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菜單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由於後北條氏擁有龐大的直轄領地,所以可以把領地的糧米作為本城御馬迴眾的軍費。後北條氏在天文19年(1550)實施稅制改革,將以往自鄉村所徵收的各種雜稅統一整理為段錢,懸錢,以及棟別錢三種類型。以計算方式來看,段錢是按個人所得的百分之6,懸錢為百分之4,棟別錢則是一間地為35文(1間約1。81公尺)。第二年又再追加了40文的“正木棟別錢”,並以稻米1升1鬥=100文錢的計算方式來徵稅。

其他還有城池修建工程所需的人力與馬匹費用,以及出征時的人力僱傭等花費,至於搭建城池材料等物品,工具則需要自己準備,且相當嚴格地要求村落的農民負責負擔花銷。

另外在玉繩城,韮山城的周圍農村,制定為了確保兵糧米正常供應的稱為“城米錢”的特別稅。漁村地區則設有為了維持水軍戰鬥力,名為“番錢”的稅金。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越臨近作戰時期,城池及要塞就必須要儲備大量用於籠城戰的糧米。天正18年(1590)年初,豐臣秀吉的大軍入侵後北條氏領地,在這種情況下,後北條方金山城武士一本間氏,下令將自己領地的稻米當成兵糧米,全部運入城內,百姓只能留下極少一部分食物。同年正月21日,在後北條氏的命令書中,嚴格規定除春天稻作播種用的種子以外,其餘稻米必須交給領主,而鎌倉的建長寺也是在同一天,收到相同的命令書,文中規定要將寺廟從領地內收集的稻米全部搬進玉繩城與小田原城內。

作戰時所徵收的兵糧米等農作物,都是採取全部徵收的方式,一切以戰爭需要為主。日常的年貢米,以三輪城的情況來看,大量收集的年貢米,會利用鄉村的馬匹運送到江之島的境川河口,再透過大型船隻載往下游進入小田原城。另外,從相模川流域的各個鄉村徵收的年貢米,則由馬匹運至相模川河岸,再利用船隻載往下游抵達須賀港後,再將物品卸至外海船,最後運入小田原城。

百姓則會在街道上按計劃開辦的市場內,將年貢米以外的稻米代替錢帛(永樂通寶,洪武通寶等)使用,來添購所需的生活用品。一般來說六齋市會在每月舉辦6次的定期市場,而現在每年都會舉辦市場活動的“世田古襤褸市”就是沿襲後北條氏的“六齋市”市場制度。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後北條氏收購的這些代替錢帛的稻米,從小田原城運往全國各地販賣。而後北條氏也會透過伊勢大湊的角屋與中央達成交易,以這種方式購買鐵炮以及硝酸鹽等物品,且將小田原城所徵集的一部分糧米,當作是購買武器的費用,隨時補足軍備所需。

另外,保障兵糧正常運輸也是一項非常關鍵的任務,在軍記物語,小說與相關電影中,幾乎都是以華麗的武士戰鬥場面為主,很少會提及兵站的真實情況。實際上,如果讓武士們完全發揮戰鬥力,那就不能不提起那些私底下執行固定任務的補給部隊所付出的努力了。由於武士頂多只會攜帶2到3天份的口糧,一旦戰事持續多日,就要負起補給大名軍隊所需要的兵糧任務。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特別是在敵軍展開展開追擊的緊急情況下,如何確保口糧正常發放到前線每一個士兵手中是一門戰場學問。

如同後北條家在戰國時期爭霸關東平原戰事一樣,物資的補給與運輸通暢全部由一支或者多支部隊承擔,而專門負責運輸兵糧武器的非職業化軍隊被稱之為“小荷馱隊”,負責指揮這些運輸部隊的將領則被稱之為“小荷馱奉行”,這是一種在戰國時代早期便常見於史書中的正式名稱,在《甲陽軍鑑》,《見聞雜錄》均有詳細介紹,在《武家名目抄》職名記載中提到:“小荷馱沒有特定任務,可以說是隻需運送物資的隊伍,在行軍時以兵糧為第一優先考慮。戰國時期的小荷馱,就是負責運輸的馬匹隊伍。而負責管理此隊伍的上級人員,必須跟在隊伍最末端,儘可能做到保護整支部隊的工作,並在用餐時分配食物。若是在對戰時進退不明,也要想辦法不讓敵軍奪取己方兵糧。因此,此部隊的管理人員需熟知兵法。”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在前往敵國或敵軍陣營時,小荷馱隊暗地裡費盡心思所完成的任務也不低於一線部隊的危險性。因此為了防止在途中遇到危險,通常會在前線搭建城池與要塞,將兵糧,物資集中管理,作為兵站基地來使用。其實在對戰時也經常採用這種方法,例如:武田信玄在進行“信濃攻略”時,就建造了許多支城,而這些支城大多數都具有臨時兵站和後勤基地的功能。

至於,兵站基地的要素則必須擁有完整的道路網和交通線,不但要方便運送物資,還要禁得起敵軍短暫性的攻擊且讓大軍更容易到達集合,以及周圍有糧倉等基礎物資裝置能夠短時間內大量聚集前線所需要的一切物資。

豐臣秀吉在攻打小田原城的後北條家時,就一一攻克與小田原城有來往的關東其他支城不但讓小田原城處於被孤立狀態,還讓自近畿運送的20萬石兵糧米,運往東海方面的駿河江尻清水。甚至還以10000枚黃金從伊勢,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五國收購稻米,並將其運送給正在小田原圍攻的諸大名手中,可說是武力與經濟戰兼具的卓越體現了。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而細化到每一個士兵每日每餐所需要的兵糧數量和整支部隊一天作戰消耗的兵糧基數,也能在史書中找到明確記載。根據戰國時代《雜兵物語》記載,戰爭時期每個士兵能夠分到的食物和配料有“一日一人水1升(約1。8公升),米一人6合(約1公升),鹽十人2合(約0。18公升,一人份約為0。018公升),味噌十人2合(0。36公升,一人份約為0。036公升)。”此時的戰時配給米基準,也成為了江戶時代1天5合(約0。9公升)的兵役支出米的計算方式,即使到了明治時期後的近代化日本國家軍隊,也是1天6合分為早中晚三餐,所以一餐為2合米。相比較之下,戰國時期尤其是到了豐臣秀吉統治的中後期時代,1天1升配給米略顯奢侈,不過由於戰鬥時會產生疲憊,所以一天吃3頓以上也情有可原,當然,也出現了“夜宵”的情況。

“以戰養戰”:從後北條家為例,窺探日本戰國運輸能力與兵糧體制

無論如何,在那個戰亂不斷,但卻極度缺乏資訊流通好物資分配,運送工具和制度相當混亂的年代,從後北條家關東爭霸時所採用的運輸與集資手段可以基本看出全日本大名在戰爭時期籠絡兵糧和錢財的大概能力,其實之所以以後北條家為例,一方面因為關東平原物產豐富,掌握這一富饒地區的後北條氏依靠本土優勢在日本戰國時代極為活躍。另一方面,作為一方霸主,後北條氏的運輸方式和管理體制相對來說較為先進。這也是支撐著北條氏康之後的家主們繼續戰爭的前提與基礎。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