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菜單

【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命懸一線的大唐

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傷痕累累且麻煩不斷,西邊的“老鄰居”吐蕃王朝,卻是生死大威脅。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唐朝西北精銳大多入援平叛,先前一直被摁著打的吐蕃,這下像脫韁的猛獸般撲來。待到安史之亂結束時的762年,吐蕃幾乎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富饒的關中平原已然被架在吐蕃刀尖上。762年十月,吐蕃更悍然以二十萬大軍東進,輕鬆拿下大唐都城長安,殺得唐代宗倉皇逃走。雖說這場浩劫,最後還是以十五天後吐蕃軍匆匆撤退告終,但內憂外患的大唐,西北邊防已經被捅開了大窟窿。

對照下丟失遼東大地的晚明,被清軍八旗數次破關南下,深陷兩線作戰泥潭的悲劇。丟失了河西走廊,且藩鎮一言不合就叛亂的中唐,困境顯然是加強版。

尤其叫唐王朝頭疼的是,此時的吐蕃,雖說是趁著安史之亂“撿現成“,但實力卻是迅速膨脹:中唐以來,吐蕃累計佔領唐朝包括河西安西在內的國土五十多州,其版圖向西跨過蔥嶺,向北併吞唐朝安西四鎮,向南更一度抵達恆河流域,軍事實力當然也猛漲。以至於當羞憤的唐代宗,問郭子儀怎樣才能雪恥吐蕃時,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只是連連嘆息:“今吐蕃充斥,勢強十倍”,“欲求制勝,豈易為力”。

既然大唐“豈易為力”,實力如日中天的吐蕃,自然也生出了新目標:趁大唐病,要大唐命。

【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於是,也正是從唐代宗年間起,大肆侵吞唐朝國土的吐蕃,也盯緊了關中平原。每年秋收時節,吐蕃要麼組織大軍,瘋狂殺入關中平原劫掠,要麼重兵攻打唐朝西北堅城,甚至一度深入到寧夏鹽池一帶,甚至唐德宗年間,吐蕃還透過《清水會盟》,迫使唐朝收縮邊界,退守到陝西隴縣一帶。正苦於中原藩鎮割據的大唐,西北邊防就這樣動輒遭殃,一如明末時雙線作戰的泥潭,隔些年就是一頓風雨飄搖。

但奇特的是,被吐蕃“趁病要命”的唐朝,不但頑強的堅挺過來,而且國祚又綿延了近一個半世紀,期間更締造了幾次輝煌中興的年代。為什麼能挺過來?首先一個毛病,就在吐蕃自家身上——虛胖。

二:“虛胖”的吐蕃

實力如日中天的吐蕃,首先“虛胖”的,正是版圖。

乍一看去,中唐年間的吐蕃,版圖擴張到恐怖, 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比如青藏高原和蔥嶺山地,都是以氣候條件惡劣著稱,能用於耕作生產的土地極少,而且偌大的區域,人口勞動力也嚴重不足。特別是吐蕃大軍橫掃南北的年月裡,大批的吐蕃青壯被徵調從軍,生產破壞也十分嚴重。

當然,吐蕃治下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隴右地區,是盛唐年間“天下富出隴右”的寶地,更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但問題在於,吐蕃比土地水準還“虛胖”的,就是其落後的生產治理水平。

對於吐蕃這樣的奴隸制政權來說,管理經濟發達的隴右等地區,原本就是個大考驗。但吐蕃的做法,卻是簡單粗暴:直接把當地的百姓盡數變成耕奴,各族部落也被充做兵源,原先商旅往來繁榮的河西走廊,迅速衰敗蕭條下去。

【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如此一來,實力強大的吐蕃軍隊,縱是一度拿下長安,卻也面臨嚴重的糧草問題。打下的城池,經常是守不住。一旦戰事拖得久,糧草就常見不夠用。為解決這毛病,吐蕃曾多次發起對唐朝靈州地區的進攻,意圖拿下生產發達的河套地區。但唐朝河朔守軍浴血奮戰,硬是把吐蕃大軍狠懟回去。後來吐蕃動血本,幾十萬大軍猛撲過來,但還沒摸著靈州城牆,就因糧草不足匆匆撤兵:要糧食?就要打下靈州。要靈州?打不下來!

