很久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在做決定和控制自己的方面已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

你會逐漸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人”,會更加的熱愛生活和周圍的一切

這樣的你,不僅自己喜歡,還會有更多的人喜歡欣賞你的。

自己給的安全感

三。舒適基礎

使我的身體處於一種較為舒適的狀態。工作久了就休息一會,口渴了就喝水,胃不好就吃清淡的。熬夜時大腦和眼睛都很疲憊,早睡吧。在椅子上坐了一天,關節很僵硬,活動活動吧。

你以為就這結束了不不不,要是這樣咋們一天天只夠上午喝喝茶下午遛遛狗晚上打打牌。哈哈 咋們繼續!!

1、做任務,即使你沒有心情。

拖延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我相信這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拖延的主要原因是 “我沒心情去做這個” 。要做的事情可能是困難的,或讓人困惑的,所以可能會讓你很不舒服,於是你寧願去做更容易的事情,或者是你擅長的。你寧願打掃你的房子或者修剪指甲,或檢視你的電子郵件而不是開始寫書的下一章節。但是如果我們等到自己有心情時再去做,我們永遠都不能掌握生活。

練習這個方法:讓自己定一個任務,並馬上開始著手,無論它是什麼。不要讓自己中途檢視郵件、檢視社交網路、清潔整理東西,或完成一個快速的任務或使命。請坐下來,然後專注自己的任務。這可能會使你不舒服,但你仍然可以在不舒適的感覺中完成它。

2。 請鍛鍊,即使你真的不想鍛鍊。

是的,這和拖延是同樣的事情。我們推遲鍛煉出於許多原因,通常因為這是一個艱難的事情,我們寧願做某些容易的事情。但是我看著它,想象成它是我需要照顧自己的一項任務,就像吃健康的食物和刷牙一樣。你不會一個星期不刷牙吧?不刷的話,你的牙齒會腐爛的。同樣,跳過每週的鍛鍊你的身體會垮掉。

練習這個方法:告訴自己你計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做鍛鍊 / 跑步,然後去實現自己的計劃。一定要去做,即使你累了或者懶惰。忽略想偷懶的感覺,忽略各種干擾,然後振作起來。當你完成時,你會感覺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無論如何,你都會開始掌控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

3。 小飢餓的時候請淡定。

當我們感到飢餓時,會變得心慌慌,很容易選擇垃圾食品。我在飢餓中學到的是,你可能感到餓了,但這不是世界末日。我們並不總是需要瘋狂地用美食來滿足我們。

練習這個方法:如果你不餓的時候就不要吃。當你感到飢餓時,坐一會兒,關注身體的飢餓,感受飢餓的真正感覺。其實,這並不糟糕。這個方法並不是讓你餓死自己,而是讓你瞭解:略微的不舒適感不會毀了你的生活,對於什麼時候吃,吃多少,你可以做出清醒的選擇。

4。 跟某人傾吐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我們傾向避免有挑戰的交談,因為這種對話並不好玩。它們令人害怕,不舒服。但這會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包括怨恨 —— 一種更糟糕的人際關係,甚至情況可能會惡化……

練習這個方法:當你與別人有矛盾的時候,請不要在腦海中重演矛盾,而要用溫柔禮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和他交談。試著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只是你的角度。

從一句簡單的搭訕開始:“嗨,我們可以談談嗎?” 告訴他們你當時的感受,(重點是)不要指責他們或讓他們內心有所戒備,同時問問他們當時的感覺如何。以一種想找到解決你們之間的矛盾、維持你們之間關係的態度來搞定這件事。

你在這裡會學到,如何在不舒適的感覺中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

5。 堅持一個習慣。

人們經歷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改變一個習慣時,當他們最初的熱情像一把火燃燒之後,如何堅持下去。維持一個習慣第一個星期很容易 —— 但第二和第三週呢?其實堅持最初幾個星期後就變得容易多了,但很多人過早的放棄了。

練習這個方法:堅持一個小習慣兩個月。每天只需5分鐘,在每天的同一時間練習它,設定儘可能多的提醒,這樣你就不會忘記。如果有寫日曆或日誌的習慣,你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每天堅持這樣做,你會開始掌握新習慣的形成,這將引起各種各樣的變化。

6。 轉向問題。

當我們有問題時,我們常常避開甚至不去想它。思考你是否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你一直避免鍛鍊,你超重,你一直迴避一個重大專案,你推遲處理你的財務狀況,你對生活中的一些情況不滿意很久了。通常在這些不舒服的情況下,我們寧願不面對他們。

練習這個方法:把障礙看作通道。不要回避障礙(比如困難的形勢、你所擔心的問題),不要繞過去,不要忽略它。轉向它。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弄清楚發生了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你將會發現解決它並不容易,但是也不像你想得那麼糟,你會很高興自己能正視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會讓你在面臨問題時變得更強大。

7。 看到活動好的地方。

磨練技能時,你並不需要一些外在的難以置信的獎勵(來激勵你) —— 因為在活動中你就能感覺到內在的好處。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吃健康的食物,你不需要讓它嚐起來像你最喜歡的甜點或油炸食品(獎勵食品)—— 你可以享受吃新鮮的,健康的食品。如果你想運動,不需要擁有一個平坦的腹部或美麗的手臂,你就可以享受活動的快樂。

練習這個方法:不管什麼活動,發現內在的好處,那麼活動的進行就是對自己的回報。

8。 冥想。

人們認為冥想是困難或神秘的,但其實它相當簡單。

練習這個方法:花2分鐘坐著不動,並專注你的呼吸,覺察自己的思緒慢慢回到呼吸。

還有很多其他的冥想的方法,但這是最簡單的,它向你展示了怎樣像個外人一樣看待自己的衝動,和你不需要回應的衝動。

起初你可能不擅長這些,但這就是你練習的原因。

你將透過這些實踐學習、習慣不舒適感,應對不舒適感,即使你不喜歡它。學習如何在熱情消減時繼續堅持下去,學習不要馬上回應你的衝動,以及享受活動帶給你的快樂獎賞。慢慢的你就會發現這些都變成好習慣了!

