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菜單

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項羽的失敗而告終。自古以來,成王敗寇,通常失敗的一方都是被貶低的物件。然而,作為失敗者的項羽,卻受到了後世人的尊崇,人們對他豪邁的英雄氣魄無不讚許。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更是破例把項羽寫進了本紀中。要知道,只有當過帝王的人才能被寫入本紀,而項羽並沒有稱帝,卻能被寫進本紀中,可見司馬遷對項羽非常重視,認為他名義上雖沒有稱帝,但他的風采和壯舉其實已經蓋過了帝王。

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項羽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唯獨他的死成為了一大遺憾。原本推翻暴秦的他,可以在亂世中成就千古偉業,卻沒想到最終垓下被圍,烏江自刎,結束了其轟轟烈烈的一生。後世歷史研究者紛紛探尋項羽之死的原因,有人提出,項羽自刎存在蹊蹺之處,垓下被圍,項羽率部突出重圍,之後一路逃亡,而且逃跑的路線是直奔江東,可見項羽有意退守江東,以圖他日東山再起,正如杜牧詩云:“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已經抵達烏江的項羽,卻放棄渡江,自刎於烏江岸,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麼,項羽為什麼放棄渡江,而選擇自刎呢?

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說法一:項羽自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烏江岸。這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所記載:“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籍獨不愧於心乎!”從這段記載來看,項羽因兵敗而產生出一種對江東父老的愧疚之情,認為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種說法雖然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但其中卻存在問題,正如前面所講,項羽帶兵一路往江東方向逃奔,顯然有退守江東之意,怎麼會覺得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呢?或者說,怎麼會突然冒出這樣一種想法呢?如果項羽要自刎,垓下被圍之後,自知自己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就應該已經自刎了,何必要一路落荒而逃,跑到烏江岸自刎呢?這不得不令人生疑。

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說法二:項羽欲以犧牲自己來結束戰爭,避免黎明百姓再遭戰亂之苦。這種說法顯然把項羽說成了一個無私的大英雄,選擇犧牲自己一人,來結束這場無休止的戰爭。這實際上是站得住腳的,項羽曾對劉邦說過這樣一句話:“願與漢王挑戰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大概意思是項羽想與劉邦一決雌雄,以此使天下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可見,項羽是有憂民情懷的,那麼他以自刎來結束楚漢之爭的說法就說得通了。

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說法三:項羽根本不是在烏江自刎。楚霸王自刎烏江岸,這是我們從小就聽說的故事,似乎已經成了鐵一般的事實。然而,近年來,不斷有歷史研究者提出新的說法,說項羽根本不是在烏江自刎,而是在定遠城“搏殺而死”。項羽垓下突圍後,逃到定遠城,不料灌嬰帶兵趕到,把項羽團團包圍,結果項羽在混戰中被灌嬰殺死。定遠城,即現在的安徽定遠縣,距離烏江100千米。這種說法在《漢書》中有記載:“羽攜從逃奔至定遠城,漢將灌嬰至,以兵馬圍之,羽搏殺而死。”著名歷史學家李成果先生翻閱史料,並進行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是項羽確實戰死於定遠城,而並非自刎於烏江岸。

項羽明明已經到了烏江,為什麼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

楚漢之爭的戰火早已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楚霸王項羽到底為何自刎烏江岸,我倒寧願相信他是想以犧牲自己,來避免天下百姓免遭戰亂之苦,這樣的憂民情懷會使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更加富有人情味,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