以這段歷史來說,後來北宋君臣們不識戰局,輕易就把靈州城扔給党項李繼遷的昏聵一幕,生動詮釋蠢字如何寫。

而放在吐蕃身上,生產治理水平有限,產糧的好地也沒有,就註定了他們再兇猛的攻勢,往往都無法持久。

但指望吐蕃犯錯誤,顯然不是辦法,所以更為關鍵的,就是唐王朝出色的戰略應對。

三:精準戰略佈局

一場安史之亂,唐王朝國力被大放血,藩鎮內亂更不斷,奸臣坑貨也常有,但幸好有件事,唐王朝一直還算靠譜:合理的戰略制定與執行。

就以內政來說,雖說內亂一直不停,朝臣也常見互掐互坑,但唐王朝的稅制與漕運改革,終於頑強堅持下來。長安與東南之間的漕運通道總算暢通,兩稅法推廣全國,土地兼併也得到遏制,國家收入年年增加。手裡有了錢糧,應對邊防危機才不慌。

而面對吐蕃的囂張攻勢,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唐朝六十五歲的宰相李泌,終於精準抓住吐蕃國土“虛胖”的弱點,制定了一個強大反制計劃:《貞元之盟》。

【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但在當時,這個戰略的最大難題,倒還不是吐蕃回紇,卻是此時在位的唐德宗。唐德宗做皇子時,曾遭到回紇可汗的羞辱,一提“回紇”兩字,他就常見當場爆表。但李泌卻絲毫不懼,硬是十五次直言進諫,勸得唐德宗咬牙點頭。然後又一番唇槍舌劍,以最有利於大唐的條款,成功與回紇修好。

參照明末崇禎君臣們,面對“戰和問題”時互相甩鍋拆臺的鬧劇,必須說:中唐的君臣們,無論口碑好壞,確是負責任的政治家。

負責任的態度,也就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回紇履行諾言,重新給大唐架起絲綢之路,更多次出擊吐蕃,緩解唐朝的壓力。西南原本依附吐蕃的各部落,也紛紛向唐朝投誠。到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吐蕃的鐵桿盟友南詔,正式向大唐朝貢。以前指哪打哪的吐蕃,這下陷入到被“圍毆”的境地裡,以《舊唐書》的形容說,那真是“西逼大食之強,北病回紇之眾,東有南詔之防”。實力損耗十分嚴重。

當然,要想國防安全,只靠外交反制顯然不夠,關鍵還是打鐵還要自身硬——打造強大的軍隊。

於是,從八世紀末開始,精心打造強兵的唐朝,更演示了何為“積極防禦”。每當吐蕃向關中一帶入侵時,唐朝就果斷以劍南(四川)為跳板,向吐蕃的腹地進擊。正面碰的頭破血流的吐蕃,還常被唐朝長驅直入。比如貞元十七年(801)的維州之戰,在吐蕃進逼鹽州的危局下,唐朝名將韋皋從劍南出擊,陸續擊敗吐蕃十六萬大軍,俘虜六千多人。吐蕃的進犯,就這樣招來唐朝的反擊重拳。

【原創】唐朝的老鄰居吐蕃王朝,為何能在安史之亂中生存下來?

如此一來,戰略處處受制的吐蕃,當然也無力再戰,從九世紀初起,就不停的遣使通好。西北邊防安定的大唐呢?也得以騰出手來,陸續掃平淮西等跋扈藩鎮,打出中唐的“中興”時代。唐穆宗長慶元年,大唐與吐蕃終於實現了《長慶會盟》,再次確認了雙方“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安史之亂後唐朝西北慘烈的烽煙,終於漸熄。

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如何以負責的擔當與正確的戰略執行,成功破解艱難的困局。安史之亂後的中唐,在半個世紀與吐蕃的博弈裡,顯然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範本。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吐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