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菜單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氣球不僅可以吹著玩,也可以用來打仗。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1941年6月23日,德軍撕毀簽訂不到2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於凌晨開始向蘇聯發起偷襲。

他們以豐富的戰鬥經驗,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企圖迅猛一擊,把蘇聯這個“泥足巨人”幾個月內就打倒。

確實,在充分的預謀下,德軍在前幾個月內迅雷不及掩耳,接連不斷攻城拔寨。

不到半年,就佔領了蘇聯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俘虜了380萬名蘇軍。

6月佔明斯克,7月奪摩爾稜斯克,9月拿基輔。

基輔之後,德軍迅速逼近蘇聯首都莫斯科。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空軍是德軍迅速向前推進的先鋒。

為了防止強大的德國飛機掌握制空權,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最高統帥部組建了3個防空氣球師。

他們的任務,就是把一個個巨大的氣球升入莫斯科的上空,形成空中障礙,阻止德軍飛機入侵。

這些氣球,由氫氣注入,巨如鯨,密如彈,飄於空,甚奇。

德軍飛來本來想要轟炸,結果被眼前五顏六色的氣球陣搞暈了,這俄毛演的是哪齣戲?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他們不敢接近,但有一架沉不住氣,單槍匹馬鑽了氣球屏障中。

結果,飛機被巨大的氣球擋住視線,來不及躲避,撞上了氣球。

氣球碎片,很快如巨布襲來,有的鑽進發動機,有的掛在機翼上,有的糊住飛行員的駕駛室……

最終,這架飛機自斷經脈,落地而亡。

這就是莫斯科上空,第一架被蘇軍搞掉的飛機。

其他德軍一看這威力,紛紛提前返航了。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俄方史料顯示,衛國戰爭期間,蘇軍防空系統廣泛使用攔阻氣球,對德軍進行敵機攔截。

戰爭初期,只有6個攔阻氣球團,和10個攔阻氣球營。

隨著戰事的推進,氣球攔截效果威力不斷顯現,最後,僅用來防空攔阻的氣球,就發展到了3000個。

而一個防空師,用攔阻氣球可以掩護75平方公里的地域。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攔阻,是氫氣球最實用的功能之一。

因為注入氫氣的龐大氣球,可飄至空中4000——5000米,下面用纜繩繫於絞車上,用絞車控制它的地點和高度。

每個氣球上,有數不清的纜索,每條纜索上,還可以再串聯懸掛上小氣球,以對敵視線干擾更大。

這樣密集的攔阻,使飛機不敢低空飛行,否則鑽入球陣後,不是撞上球體,就是被纜索給纏住,最終都是落入蜘蛛網。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飛得高吧,又失去投放炸彈的精準度,這讓德軍感到十分麻煩。

有人說,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朝它開一炮不就行了?

這辦法聽起來是不錯。

不過您可別忘了,這球可是不好惹,裡面是氫!你把它惹火了,當場來個空中大爆炸,弄得你還未駕機逃離,衝擊波和火焰,就把飛機吞噬了。

所以,用氫氣球作為防空防禦,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確實起到了奇效。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除了攔阻,氣球的另一個作用,是觀察,這樣的氣球和士兵,叫“浮空隊”。

顧名思義,專門飄在空中幹活的軍隊。

資料顯示,用地面目視和光學偵察,無法摸清敵方整個情況,尤其是防禦縱深。

而坐著氫氣球在高空觀察,可以輕而易舉看到20公里外的敵方炮兵連的位置,或25公里外的敵行軍縱隊,以及其列車編組。

這種資訊,在交戰中可是無比珍貴的。

史料記載,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共有9個浮空觀察營,每個營有三四個浮空隊,共浮空19985次,總浮空時間為20126小時。

利用浮空隊,蘇軍共探明敵方炮兵連陣地4617個。這些氣球,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而被敵方摧毀的氣球,僅僅110個。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氣球打仗有優點,也有缺點。

首先,是氫氣是硬通貨,得有源源不斷的氫氣可輸送。

列寧格勒地區有一家化工廠,專門生產氫氣,從拉多加湖的湖底,鋪設天然氣管道,直通部隊。

其次,這東西只能水平移動,且不易移動,一般一飄就一二十天。

然而,

超過3周,氫氣就不足,

得拉下來重新充氣,再升空。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最後,這東西雖然飄得高,但就像風箏一樣,每個氣球下面都得有個大汽車或大輪船墜著,用絞繩控制著。

汽車輪船都不是問題,但在戰爭期間,汽油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德國打蘇聯,都是合圍仗,德軍一困守,汽油就緊張。

1941年秋天,列寧格勒的汽油眼看就要耗盡,氣球早晚要落下來,沒有了氣球,防禦更加被動挨打。

怎麼辦?

聰明的蘇聯人,在這期間,發明了用氣球裡的氫氣做內燃機燃料的方法。

這個人,就是33歲的中尉技術員,鮑里斯·伊薩科維奇(Шелищ Борис Исаакович )。

二戰時蘇聯上空布過一道氣球陣,算是讓德軍吃盡了苦頭,這是為何?

鮑里斯被稱為“氫中尉”

他受一個神話故事的啟發,想起了用氫代替汽油,不過在試驗時差點被炸死。

在成功後,他為蘇軍防空隊節省了50萬盧布,最後被授予了國家紅星勳章,稱他的發明,“對國家強大的防禦能力和國家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原來,用氫做內燃機原料,也是二戰的發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