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菜單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封妻廕子,是古代時期統治者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在於籠絡功臣,收買人心,讓那些臣子能夠心甘情願的為自己效力。封妻廕子的意思是說,統治者讓功臣的兒子享受加官進爵的特權,保證其後半生能夠榮華富貴,衣食無憂。

而實際上,整個家族的子孫後代都能從中獲得好處。康熙在位時期,就有一位功臣享受到了這樣的殊榮,他就是施琅。他因為在統一臺灣的事件中功不可沒,受到了康熙的大加讚賞,甚至立下承諾,保他富貴終身。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因此,當時還只是擔任靖海侯這一小小官職的施琅得以面見聖上,並且獲得了向康熙介紹自己兒子的機會。施琅並沒有因為自己第一次見到皇帝感到慌張害怕,反而鎮定自若,口若懸河。

對自己的兒子們是一個勁的誇讚,將他們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和優點都一個不落的說給皇帝。當時不只有康熙在場,身邊還得有人將他們交談的話語從頭到尾記下來。負責記錄的官員就發現一個問題,施琅膝下一共有8個兒子,但是他只向皇帝介紹了其中七個。

對於二兒子,他是不提及任何與之有關的話,彷彿自己從沒有過這個兒子一樣。其實康熙在聽的過程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覺得這只是一件小事,並不值得在意。隨後又被施琅的侃侃而談吸引,就沒有仔細琢磨其中緣由。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既然皇上都沒有過問,那麼只是負責記錄的官員更是不敢多嘴。此次面見二人相談甚歡,康熙也爽快的履行了之前許下的承諾,很快施琅的兒子們就受到了吏部的妥善安排。

時間來到康熙27年,泰州知府施世綸居然驚動到了康熙。按常理而言,像泰州知府這麼一個偏遠地區的小官,在滿朝文武百官中沒有什麼地位可言,也就不存在能入得了康熙的法眼。但是奈何施世綸的行為極其大膽,居然私自處罰了欽差的隨從。

當時淮安地區正鬧水災,康熙便委派欽差前去災區督促河壩的修繕進度。這些人雖然身份卑微,但好歹也是天子任命的人。私自懲處欽差的行為簡直就是對皇帝的一種蔑視,其實會落得殺頭之罪的,難怪這一小人物會驚動康熙。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康熙得知這個訊息時,內心十分震驚,因為從來沒有人敢對他如此不尊重,將他的權勢威嚴不放在眼裡。但是康熙經過一番仔細調查才發現,這個小小官吏不簡單。原來這些隨從仗著自己有皇帝做靠山,便狗仗人勢,一路上都在做出欺壓百姓,強搶民女等惡劣行徑。

當地官員看在眼裡,但都忌憚皇帝的威嚴而敢怒不敢言,索性當一切都沒發生過。但只有施世綸一個人勇敢站了出來,為百姓伸張正義,討回公道。原來一切都是事出有因,得知真相的康熙從此對施世綸刮目相看。

他當時只是覺得這個人一身正氣,並沒有將他與施琅聯絡起來。直到康熙35年,施琅因病去世,此時已經擔任知府的施世綸向吏部請求能夠暫時辭去官職,回去安排父親的後事。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這時康熙才發現,原來施世綸就是施琅從不提起的二兒子,當時的記錄更是證明了這一事實。康熙才恍然大悟沒多久,就收到了來自地方總督的彙報。江西總督範承勳告訴康熙,施世綸一直安排在自己手下做事,幹事麻利,能力出眾,非常優秀。

施世綸清正廉明,一心只為造福一方百姓,長期以來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在當地威名遠揚。老百姓們都被他的所做作為感動,得知施世綸要辭官回鄉,全都跪在路上阻攔他離開的道路,請求他不要走。

但是施世綸堅持要向父親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對大家的苦苦挽留無動於衷。百姓們只好透過捐錢修建亭子來紀念施世綸,感謝他多年以來的無私奉獻。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康熙得知施世綸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官,便派人時刻暗中跟著他,並彙報他的一舉一動,還提拔他為蘇州知府。但是施世綸都一一謝絕了,直到守孝期結束,施世綸才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之後便步步高昇。

他上位後針對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不少可取的意見,還廢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例如按照以往規定,布政使的政績一般取決於自己能夠從地方收上來多少稅。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但是等輪到施世綸去管理湖南,他二話不說,立馬廢除了這賦稅制度,沒過多久又接著減免了地方的一部分支出。這些做法在當地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百姓們歡呼雀躍,還設立了好多石碑來紀念施世綸。

之後他又擔任過雲南、安徽等地的官職,但無論自己的位置多麼讓人羨慕,他都不放在眼裡。拒絕了一切前來攀關係、拍馬屁的小人,不貪財受賄,也不同流合汙。因為天天四處奔波,宵衣旰食,很快施世綸身體招架不住,最終累死在崗位上。

施琅向康熙介紹他的8個兒子,卻不提次子,他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總結:施世綸去世多年,康熙依然對其念念不忘,對這位忠心耿耿、清正廉明的臣子過早離去感到惋惜和悲痛。此時他也突然明白,施琅不願提及二兒子的真正原因。

原來施琅不是不喜歡自己這位兒子,相反地,施琅引以為傲。但同時他又十分堅定的認為,施世綸如此優秀,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顧和幫助,只靠自己完全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就算自己向皇帝提及,施世綸肯定會拒絕。知子莫若父,事實證明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