自己給的安全感

四。進化基礎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競爭太殘酷了,人性的惡總是觸目驚心,意外不知何時會來。我想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就是那種,不管將來我身處何種境地,依然可以東山再起的底氣。我想擁有這種實力。所以我會不斷學習。

我不想只長年齡,不長能力。人到40歲還一無所成的那種恐懼讓我不敢停下來不去學習。

其實當你慢慢的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充實和底氣,你會喜歡上這種感覺的。那是一種安全感。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要是你想提升下面或許對你有幫助。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學習和工作能力,從這3件事開始。

1、制定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哈佛大學曾對當年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目標的調查: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幾乎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剩下那27%沒有目標的人,他們的生活不盡人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一個人如果長期沒有目標,得過且過,自然會對生活感到厭倦,容易精神疲乏,甚至造成憂鬱、焦慮等症狀。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首先應為自己訂立生活目標。

《整理的藝術4》中提出:應該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還記得清華學霸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嗎?

緊湊的時間表和執行計劃能夠指引、約束自己,逐步消除對學習和工作的懈怠與遲鈍。

每天的計劃表越長越好,因為當這一天結束時,不論你完成了大半,或者全部完成,都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因為制定計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你會看到,自己的目標正逐漸變得清晰,自己正一步步朝著目標的方向靠近。

有人說過:人的一生,不該是隨機遊走,也不該是按部就班,而是在確定了座標的象限內越走越遠。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想要過得充實高效,離不開為自己制定確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

2、用嗑瓜子的方式學習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坐在電視機面前嗑瓜子,不知不覺就嗑了一兩個小時,嘴唇都發麻了仍然停不下來。

如果我們換個規則,讓你這一兩個小時內,只能嗑,不能吃,瓜子仁要留下來最後一次性吃完,是不是就覺得沒那麼有意思了?

這就是因為反饋的週期拉長了。

人喜歡嗑瓜子,因為嗑瓜子在兩秒之內就可以得到反饋。而相比之下,學習的反饋週期就顯得無比漫長。

所以,《整理的藝術4》裡提出:長時間的學習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讓人能夠長時間持續的機制和方法。

知覺領域裡有一個詞叫“功能可供性”,簡而言之就是“讓人不由地想做某事”。

比如,看到腳踏車筐裡放著垃圾,不由地就想把垃圾扔出去;看到氣泡膜上的氣泡,就不由地想把它們捏碎。

想要養成學習的習慣,關鍵在於設計一個讓人不由地想學習的機制。

這個機制可以是:

一群擁有共同目標的學習夥伴,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你會覺得勇氣倍增;

在社交網路上彙報自己的學習進展,把每天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寫到各類社交平臺上,透過給自己施加壓力,強制執行力就會大大提高;

學習和工作上有所進步時,獎勵自己一份好吃的甜品,讓學習的慾望與獎勵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視覺化”學習,設定了每天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後,在一天結束時回顧一下是否完成了這個目標。

只有不依賴毅力,匯入能夠促進自己不斷學習的機制,才能讓自己自發地想去提升自己。

3、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看過一個俞敏洪的訪談。

有人問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讀書?他回答說:

“我工作確實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來閱讀的完整時間最多也只有幾天,因此,我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時間去讀書,每年閱讀的一百本書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時間來閱讀的。”

他不管到什麼地方,手邊總是有書。

過去帶紙質書相對麻煩一點,出差的時候他都會在行李箱裡裝幾本書。

後來有了kindle電子書之後,他會在出差時下載幾本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然後利用路上的時間閱讀。

在北京,他平均每天有2到3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車裡,他都會用來閱讀或處理工作。

在旅途中,不論是在火車、飛機上,他都會用讀書來打發零碎時間。

社會人和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時間的長短,平常要上班的社會人沒法一次學習很長時間。

然而,正因為時間短反而能更集中地學習,避免因長時間學習而產生倦怠感。

時間管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瑞士乳酪法”,即在一個較大的任務中見縫插針地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時間的出現。

早起後、上下班、等人時、吃飯時、睡覺前,我們可以將這些無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機中浪費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

梁秋實說過:零碎的時間最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

在這個獲取知識越來越便利的時代,我們只有利用好這些零碎時間,每天堅持學一點東西,才能增加個人產能、最終達到想要的目標。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時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這是《約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句子,看到的瞬間感覺戳心不已。

二三十歲,最可怕的便是隨波逐流,終日無所事事。

然而,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無所事事的風險最高。什麼都不做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時代拋棄。

多少人在工作後忘掉了初心,忘記了曾經為了一個目標可以堅持到極致的自己。

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意,是你想要進步的證據。年輕時的投資肯定能收回成本,只有不斷學習下去,你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共勉。

要是對你們有一點點幫助 給個贊這是我的動力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