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菜單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在陝西省的中部地區,有一個地方叫做禮泉縣,他的原名是醴泉縣(lǐ quán)。禮泉縣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管轄,東面與涇陽相鄰,西面和乾縣接壤,南面則和興平、咸陽相接,北面是淳化和永壽,全縣總面積達到一千多平方千米,總人口將近四十六萬。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醴泉”這個名字,是在1964年才進行的更改,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看出,“醴泉”的“醴”字,應該算是一個比較生僻的字。那個時候,我國居民的文化水平還不是很高,很多人看到這個字都不認識。為了方便,就使用了和它同音的一個字代替,於是就有了“禮泉”的名字。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但這個事的起源如果追根究底的話,和我國當年的一個名人有不小的關係,這個人就是郭沫若。當年郭沫若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主張要學習當時日本在漢字改革上的一些做法,提出把我國一些比較生僻的地名改成比較簡單的同音字。於是,陝西省就開始試點,當年和“醴泉縣”一起,陝西就有十四個地名被修改。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我們從有關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北周的時候,這個地方是叫寧夷縣,因為這個地方有泉水從地下湧出來,“其味如醴”,所以當時的周武帝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行官,叫做醴泉宮。

又到了公元598年,也就是隋開皇十八年的時候,從《禮記·禮運》中有一段記載,認為“地出醴泉”是祥瑞的徵兆,所以將寧夷縣改成了醴泉縣。醴泉縣這個地名也就由此開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在上古時期,禮泉縣叫做寒門,傳說中,黃帝就是在這個地方昇仙的。西周的時候,這個地方叫做焦穫,是周王朝的邊防重地。春秋時期,這個地方屬於秦國。到了秦朝,焦穫改名為谷口縣。到了漢代,谷口縣曾經改名為谷喙縣,後來又併入了雲陽縣。三國時期,撤銷了雲陽縣,設立了撫夷護軍。到了晉代,這個地方隸屬於好疇縣和池陽縣。在北魏的時候,廢除了撫夷護軍,設立了寧夷縣。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隋朝的時候,在公元598年,將寧夷縣改成了醴泉縣。在唐代,設立了溫秀縣,後來又把醴泉縣撤銷,併入了溫秀縣。在公元627年的時候,又撤銷了溫秀縣。公元636年,重新設立了醴泉縣,隸屬於當時的雍州管轄,後來又隸屬於鼎州。

五代十國時期,醴泉縣先後隸屬於大安府、乾州、京兆府。

到了宋代,醴泉縣隸屬於京兆府,後來又屬於醴州管轄。明代,醴泉縣先隸屬於乾州,後來又歸屬西安府。

陝西省的一個縣,縣名使用了1300多年,建國後卻被改名

新中國成立後,醴泉縣先後隸屬於彬縣分割槽、咸陽專區、寶雞專區。在1956年的時候改成了省轄縣。1958年的時候,醴泉縣曾經被撤銷,直到1961年才恢復。1964年的時候,將“醴泉”更改為“禮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