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菜單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全文共1719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朱元璋開啟的大明王朝,雖然最初在管理上面極具能力,但是其後人並沒有將其延續下去,後續的明朝皇帝可以說是問題不斷。

不僅是後續的政權管理出現問題,甚至連皇位繼承也不斷的出現問題,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奪門之變事件的出現。

在大部分朝代當中,皇位都是向下延續,但是奪門之變事件中,卻出現太上皇復位的情況。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於公元1457年正月,明朝迎來了極為轟動的事件,被軟禁了長達8年時間的太上皇朱祁鎮,在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以及太監曹吉祥等人擁戴下,順利的將太上皇朱祁鎮再次推到了皇帝的位置,實現了一場極其順利的奪位復辟宮變活動。

其順利程度令後人均極為意外,但是仔細分析當時的情況,就可以發現會如此順利,存在多個方面的原因。

一、立儲問題被提及

1、朱祁鈺病重

明代宗朱祁鈺在29歲正當英年之際,本應是一展才能的最佳時機,但是卻意外患下重病,令當時的朝臣受到極大影響。

因為這位皇帝過於年輕,自然也就沒有過多的子嗣存在,雖然曾有嫡子,但是因為已經早夭,也就意味著沒有後繼之人。在皇帝重病的情況下,卻無法立下繼承人,自然會令立儲一事,成為眾臣討論的物件。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2、立儲存在兩種說法

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令當時的朝臣分為兩派,支援立沂王朱見深為皇太子為一派,而這一派別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吏部尚書王直。

而另一派則是支援襄王朱瞻麟的長子朱祁鏞為太子,而此派別中的代表人物則是內閣大學士王文,兩派人員在朱祁鈺病榻前爭論不休,對此朱祁鈺表示自己身體並沒有大礙,立儲問題後續再討論,此時也就暫時告一段落。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二、太上皇成功復位

1、石亨得到重視

朱祁鈺的身體越來越不堪的情況下,朝廷自然也是動盪不已,面臨這樣的局面朱祁鈺極為清楚,需要一個人幫助自己代勞所有事情,尤其是祭祀活動,隨後他選擇由武清侯石亨來接管此事。

並且還授予他大將軍頭銜,成為了當時唯一可以接觸朱祁鈺之人,此等優待令朱祁鈺意識到此時是自己建功立業的最佳時機。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2、建立奇功

得到朱祁鈺的重視,就等同於給石亨提供特殊待遇,而石亨也因此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所以他在離開朱祁鈺的視線後,就尋找幫手想要建功立業。

他選擇與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聯手,想要推舉自己滿意之人當皇太子。但是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朱祁鈺沒有皇子繼位,所以推舉其他皇室之人為皇太子,均可以被認定為順理成章。

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有可能沒有說服力,更是沒有任何的挑戰性,所以最終幾人商議過後,決定要立下一件奇功,將目標鎖定在被囚禁的太上皇身上。

隨後幾人成功的將被軟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帶出,並馬上進入到皇宮當中,當文武百官發現此事之際,朱祁鎮已經坐在皇位之上,並有臣子大呼太上皇復位。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3、順利拿下皇位

等眾臣子反應過來之際,朱祁鎮當即表態,稱景泰皇帝已經是處於重病的狀態當中,自然是無法正常管理朝政,這樣的情況下復位是對整個負責。

並且朱祁鎮表示即便是自己稱帝,也不會給朝廷造成任何的負面影響,所有的臣子還是在自己原有的位置上面,得到保障的臣子,自然也就甘心臣服,所以朱祁鎮復位極為順利。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4、朱祁鈺認可哥復位

朱祁鈺作為重病中的皇帝,地位被他人取代,自然會心中產生不滿,但是由於自己的身體狀況,顯然也已經無力改變任何事情。

所以當聽到皇宮傳來鐘聲後,僅是問及何人稱帝,他周圍人迴應稱是太上皇,得知後朱祁鈺表示哥哥復位也好,顯然他對於自己的哥哥可以再次稱帝,要比其他人稱帝更好接受。

5、朱祁鈺沒有繼承人

當然朱祁鎮可以順利稱帝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原因,朱祁鈺沒有繼承人,雖然曾有嫡子但是因為早夭,也就等同於沒有,這樣的情況下沒有順位繼承人的情況下,任何人接任皇位都可以被理解。

所以朱祁鎮拿到皇位,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條件均促使他拿到皇位,只是順利程度有些令人意外。

“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成功復位,得益於多方面的幫助

明朝著名的奪門之變,最終以朱祁鎮順利稱帝而結束,對於當時的大明而言,朱祁鎮最終稱帝,對於各方面而言都更加具有說服力。

此時不得不提的就是石亨,如若沒有他的大膽設想,或許就沒有復位事件出現,所以朱祁鎮能夠再次稱帝,主要就是得益於這些臣子的支援,如若沒有他們的堅持,即便是朱祁鎮擁有稱帝的資格,也是無法獲得認可的。

這也是為何許多開國皇帝,會對元老極為尊重的主要原因,只是大部分老臣在得勢後,會出現功高望主的情況,導致許多皇帝會在後期斬殺開國功臣。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