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000公里南粵古驛道完成修復 成為“生態廊道”

菜單

1000公里南粵古驛道完成修復 成為“生態廊道”

1000公里南粵古驛道完成修復 成為“生態廊道”

廣東清遠陽山秦漢古道(資料圖)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 中新網廣州10月14日電 (程景偉 林蔭)據廣東省林業局14日訊息,近年來,廣東開展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加強古驛道旁的綠化提升改造,全省各地分佈在森林公園、保護區、郊區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周邊約1000公里的南粵古驛道目前完成修復,成為了野生動物棲息遷徙的生態廊道。

南粵古驛道是歷史上中原漢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不僅演繹著南粵大地上的歷史文明,也承擔著串聯生態要素的生態廊道的部分功能。

2016年起,廣東確立了“打造成為全開放的、永不落幕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目標,將沿線“自然生態資源”作為南粵古驛道的重要亮點予以保護和利用。近年來,廣東省林業局設立了“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綠化提升”等涉農專項資金,在韶關梅關古道和河源粵贛古道打造“廣東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同時,將“增綠添綠”工程與精準扶貧、生態環境、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古驛道沿線村莊經濟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廣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目前擁有森林公園、溼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1362個,各個自然保護地多以“點狀”“片狀”分佈在全省各地。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選線時,注重與自然保護地的串聯,形成暢通的、系統的生態廊道。

比如,江門和汕尾古驛道瀕臨海岸,分別背靠天露山和蓮花山脈,它們既是連線海陸的交通要道,又是通山達海的生命棲息遷徙之道;地處粵北生態區南嶺區域的古驛道有著良好的生態本底,承擔了生態廊道的作用。惠州羅浮山古道、梅州陰那山古道保護修復與周圍鄉村聯通,實現了自然山林與田野鄉村的有機聯通。

目前,廣東已完成保護修復的18條28段1280多公里南粵古驛道,約有1000公里分佈在森林公園、保護區、郊區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周邊。

據統計,當前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周邊共有動物138種,其中鳥類110種,兩棲爬行動物21種,獸類7種,平均每條古驛道重點段上的動物種數超過百種。其中,黑鵯是古驛道重點線路周邊分佈面積最廣的物種,沼蛙是分佈面積最廣的兩棲爬行動物,隱紋花松鼠是分佈面積最廣的獸類。

記者瞭解到,在連線城市與郊野的開放式自然歷史長廊——廣韶古道(從化段)周邊,共有動物109種,其中鳥類84種,兩棲爬行動物20種,獸類5種。在84種鳥類中,不乏有白鷳、畫眉、褐翅鴉鵑、小鴉鵑等珍稀物種的分佈。而西京古道沿線周邊植物種類豐富,共記錄到維管植物326種,隸屬96科222屬,存有許多珍稀瀕危植物物種,是廣東省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帶之一。

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廣東將按照<南粵古驛道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專案建設方案>,在古驛道沿線持續開展山地造林、石漠化治理、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工作。(完) 【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