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菜單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的大門被英國侵略者以堅船利炮開啟,從此中國進入了一段長達百年的遭受侵略與救亡圖存的時期,這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然而,西方列強後來對我國的入侵與掠奪,其實早有預兆。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鴉片戰爭,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從兩次英國使團訪華開始,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看穿了大清的狂妄自大和外強中乾。縱然此時大清正處於國泰民安的盛世,但其實在這盛世的皮囊下隱藏著的是大清腐朽不堪、貧窮落後的現實。以兩次英國使團訪華為主線,從“他者”與“自我”的視角,讓飛揚來你來看看大清這盛世背後的危機。

>一、為求通商,前來訪華

>兩次英國訪華使團分別是1793年的馬戛爾尼使團以及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團。

馬戛爾尼使團於1793年抵達中國,正值乾隆八十大壽。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與中國建立平等的正常外交關係以達成與中國的自由通商,並且盡一切可能蒐集有關中國的各方面的情報以對中國的國力做出正確的評估。馬戛爾尼使團乘興而來,但是在與滿清的交涉中受到了極大的挫敗,最終敗興而歸,並未與大清達成任何的外交協定。這本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外交失敗,但是他所收集的關於大清的情報,卻在英國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激發了英國人對於中國的覬覦與狂熱。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隨後,到了1816年,中英發生輕微摩擦,並且英國人的選擇只剩下放棄貿易或服從中國或進行戰爭這三種選擇。為此,英國再次向清朝派出了使團——阿美士德使團,這一次,英國的主要目的還是沒有變,他們想再爭取一次,希望能與大清建立正常貿易關係。不過,毫不意外的是,阿美士德使團再次失敗了。

而這兩次本以求得通商為目的的使團訪華,也揭開了大清繁榮下的腐朽,引發了西方列強對於大清的侵略之心。

>二、天朝心態,自高自大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大清從上到下,面對外國人時,完全不同於戰敗後的巴結“洋大人”,而是持有一個“天朝上國”的心態,對外表現中自高自大,不願意去主動了解外國,對待外國人十分傲慢。自視甚高、不與外界交往這是大清危機的第一個表現。

大清官員對於英國使者覲見時不願意下跪,解釋為英國人“用布扎縛腿足而不能跪拜”,這體現了大清官員不願瞭解西方的自高態度。且後來官員在記載中,寫到馬戛爾尼見到乾隆皇帝,“身不由己地雙膝跪下”,這等矮化別國使者以求自得自滿,而不願瞭解別國國情與發展的態度,是大清當時的普遍現象。

而同樣,乾隆皇帝對於通商一事認為“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情,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天朝無所不有,然從不貴精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不留任何商量的餘地,就斷然拒絕了英國自由通商的請求。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乾隆皇帝斷然拒絕了英國自由通商的請求

同樣,阿美士德使團訪華時也遭到了同樣的待遇。阿美士德使團遭到了皇帝相當冷淡的對待。嘉慶皇帝聲稱“總之朕不悅此事”。

>一方面是對外國的輕視與不屑,一方面是對自我的誇耀與膨脹,這種強硬又具有挑釁性的話,由一個陸上大國君主說給了一個海上霸主的首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不願意甚至是不屑於瞭解外國,自高自大,懷抱著一種天朝上國的心態。

>三、不懂外交,沉迷朝貢

>這一點還是與“天朝心態”有重大關係。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不懂近代外交也不願意去了解近代外交。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是採用朝貢體系的原則,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去跟外國人進行交流,直至在與新崛起的英國談判之時,他們也還沉迷於這種“朝貢體系”的迷夢之中。

如對馬戛爾尼使團,乾隆皇帝從沒有認為馬戛爾尼使團是來中國進行外交談判的,在他眼中,馬戛爾尼使團不過是來為自己慶祝壽辰,收取一筆不菲的賞賜後就可以走了,絲毫不顧及馬戛爾尼背後所揹負的外交任務。乾隆曾下喻:

