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菜單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陳橋驛是五代後周的首都汴京(開封)城東北40裡的第一個驛站。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作為後周中央禁軍的元帥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在被後周朝廷派遣率領大軍從開封北上抵禦遼朝和北漢合兵南侵的陳橋驛途中,黃袍加身,被軍士擁立為帝,遂即建立宋朝的統治。這件事,如果孤立地看,就會引起人們的奇怪,所以清代人一首詠史詩中就有這麼兩句: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其實,這是不理解歷史。我們如果從歷史的發展看問題,就會發現,象陳橋兵變軍士擁立其主帥為帝這件事並不是從趙匡胤才開始; 趙匡胤以前的五代中已有過多次,相沿以為故事了。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對比圖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指出,五代中皇帝由士兵擁立成功的已有三人,計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潞王李從珂以及後周太祖郭威。這是事實。但為什麼在五代以前就沒有發生這類事件呢?這無非是因為從中唐安史之亂以後,戰將有功的多兼任地方上的節度使。他們專擅一方,割據獨立,總攬軍權,左右帝位,甚至自立為帝。他們的部隊中又有許多“牙兵”為其效勞,

“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幾成為社會的風氣。可是在另一方面,五代中節度使下面計程車兵所以要擁戴他們的主帥為帝的原因,並非一概如趙翼所說的,是因為主帥下面的高階軍官希望升任節度使,下面士兵希望賞賜與趁機搶劫。我們就從上舉五代中由士兵擁立為帝成功的三個事例試加以說明: 李嗣源原任後唐莊宗下面“番漢內外馬步都總管”。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連環畫

926年他受命討伐鄴都,今河南臨漳縣時,城中士兵因不堪唐莊宗殘殺鎮壓的威脅,紛起自救而擁護他為帝,目的在求免於一死。顯然這是一種人民反抗壓迫鬥爭的行動。其次,李從珂的被士兵擁立也有同樣的原因。李從珂原任後晉鳳翔節度使。當時後晉朝廷政治混亂,他想入朝清君側,未發而後晉來討伐的軍隊已到城下,老百姓被殺的很多; 李從珂登城向來攻的軍士哭泣,控訴朝廷的暴政,於是後晉的軍士即放下武器請降,擁他到開封即帝位。這也很明顯的是人民、士兵聯合反抗暴政的舉動。最後,後周郭威的被擁立也是士兵同當時後漢統治階級對立的結果。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郭威原任後漢鄴都留守,950年乾佑三年冬,漢隱帝派親信奉密詔到鄴都指令地方節度使殺郭威。節度使不敢發動。謀洩,郭威乃親率大軍攻京師。漢隱帝出城死於亂兵中,適巧那時邢州奏報契丹將率數萬騎入侵。太后令郭威迎擊。軍隊到達澶州時,有些將士感覺到自己已同朝廷對立,為反抗舊政權到底,即擁護郭威返開封即帝位。從上面三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五代中士兵所以擁立他們的主帥為帝,一個重要原因還是人民為反抗統治暴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採取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手段,雖然結果以暴易暴,希望不免落空,然而在當時是把希望寄託在新的統治者身上的一種急不暇擇的行動。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陳橋驛兵變同十年前的溫州兵變相似,趙匡胤能跳上皇帝的寶座,同後周郭威的情形也差不多。不過這一次不是人民反抗統治的結果,而是人民從中唐以來二百多年長期變亂分裂局而下渴望和平統一的願望,通過後周統治階級中兩位具有領導統一能力的郭威(周太祖)的養子柴榮(周世宗)和趙匡胤,到這時才實現。原來五代中數十年分崩離析的殘局,到周世宗柴榮時就已有統一的端緒: 954年 顯德元年春,後周對北漢高平之戰勝利後,周世宗即決心重建中央的主力軍~禁軍, 命時任“殿前都虞候”的趙匡胤參加領導簡選的工作,經過一番大整頓,後周的軍隊,已達到“兵甲之盛,近代無比”。因此,在955年顯德二年相繼代後蜀,取秦、成、階三州,同年冬又開始討伐南唐,到958 年顯德六年春,南唐請降,長江以北土地全歸於周。同年夏,又北征契丹,收復後晉以來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中的瀛、莫兩州等地。當時中國長江以北除北漢及河北北部外,已完全統一於後周的版圖以內。可惜不久周世宗死去,對於這個統一中國的程序不免帶來一些延緩的作用。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夜訪趙普

後周時為什麼能打下統一中國的基礎呢?基本的動力是因為人民經過國家長期分裂與統治階級繁重剝削的痛苦,迫切需要和平與統一。我們只要看周兵打到北漢境內時,“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泣訴劉氏賦役之重,願供軍需,助攻晉陽”的表現即可知道。伐後蜀時,“秦鳳人戶怨蜀之苛政,相次詣闕乞舉兵收復舊地”徵南唐時,南唐人民痛恨唐主“以茶鹽強民而徵其粟帛”,所以“爭奉牛酒迎勞。

趙匡胤在後周的統一事業中,曾立過兩次大功: 第一次在954年春對北漢的高平之戰。那時他還是後周禁軍的“宿衛將”。他“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戰士皆奮命爭先,賊軍大敗”。第二次在956年春對南唐的清流關之戰。趙匡胤“引兵出山後,南唐主帥皇甫暉等大驚,走入滁州。太祖皇帝擁馬頸突陣而入,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並擒姚鳳,遂克滁州”。這樣,趙匡胤在954年即以對北漢的高平戰功被升任為中央禁軍的“殿前都虞侯”; 956年以征伐南唐生擒皇甫暉升任禁軍的“殿前都指揮使”。959年7月23日後周顯德六年六月十五日,周世宗北征,關南平,回軍開封,又提升匡胤任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27日,周世宗逝世,28日, 太子梁王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符太后攝政。

陳橋驛兵變並非千古疑案,趙匡胤靠幾大優勢成就了統一大業!

杯酒釋兵權

960年1月,鎮、定兩州前線急報: 北漢主劉鈞結契丹兵入侵。1月21日後周宰相範質、王溥等決定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出兵抵禦北漢、遼朝的南侵。在當時孤兒寡婦、強敵壓境的形勢之下,後周派禁軍的最高統帥趙匡胤出任國防要職是很自然的。不管陳橋驛兵變中,趙匡胤個人有什麼陰謀和佈置,他在代周即位後能統一中國,結束五代以來帝位由士兵擁立、朝代屢易、政局不安定的局面所起的作用,應該加以肯定。趙匡胤即位建立北宋王朝後,即繼續後周以來統一中國而未完成的事業: 963年北宋乾德元年平湖南周保權與荊南高繼衝,965年乾德三年平後蜀孟昶,971年開寶四年平南漢,975年平南唐。至此,中國版圖上從五代遺留下來的割據局面,長江流城只剩下一個吳越,黃河流城只剩下一個北漢了,而這個未完成的事業,到978年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也相繼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