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菜單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對於德國在戰爭初期所推崇的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的機動戰理論——也就是閃電戰在戰爭中的第一次表現和證明,波蘭戰役在軍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面對這種新穎的作戰方式,波蘭人所倡導的塹壕戰和騎兵機動戰在一瞬間就被擊垮,一如歷史上諸多新的作戰方式被運用時一樣。不過如果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波蘭戰役的勝負不僅僅決定於德軍的閃電戰,波軍自己犯下的錯誤也是很多的,而這些錯誤也導致了波蘭的滅亡。

如果從地圖上看,當時的波蘭對於德國的閃電戰而言是個較為適合發揮的場地。波蘭的國界線很長,差不多有5632公里左右,而和德國接壤的部分本來是2012公里,但由於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人佔領,所以這一長度增加到了2816公里。換句話說,德國可以在與波蘭接壤的國境線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發動攻擊,而面對如此漫長的國境線,波蘭實際上沒有任何對策。這是作為防守方的一個劣勢,那就是他們無法有效的預判對方會從何處來,只能盡力的去防守所有可能的位置。可一旦接壤區域過於漫長,這種防禦也就成了一種奢求。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而如果從地形上來看,波蘭的局面就更為兇險。波蘭的北部要面對德國的一塊飛地——東普魯士,這裡本就直接面對著德國,戰爭威脅通常都十分緊迫。如果德軍從這裡發動攻擊,那麼挺進到華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南部原本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不過因為捷克斯洛伐克已經被德國人佔領,所以這裡也就同樣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且日漸增高——諷刺的是當時波蘭還幫助了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南北兩面的威脅就像是兩排牙齒,隨時可能把波蘭一口咬碎,而西面則是德國的本土,威脅早已明顯化,就像是一條舌頭,如果德國人有必要,完全可以像是吞香腸一樣,把波蘭在西部的軍力捲進嘴裡,然後用牙齒咬碎。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而波蘭平原本身就是一個要命的地方,它的地形十分平坦,簡直是機械化部隊的天堂。雖然不如法國那樣有發達的公路體系和鐵路體系,而且離開道路又會遇到難行的沙地,部分地區還有非常多的湖沼和茂密的森林,如果趕上雨季,那麼這裡就是一片湖澤,會要了機械化部隊的命。但是請注意,德國人挑選進攻的時間是9月份,此時雨季早已過去,地面十分乾燥,所以上述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如果波軍選擇在西部方向部署防禦,那麼可以想象他們的處境是多麼的艱難,事實上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放棄在西部防守,而是將部隊集結後部署於維斯瓦河和桑河等寬廣的河川之後,這樣就可以避免上述的問題。不過波軍最後沒有這樣去做,因為這種聰明的做法在代價上是難以承受的——波蘭最有價值的工業區和煤礦產業都在西部,如果放棄這裡無疑就是放棄了波蘭最有價值的土地。另外這也是出於民族自尊和軍人榮譽考慮——他們不准許德國回到1918年以前的舊領土上。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於是出於這些考慮,他們就把差不多1/3的兵力放到了波蘭走廊之內或是附近,這就讓部隊完全陷入了德軍的鉗形攻勢下,自東普魯士和德國東部發起的攻擊可以將對方一口吞下。而南面的波軍又過於薄弱,無力阻擋德軍自南部發起的進攻。另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兵力被部署在了羅茲和華沙之間,這是被作為一個反擊兵團使用的,但他們距離太遠,機動性又很差,根本不能派上用場。可以說,這種部署方式等於是在戰爭爆發前,就將勝利拱手相讓了。

而波軍的這種部署,除去他們不切實際的民族自尊和軍人榮譽之外,對於外部盟友的期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波蘭在邊境上佈置了五個集團軍——分別是波莫瑞集團軍、波茲南集團軍、羅茲集團軍、克拉科夫集團軍和喀爾巴阡山集團軍。這些部隊沿著邊境線展開,目的是將德國人遲滯在邊境附近,一旦德國人因為來自西線的攻擊而被迫後退時,這五個集團軍就會展開反攻,進入德國境內展開作戰。毫不客氣的說,正是在戰前和英法的結盟,以及英法兩國政府對於波蘭的保證,促使了波蘭制訂了這麼一個作戰計劃。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那麼這種做法符合實際嗎?就戰前的情況來說,似乎沒有人認為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比如說波蘭擁有三十個常備師和十個預備師,同時還擁有14個大型的騎兵旅。如果從數量上來看,那麼波蘭的潛力要比這些數字表現的更大,因為波蘭幾乎擁有250萬有訓練的人員——當然這是波蘭自己的說法,德軍統帥部認為波軍至多能動員135萬人。

但即便是這個數字,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沒人不相信,波軍不能抵擋住德國人的進攻,至少波蘭可以堅持很久。這個看法也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比如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就曾經以寡敵眾堅持了很久,所以當時大家也認為波軍可以堅持很久。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而法軍則擁有常備師65個,其中包括了5個騎兵師、兩個機械化師和一個正在編組中的裝甲師,剩下的全是步兵師。同時法國還在動員更多的部隊,已經動員出的人可以編組為55個步兵師。即便扣除那些應該駐防在法國南部和北非,被用來防範來自義大利的威脅的師,法軍也可以在國境線上集中85個師的兵力。此外他們還可以動員500萬有訓練的人員。

