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菜單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收人心,擢才俊,當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以一婦人君臨天下二十餘年……此其智有過人者。”

這些都是對武則天的歷史評價,有褒有貶,但共同點就是,承認武則天是個厲害人物。現在我們看到的電視劇裡,武則天的形象多少有偏差,而在真正的歷史上,武則天的故事比電視劇精彩得多,她一個人,就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走向。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比如“五王”的命運,就和武則天息息相關。“五王”分別指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五個人都死於公元706年,也就是著名的“神龍政變”發生後一年。死得這麼整整齊齊自然不是巧合,因為“神龍政變”還有個名字叫“五王政變”。

顧名思義,這五個人一手製造了唐朝的歷史轉折。這事說起來並不複雜,皇家的殘酷鬥爭之中,兄弟父子、甚至母子都可以反目成仇,武則天的第3個兒子李顯沒母親那麼厲害,只能任由母親捏圓搓扁,一會兒當太子,一會兒當皇帝,一會兒被踢出朝廷,一會兒又被召回來接著當太子,這麼不穩定的地位讓他對未來充滿擔憂,張柬之等人也跟著他擔憂。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李顯自己的魄力有限,但他姓李,是個男兒,又是唐高宗的嫡子,前任皇帝,在當時的背景下,輕而易舉就能得到一眾大臣的支援。再加上武則天晚年寵幸“二張”,威脅了不少人的地位乃至性命,公元705年,“五王”擁立李顯,引兵入宮殺死張易之、張昌宗,武則天無奈退位了。

“五王”功成名就,一時間自然風光無限,李顯將他們統統封為郡王,但風光背後危機正在醞釀。張柬之等人又不姓李,好端端地封什麼郡王?郡王看起來榮耀萬分,但可沒原先的宰相來得有實權。也就是說,李顯對這些“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臣子起了猜忌之心,封郡王不是感激、論功行賞,而是有意壓制。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在這種情況下,參與了“神龍政變”的另一個人——姚崇,就顯得特別聰明。歷史課本上只說姚崇是一代名相,還介紹了“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佳話,卻並沒有說姚崇的伯樂是誰——沒錯,就是女皇武則天。

公元696年,45歲的姚崇得到武則天的欣賞當上了夏官侍郎,之後又掌握宰相之權,進入唐朝廟堂中心,還曾經推薦張柬之當宰相。姚崇步步高昇,與武則天的提拔有很大關係,所以姚崇雖然也看不慣“二張”,跟著張柬之等人一起密謀了殺二張、使武則天退位的重大計劃,但事後他的表現卻讓張柬之感到莫名其妙。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按照《舊唐書》記載,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姚崇卻嗚嗚咽咽悲哭起來,嚴重破壞了現場氣氛——王公已下皆欣躍稱慶,元之(姚崇的字)獨嗚咽流涕。張柬之等人勸他:“這大好的日子你哭啥呢!再哭下去,恐怕你以後要遭逢大禍!”

沒想到姚崇一邊哭一邊說:“雖然殺二張正朝廷綱紀是不得不為,但我畢竟是武皇一手提拔起來,一朝如此,實在是無奈為之,不敢說有功勞,只是完成了做臣子應有的責任!而如今為武皇哭,則是因為違逆舊主,不符合當臣子的操守,我本該守這份節操,所以就算為這一哭而獲罪也心甘情願。”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張柬之等人搖頭嘆息,都走開了。萬萬沒想到,姚崇這一哭,非但沒哭出災,反而哭出了未來,他安安穩穩活到唐玄宗即位並且又當上了宰相,躲過了“神龍政變”之後武三思和李顯皇后(韋后)以及太平公主等人制造的混亂,保住了性命。

武則天退位後群臣歡呼,唯有一功臣痛哭一年後,沒哭的人都死了

反觀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5人,全部被流放,張柬之悲憤而死,崔玄暐病死,其餘三人都因為武三思與韋后的授意,死於酷吏周利貞之手,結局淒涼。這段歷史讀來驚心動魄,姚崇的機變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