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菜單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對陣阿曼,李鐵賽前排出了攻守均衡的4-4-2陣容,後衛線上從左至右分別是王燊超、蔣光太、朱辰傑和張琳芃。後腰位置上徐新搭檔吳曦,邊前衛上左路洛國富右路武磊,鋒線上張玉寧突前做橋頭堡阿蘭拖後做隱鋒。這個陣容和之前幾場比賽排兵佈陣的區別,除了啟用了更多的歸化球員,還有一點就是撤掉了傳統的10號位,轉而讓徐新幫助吳曦組織後腰位置上的屏障。原來的國足10號張稀哲面對強隊時候的無所作為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看來李鐵也忍受到了極限!用阿蘭做隱鋒一樣兼備10號位的組織功能,而且以其能力來說,應該也可以做得比張稀哲更好!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身背10號,不覺得如芒在背嗎?

武磊身體對抗一直不行,中路一旦陷入重圍就不可能有所作為,但是在邊路依靠自己插上的意識和速度還是可以有所表現的!洛國富最近狀態正佳,求戰慾望強烈,遠比原來左路的吳興涵更有侵略性,技戰術能力更是不能同日而語。李鐵喜歡使用的攔截型中場金敬道在國足的表現不可謂不努力,但是效果很一般,徐新無論從身材上還是硬度上都高於金敬道不止一截,加上聯賽表現也更為出色,使用徐新是一種必然。最後就是朱辰傑替代于大寶,這是可以用“眾望所歸”一詞來形容的事情,因為國足不但需要新鮮血液,更不需要大漏勺!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表現很好,有一次助攻

賽前這樣正確的排兵佈陣,在比賽中還是收到極大的效果的。正如央視解說賀煒所言:國足在世預賽賽場上第一次做到了攻守平衡!首先,吳曦踢得更為瀟灑自如,他開始梳理國足的進攻,沒有10號位讓他有了更多傳球的機會,而不是每次只要把球傳給張稀哲就算完成任務了,我們看到了他和洛國富、武磊不止一次的聯線,很多威脅進攻的發起點都是來自於吳曦所在的後腰位置!其次,徐新的防守動作雖然稍顯毛躁,但是其運動能力卻毋庸置疑,他幫助吳曦樹立了防守的屏障。阿曼隊看似以14號的右路傳中作為主要攻擊手段,其真正的威脅卻在於禁區內爭頂爭搶後的第二點爭奪,故而禁區弧頂是最危險的位置。徐新在場上的60多分鐘,可能禁區內確實出現了幾次危險的情況,但是禁區弧頂卻一直沒有給阿曼隊什麼機會!這就是徐新最大的作用!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老實說,他的作用大於我的想象

這一攻一守之間的區別,就是賀煒所言“攻守平衡”的全部。回過頭來我們就可以明白國足為什麼必須拿下10號位,因為當前國足需要的是硬度和速度,絕非控制力,類似於世預賽這樣的強對抗比賽中,中國隊就算上去10個張稀哲那樣的球員也無法控制賽場,因為張稀哲那樣的球員太軟了,根本拿不住球,特別是如果對手既強硬速度又快,他們更是完全不能適應。而張稀哲之所以可以在中超豪門國安有核心位置,究其原因不過就是國內球員水平低下的結症!反過來說其實一樣可以說通,那就是張稀哲幾乎不可能帶領國安奪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最頂尖的幾支中超球隊,一旦給他足夠的壓力,他一樣難以發揮!我這麼說絕非針對張稀哲個人,只是就事論事,如果真的有人可以做國足的10號位,那個人也不應該是張稀哲,而應該是高拉特!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很遺憾,這次沒有他

如果1-0的比分能保持到結束,李鐵就將迎來屬於自己的徹底救贖,但是在第66分鐘,當李鐵用蒿俊閔換下徐新,用吳興涵換下洛國富的時候,我馬上感到了一絲絕望,也許這就是中國足球的底色:

行與不行,能與不能,實際情況不是唯一的標準,而這個所謂的標準也沒人能說清到底是什麼!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荒謬的換人成為全場的轉折點

蒿俊閔本就不強於防守,換上蒿俊閔等於重新設定了10號位,讓吳曦踢回單後腰位置。儘管李鐵賽後新聞釋出會反覆強調換上蒿俊閔是為了控制比賽,但是我真的很好奇:中國有過可以控制比賽的球員嗎?那個球員會是三哥嗎?至於用吳興涵換下洛國富更是匪夷所思,畢竟洛國富當時並沒有出現體力下降的徵兆,而是一個賀煒口中的“滿分球員”,真的要換下他,也應該是20分鐘之後,讓他承受全場中國球迷的掌聲,讓所有人為這位歸化球員的拼搏精神喝彩!哦!對不起!是我想多了,李鐵自然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李鐵在與阿曼一戰中荒謬的換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沒有爭議的全場最佳

在一聲嘆息中收穫一場平局,本屆國足已經沒有希望再言出線了。只可惜過去四年,我們花費無數金錢和努力,才讓手中握有這麼一把好牌,但結局卻是如此慘狀,令人感到憤怒的同時也有些悲涼!而李鐵在比賽中的荒謬換人,再一次讓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底色:

只有當所有的價值觀被徹底扭曲之後,有些人才會瘋狂地去進行被一再證錯的事情!

一家之言,難以概全,拋磚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討論!本文插圖來自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