而英國除去在中東和遠東的防務外,可以在戰爭爆發時立刻向法國送上5個“正規師”——全為職業軍人組成的師,另外在戰爭爆發前已經著手編組55個師用於戰爭之中。在此之前他們將進行傳統的海上封鎖,當然這種封鎖所帶來的壓力要很長時間才能有所效果,不過對於德國仍舊是一種威脅。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如果這樣看的話,那麼波蘭的計劃整體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法軍發動進攻,那麼德軍就必須停止對波蘭的攻勢,而波軍也就可以順勢展開反攻。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就如同英法把波蘭軍隊估計過高一樣,波蘭也對法軍的估計過高了。

先不說法軍是有主動進攻的意願,就說他們所依賴的徵兵制度就是一個問題。按照法軍的徵兵制度,在戰爭時期他們必須把大量的預備役人員召集入伍,並使其編組為新的部隊和做好戰鬥準備之後,才能開始進行有效的行動。而法軍進攻所仰仗的火炮在9月16日的最後動員階段才開始提出來,此時波蘭已經快要涼透了,等到法國人按照他們的動員時間表完成了動員時,波蘭已經沒了。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波蘭人的防禦計劃也好,進攻計劃也好,都不是完全立足於自身的情況,而是立足於對外部的盟友的期待。或許我們可以將其認為是波軍對自己實力的認知,而決定依賴於盟國的支援。可是他們對盟國實在期望過高,根本沒有去真的瞭解他們的盟國。

而反過來,法國對波蘭的期待也過高了,於是按照一份早已過時落後的動員方案進行動員。其結果就是,波軍自然無法等到法軍的支援,他們自己也被德軍擊敗。而法軍自己的動員也毫無成效,最後坐視了波蘭的滅亡,其原本預訂的進攻計劃不等發動就失敗了。

而對於戰爭形式的誤判則是一個更為可怕的錯誤,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波蘭的命運。就如同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其軍事理論也被各國推崇而感到驕傲自滿一樣。波軍也因為在1920年曾擊敗了蘇聯人而養成了自負的心理,對於他們的軍隊和軍事技術、理念都認為是了不起的成就,這種自鳴得意的態度實在是不堪入目。而在作戰中,波軍也輕視防禦,儘管他們的五個集團軍被部署在前線,但仍舊拒絕修築防禦工事。相反的,他們情願靠發起反擊來擊退敵人,儘管缺乏足夠技術兵器,但他們深信自己的騎兵能夠取得勝利。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然而實際戰鬥的結果卻令波軍大跌眼鏡,德軍投入到作戰中的師有四十多個,但真正有價值的其實就是那14個機械化部隊——6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步兵師和4個輕裝師。而這些入侵部隊在第一天就可以在預定的進攻區域找到合適的道路展開攻擊,波軍的戰線就如同黃油遇到熱刀子一樣被切開。

這種結果是災難性的,因為波蘭軍隊的集中,導致他們在遭到襲擊後無力遲滯對方,只能向後方的預設陣地撤退。然而還不等他們撤到預設陣地,就已經遭到了德國裝甲部隊和德國空軍的襲擊,進而全數落入德軍的合圍之中。

可以說這種情況的影響之惡劣,遠遠要高於因為遭到了突然進攻而未能完成全面動員來的嚴重。匱乏的機械化運力讓波軍難以脫離和德軍的接觸,而不斷深入的德軍卻一直威脅他們的後方,待到德軍的步兵師趕上來時,波軍各部隊也就被徹底割裂,陷入了德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只能等待滅亡的厄運。

截至到9月3日,英法宣佈參與戰爭時,德軍已經切斷了波蘭走廊,相當數量的波軍被割裂在了這裡。到了9月4日時,德軍在波蘭西部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此時波軍已經潰不成軍,如果不是在狂奔逃命,就是在向最近的德軍縱隊做毫無章法的反擊。

波蘭戰役之中,波蘭犯下了多少錯誤?讓其一敗塗地?

此時的情況對於波軍而言是災難性的,德國第十集團軍已經在一週內前進了225公里,於9月8日推進至了華沙郊外。波蘭在戰前兵力沿著西部國境線展開的惡果已經出現,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已經被圈進了德國人的包圍圈,而逃出包圍圈渡過維斯瓦河的可能性也近乎為零。此時法軍的增援還遙遙無期,華沙也陷入了德國人的攻擊之下。波蘭的失敗已成定局,這種局面在戰前無人想過,丘吉爾在其回憶錄的表述則是一個非常好的解釋:“裝甲車輛能夠抵抗炮兵的火力,能夠一天前進一百英里,這無論在法國還是在英國,對於這種新事實的後果幾乎都完全缺乏有效的瞭解。”

1939年的波蘭戰役,可以形容為“一支毫無希望的落伍陸軍被一隻小型坦克部隊所迅速打垮了,這支裝甲部隊又和一支優秀的空軍合作,並把一種新奇的戰術付諸於實踐。”這是波蘭戰役的真實寫照。而波蘭軍隊的愚蠢則是造成這一影響的另一原因,他們在戰爭中所犯下的錯誤,足以讓他們自己萬劫不復。而波蘭,也確實在這些錯誤的影響下,徹底走向了萬劫不復,隨著波蘭戰役的失敗,波蘭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悲慘時光中。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丘吉爾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