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菜單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應該不會對上庸這個地名感到陌生。漢中之戰結束的時候,劉封、孟達率軍攻佔了上庸郡。而關羽在攻打曹魏襄樊之地的時候,曾向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後來,上庸則被曹魏所佔據。對於上庸的“庸”字,其實來自於先秦時期的古庸國。庸,古國名,出自帝顓頊,據載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為“牧誓八國”之一。到了春秋時期,庸國成為一個實力不弱的諸侯國,甚至可以稱之為一個大國了。當然,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庸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以下,就讓我們聊一聊庸國這個諸侯國的歷史。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首先,庸國在商朝時期,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早在商朝時期,庸國就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諸侯國。所以,到了商朝末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時候,也需要獲得庸國等諸侯國的協助。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發繼位,是為周武王,遷都於鎬(在灃水東)。這時,商紂王正在東邊用兵,損耗很大,商朝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據《牧誓》,在這種情況下,周武王聯合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並親率“戒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牧誓八國,是指追隨周武王伐紂的八大諸侯盟國,分別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記述周武王伐紂的《尚書·牧誓》中明確描述了周武王對這八個國家的參戰誓詞,因此得名牧誓八國,又因這八國都位於商王核心區域的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國。

周武王消滅商紂王后,不僅控制了原先商朝的疆域,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這大片領土,成了周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在此背景下,庸國自然也獲得了周王朝的冊封,也獲得了伯爵的爵位。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對於吳國和楚國來說,都是子爵諸侯國。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下,庸國的爵位,自然要高於楚國、吳國等諸侯國。並且,對於庸國旁邊的秦國來說,是在東周初期,才被周平王冊封為伯爵。

因此,同樣是伯爵諸侯國,秦國的資歷卻遠遠比不上庸國。當然,對於魯國、晉國、鄭國、衛國、燕國等諸侯國,則被冊封了更高的侯爵。不過,這也是因為他們是周王朝的後人,這和庸國的情況,顯然是不同的。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在疆域上,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一帶),《括地誌》載:“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曰方城。” 事實上,商湯至西周早期的庸國,疆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鍾祥一帶。楚國國都原本在丹陽(今湖北襄陽市保康縣、另有河南淅川說)。今天所說的楚國都城郢(現荊州市北紀南城),原本應為庸國所屬,後被楚國佔據。而這,也意味著庸國曾經和楚國多次作戰。

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州、開縣、梁平以北各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四川大寧、奉節、雲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陝西省安康市大部分屬地。《華陽國志·漢中志》說:(古漢中為今安康地名,與今漢中無多大瓜葛。)“(安康)本附庸國,糜國西部。”也就是說,安康原本是庸國屬地。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安康市、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同時,《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都說,金州“於周為庸國之地”。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係。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古庸國來說,疆域包含了今陝西、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市的部分地區。而這,確實是比較遼闊的疆域了,比如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很可能在疆域面積上要比不上春秋時期的庸國。

當然,庸國的疆域,自然也引起了秦國、巴國、楚國等周邊大國的覬覦。比如巴國的核心區域,就位於今重慶市一帶,這和庸國是緊密相接的。再比如楚國,原本核心區域在今湖北省一帶,這同樣和庸國唇齒相依。因此,在春秋時期,庸國和這些諸侯國之間多次交戰,可以說是互有勝負。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最後,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所以他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在庸國看來,楚國的楚莊王即位沒有多長時間,現在又遇到了災禍,這是一個攻打楚國的機會。於是,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從而攻打楚國。在這場戰役中,楚國內憂外患,可以說是危在旦夕。

不過,楚莊王畢竟是春秋五霸之一。在關鍵時刻,他沒有不知所措,而且派遣使者到巴國和秦國求援。在楚莊王看來,庸國一旦繼續強大下去,也會給巴國和秦國帶來壓力。因此,秦國和巴國,自然不會坐視庸國擊敗楚國。同時,楚莊王則是調集兵馬,堅守城池,成功將庸國的主力牽制在楚國的疆域內。

庸國:春秋時的一大國,最終被楚國、秦國、巴國聯手消滅!

最終,庸國因為腹背受敵,所以被秦國、巴國、楚國這三個大國的聯軍消滅。值得注意的是,楚莊王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充套件,任用孫叔敖為令尹,增強了楚國的國力,從而問鼎中原,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的春秋霸主。從這一角度來看,消滅庸國為楚國稱霸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