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湖北省一個市,人口超400萬,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菜單

湖北省一個市,人口超400萬,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與湖南省相對應,湖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北接河南。該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下轄12個省轄市。其中,就宜昌市來說,人口超400萬,為湖北省地級市。宜昌市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湖北省一個市,人口超400萬,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首先,宜昌市隸屬於湖北省。在地理位置上,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武陵山脈和秦巴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80。6千米。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總面積21227平方千米。就宜昌市的歷史來說,宜昌歷史悠久,在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七、八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週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

湖北省一個市,人口超400萬,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帶大部分屬南郡。西漢時期,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宜昌市一帶成為東吳的疆域。彼時,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就是發生在此地的一場戰役。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北周改為硤州。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該地區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湖北省一個市,人口超400萬,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硤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朝建立後,改夷陵郡為硤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硤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今宜昌市一帶屬之。北宋建立後,該地區複稱硤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硤”為“峽”。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佈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清朝取代明朝後,改“夷陵”為“彝陵”。

湖北省一個市,人口超400萬,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

最後,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併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對於宜昌這一地名,名字取“宜於昌盛”之意。1992年3月始,宜昌市轄7縣(宜昌縣、枝江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7個縣)、2市(枝城市、當陽市)和3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如今,宜昌市轄5區3市3縣2自治縣:當陽市、夷陵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宜都市、枝江市、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截至2018年底,宜昌市總面積達2122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41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