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話牛!

菜單

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話牛!

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話牛!

哞~牛尊祝大家牛年行大運~攝影:史楊克

當清晨的微風不再凜冽,伴隨著臘梅的陣陣清香,2021年已悄然而至。當翻開一本新的日曆,看到“牛”年到來的時候,和牛有關的你首先會想到什麼?現今社會人們與牛的聯絡看似只有透過食物了——牛排、牛肉乾、牛肉火鍋、土豆燉牛腩這些美食。而那些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的牛,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遙遠了。

在農耕時代,牛的重要性遠超你的想象。它不僅是重要的生產工具,還是古人祭祀的“六畜”之一。以牛為偏旁部首的漢字約有三百個,以牛為主角衍生的成語、歇後語可謂多如牛毛。大家從小就對牛郎織女的故事一定非常熟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說的就是他們。其中的“牽牛”即牛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這說明牛已經“進軍”天文學領域了。

那麼在我國,牛在生活中都扮演什麼角色、起到什麼作用?這些文物會告訴你一些答案。

我們一般所說的牛,在生物分類上指的是脊椎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反芻亞目洞角科牛亞科下的一類動物,包括黃牛(普通牛)、水牛、瘤牛、野牛、犛牛等數十種。

對於“牛”,古人特別重視,牛是最早被人類馴服的牲畜,被稱為“六畜之首”。

在商周時期,占卜之風日漸盛行。占卜源於原始社會萬物有靈的自然信仰。占卜的物件除了自然神以外,還有被神化的先公先王。占卜的內容無所不包,大到征伐、祭祀等國家大事,小到天氣、田獵等生活瑣事,可謂是“每事必卜”。占卜由專職的“貞人”負責,多選用龜的腹甲和牛羊的肩胛骨進行。

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話牛!

卜骨 先周 陝西武功鄭家坡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攝影:史楊克

占卜時,貞人先將所問之事向神靈禱告,然後將艾草捻成絨條,點燃後在事先鑿好圓坑的甲骨背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後會出現裂紋。貞人根據裂紋的粗細、長短、方向和曲直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最後將占卜的時間、所問事項和結果等都刻在卜骨上,於是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成形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在商代已經成熟,西周普遍運用,成為我們瞭解當時歷史珍貴的文字資料。

西周王朝建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並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制,以宗法制為基礎制定了嚴格的禮樂制度。西周禮,在西周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左傳》中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古人的觀念裡,國家的大事主要就兩件:一是祭祀,一是戰爭。祭祀活動是一個國家內政的核心,是凝聚統治階層意志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源泉;而戰爭則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決定了統治階層的整體命運。

古今中外,關於牛的趣聞軼事頗多。很多的時候,牛還被認為是最具有靈性的動物,可以通神。故此,古代重大祭祀儀式上,牛就成了“犧牲品”,且有嚴格規定。

尊在西周是一種重要的酒器。一類是體呈筒狀,或圓或方,這是尊的主要形式;另一類是體內中空的動物造型,被稱為鳥獸尊。牛尊屬於後一類。牛尊為牛形,牛軀體渾圓,四肢粗壯有力,以牛嘴為流,牛腹盛酒,牛尾作把。上面蓋鈕為立虎形象,蓋與器以子母扣相連。既美觀又實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藝術珍品。

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對農業增產關係至大。從兩漢史料記載可知,凡引進牛耕和犁耕的地區都是田疇墾闢,百姓豐足。漢代牛耕,一般是二牛牽一犁。西漢趙過行代田法,是“用耦犁,二牛三人”。東漢崔寔所提到的遼東牛耕也是“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崔寔政論》,見《全後漢文》)。

漢代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在死後繼續使用。因此,他們也將象徵財富地位的牛等動物製成陶俑,為逝去的人陪葬。

玉雕臥牛是在一整塊呈黑色的玉料上,採用圓雕的技法琢制而成。臥牛微拾頭,表情安恬寧靜,四腿蜷曲,似在小憩,又似欲起,具有十分強烈的寫實感。臥牛身上有細若髮絲的刻字,似為工匠之名。

圓雕玉作品,先秦時代發現極少,安陽婦好墓出土二件跽坐玉人和玉象等雖具有圓雕的因素,但內容形式帶有很大的宗教色彩和抽象性;陝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圓雕玉牛,造型拙樸;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出土的圓雕玉馬,代表了戰國時代圓雕玉器的藝術水平。到了西漢時期,以各種動物紋為題材的浮雕和圓雕作品才較多地出現。

這件玉牛代表了漢代圓雕工藝的高超水平。工匠們抓住了臥牛的動態特點,用流暢簡潔的線條表現四肢的動態,靜中有動。透過對牛的嘴、眼神的細部刻畫,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牛安然的神態和溫順的習性。

唐代的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大量畜養牛、驢、騾和羊等。牛不僅對於農業生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交通運輸一樣重要。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其中“三”並不是只有三種顏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唐三彩是以黃、綠、藍、褐等顏色為主要釉色 焙燒而成的陶製品。在燒製過程中,由於助溶劑鉛釉的流動,使各色呈現出濃淡層次、交流融合,形成錯綜複雜、絢麗多彩的色釉。唐三彩多用於陪葬,少部分用於建築和生活陳設。目前全國各地均有唐三彩出土,但以西安和洛陽兩地出土最多。西安地區唐三彩多發現於唐代貴族的墓葬中,數量之多,令人驚歎。

《唐會要》載:“比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象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望請王公以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並陳於墓所。不得衢路舁行。”可見唐三彩厚葬之風的盛行程度。

這套牛車施翠綠色釉,釉色晶瑩。車廂為長方形,前有簾,頂為半圓形篷蓋。牛肥壯,足短而粗,雙角直立,神態自然生動。

唐人除乘馬車外,亦習用牛車,如唐李壽墓、阿史那忠墓、李震墓壁畫中都有牛車圖,文獻中亦不乏朝官、婦女使用犢車的記載。

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了一組西安東郊郭家灘國棉四廠M50等唐代墓葬出土的的十二生肖俑。十二件生肖俑均為獸首人身,著敞領寬袖袍服,表面塗紅彩,拱手站立,顯得文質彬彬。十二生肖的面部分別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生肖俑的頭部雖然保留動物的形象,但進行了擬人化的處理。比如牛俑,頭高高昂起,雙眼圓睜,尖耳豎起,非常憨態可掬。

十二生肖是古代占星象用的十二種動物,用來記星象、記日和記年;同時還用來表示人的生肖,據考古發現,北魏時已經有了十二生肖俑隨葬的風俗,一般從鼠開始,以豬為終,按順時針方向,每個方向各三個,放置在墓室的四角,起到鎮墓的作用。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和牛有關的詩歌吧:

牧牛詞

明 高啟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題竹石牧牛

宋 黃庭堅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鬥殘我竹。

《牧童詞》

唐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自古以來,在與牛的接觸中,我們的祖先不斷加深了對牛文化的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理念。在一代代匠人的指尖和心中,這些“牛”文物換髮著璀璨浪漫的光芒,並影響深遠。我國是世界上馴服並飼養牛最早的國家之一,對於牛的鐘愛從古延續至今。新時代新思想,我們可以試著思考牛的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的新意義。我們需要具備牛精神,勤勞之餘甘於奉獻,傳承古人的記憶、理念、智慧。這正是實現中國夢,每一個普通人應該具備的精神。

(陝西曆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