>“況爾國王僻處重洋,翰誠納貢,朕之賜予優加,倍於他國。……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在乾隆帝看來,英國不過是類似於那些朝貢國,他們提出的通商要求不過是為了多獲得一些利益,他可能還在內心感嘆於這些“朝貢國”得到“賞賜”後還不知滿足、過於貪婪。雖然英國使者對此做出了多次解釋,是想要和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而不是要成為中國的附屬藩國,但是在英國使團走後,清廷還是狂妄地把英國的名字加到了附屬藩國名單之中。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而同樣,嘉慶皇帝面對阿美士德使團時,很好地繼承了他先祖的作風,將阿美士德使團視作前來討取賞賜的朝貢國而非一個平等交往的國家。朝廷下旨“若英使拒不遵行禮制則不允入覲”,並且還讓阿美士德去“演禮”。在談判破裂之後,嘉慶皇帝龍顏大怒,宣稱:“我中華之國乃堂堂天下共主,何堪容忍如此之倨傲悔慢。”

>此時的西方,早已進入到了近代國際外交體系之中,而中國卻仍然沉迷在朝貢體系之內,甚至將新興的強大的英國視作為“朝貢國”。且在日後中國一直都不知道利用近代外交體系,以至於吃了不少暗虧,一直到載灃之時,中國人才真正利用起了近代外交體系與列強周旋。

>四、細節諸多,暴露國力

>在外國使節訪華過程中,中國疏於防範,以至於讓外國人蒐集了不少珍貴的情報。

馬戛爾尼在訪華的報告中寫到:

>“這個國家的科學和醫學知識程度很低,知識階層對物質進步漠不關心,其軍隊落後到仍使用弓箭和缺少近代火器,普通民眾生活非常貧窮,官場中貪汙腐敗非常普遍。”

這些關乎國力國情的情報被馬戛爾尼所搜尋到,重新建構了一種有關中國的情景,使得英國揭開了古老的東方大國的神秘面紗,他們看到了,在滿清政府統治下它不再是一個神秘強大的東方大國,反而變成了一塊腐朽落後卻十分誘人的“大肥肉”,這一形象的顛覆激發了英國人對於中國的覬覦之心。這些情報非常重要,以至於一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要員都評價:“僅僅是透過這個使團所獲取的情報,就遠遠可以補償所花費的費用了。”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阿美士德使團同樣也急切於情報的蒐集,當他們在沿海航行時,細細地對中國進行偵查,甚至勾畫地圖。當阿美士德發現接待自己的官員報賬經費高得驚人時,敏銳的他迅速得出結論,腐敗的清朝官員從中貪汙了一大筆費用。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英國人訪華過程中,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於中國情報的收集,因為這些情報,中國這個古老神秘的東方大國強大而不可侵犯的形象瞬間顛覆了,西方人看到了在滿清政府的統治下這個國家腐朽落後的景象。清朝處處透露出的細節,讓西方列強的心中有了另一番考量,大清帝國被堅船利炮強行開啟國門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回顧歷史,居安思危

第一次英國訪華使團的大使馬戛爾尼回國後,用一段話對大清帝國的前景作出了預測和評價:

>>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船,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繼的能幹而警覺的官員設法使他漂流著,並憑藉著龐大的外觀而使四鄰畏懼。但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他便失去了紀律與安全。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像殘舸一樣漂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

不得不說,這一段話預測地還真準。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麼大清這艘戰艦是一天沉沒的嗎?

大清這艘戰船的沉沒,是長期閉關鎖國,是沉醉天朝迷夢的後果。

清朝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華的英國人看見了什麼!

清朝皇宮紫禁城

>懷有“天朝上國”心態,狂妄自大,不願意主動了解外界,以至於在後來對西方打交道之中屢戰屢敗,最終甲午戰爭慘敗於在歷史一直以來的跟隨者日本之手,才最終打破“天朝迷夢”。

>不願意去主動了解西方的外交體系,而是固守自我,故步自封,在談判中屢屢吃虧卻仍不自知,直到將近亡國,才開始學習西方的外交體系。

>對於情報工作毫無想法,毫無意識,任由外人收集情報,最終被人看破國情國力,引發了一場場必敗的戰爭,簽訂了一份份恥辱的條約。

>回顧這段歷史,它提醒我們,居安思危。

固然現在我國國力已經比較強大,但是我們仍應該堅持深刻地對內改革,不斷地去除積弊和革新策略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內外部環境;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學習和引進先進和優秀的西方科學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外,在我們努力發展自身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外國勢力對於我國情報的偵查和窺探,做好相關保密工作,以防覬覦我國的勢力獲取我國的情報和抓住我們的缺陷和短板。

>參考文獻:

馬戛爾尼 《馬戛爾尼訪華記》;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熊志勇《中國近現代外交史》等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