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菜單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文 | 蔡 輝

◎原題《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節選)

■ 古人為何要用毒

用毒之始,有三種說法,即宗教說、毒鼠說和射獵說。

宗教說認為,在原始巫術(如薩滿)中,巫師常用毒品引導人們進入幻境。

公元前3400年蘇美爾人的泥版文書裡便記載了罌粟,古巴比倫圖書館的醫書中,42種藥品(共記錄115種藥)與鴉片相關,希羅多德在《歷史》中也說,斯基泰人常吸大麻。有學者認為,古陶器上圓圈紋、波折紋、渦紋等,即是吸毒後幻覺的呈現,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上花紋詭異,亦源於此。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古老的薩滿巫師(網路圖片)

薩滿多用毒蘑菇、佩約特仙人掌、莨菪、大麻、曼德拉草等致幻,而中原多用烏頭,因其分佈廣泛、較易獲得,但烏頭致幻作用不明顯。

毒鼠說則認為,用毒始於滅鼠,因鼠類可造成15%-20%的農作物損失,且一對成年鼠一年後可繁殖1。5萬隻後代,不用毒難以遏制。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的歐洲、埃及和阿富汗等地都有陶製捕鼠器。公元前350年即已用亞砷酸滅鼠,古代中國則多用莽草(芒草,貌似八角)、烏頭、巴豆、礜(音羽)石、砒石、特生石(即蒼石)等。其中砒石加以精煉,即為砒霜,因其毒性猛如貔(傳說中的猛獸),故名為砒。

射獵說則認為,用毒始於狩獵。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在距今9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出土大量水牛遺骨,都是未馴化的野生水牛,獵取它們,只能用毒。公元2世紀完成的《神農本草經》中便明確稱:“其(烏頭)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則稱:“鳥獸有中毒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大豆煮汁,及鹽汁,服之,解。”

以上三說各有道理。

■ “蠱”真的那麼可怕嗎

在毒藥中,最傳奇的莫過於蠱。

《左傳·昭公元年》中說:“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這是史籍中有關蠱毒的最早記載。

漢代之前,蠱多指毒蟲,但到了漢代,蠱則成了巫術代名詞,指為加害別人而模仿製作的桐木偶,隋代以後,又出現了精神性的蠱,如貓鬼,自唐代始,蠱突然變得複雜、神秘起來。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圖片來自網路

據《隋書·地理志》稱:“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食其五臟,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

古人無抗生素,消化道疾病是致死主因,由於無法解釋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痛、腹瀉等,往往推為蠱,如《說文解字》即稱蠱為“腹中蟲也”。唐代醫學進步,據5100個墓誌銘統計,人均壽命達59。3歲。醫盛巫弱,巫師需炒作新概念來維持生計,定義模糊的“蠱”恰好契合了他們的需要,制蠱、下蠱、解蠱之說日漸成熟。

其實,不同蟲毒化學成分不同,彼此相噬,毒性並未有效累積,不可能獲得更強毒性。然而,唐代南方始大規模開發,全國經濟中心漸向南偏移,北人對溼熱、植物種類多樣的南方有恐懼心理,常附會以“蠱”“瘴氣”等,柳宗元便稱柳州是“陰森野葛交蔽日,懸蛇結虺如蒲萄”。

蠱多靠筆記小說流傳,現代人知道蠱,亦與金庸小說有關。

■ 鴆究竟是什麼鳥

在用毒史上,鴆的名聲不亞於蠱。

古籍中稱,鴆是一種鳥,以蝮蛇頭為食,肉和羽毛有劇毒,能致人於死,但可用來治療蛇毒。據郭璞說:“鴆大如鵰(同雕),紫綠色,長頸,赤喙。”而《名醫別錄》中又說它:“狀如孔雀,五色雜斑,高大,黑頸,赤喙。”從古籍看,鴆四處皆有,鳴聲如“同力”。

鴆之說在甲骨文中未發現,但在春秋則很普及,據說用鴆的羽毛泡酒,可“入五臟,爛殺人”,無數名人死於其下。配置鴆酒需專業的“鴆者”在犀牛角、獸皮保護下才行,因鴆毒性太大,它的羽毛劃過酒,即成劇毒,甚至鴆洗過澡的池塘水也能毒死百獸,但只要犀牛在其中洗一下角,其毒頓解。

鴆酒出現得離奇,消失得也離奇。南朝陶弘景曾說:“昔時皆用鴆毛為毒酒,故名鴆酒。傾來不復爾。”西晉“衣冠南渡”時,“時制,鴆鳥不得過江”,此江應指長江,從此鴆鳥便似乎從歷史中消失了,後代雖有鴆酒之說,但只是用來代稱毒酒,與鴆鳥已無關。陶弘景曾說鴆鳥“狀如孔雀”,唐人則否定說“陶雲狀如孔雀者,交廣人誑也”。

有學者認為,鴆可能是一種已滅絕的鳥,但也有人認為,鴆即今東南亞尚能見到的黑鶴,它也以蛇為食,但無毒,可能是古人以鴆羽撥毒入酒,令人誤會為鴆有毒,但更多學者認為,鴆只是一種傳說。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周潤發所飾演的角色明目張膽地逼迫鞏俐飾演的皇后每日喝毒酒

■ 水銀與黃金有毒嗎

在小說中,有用水銀下毒和“吞金而死”之說,《水滸傳》中的宋江死於前,《紅樓夢》中的尤二姐死於後,但均屬小說家言。

水銀不溶於水,進入人體後無法被吸收,汞蒸汽和汞鹽會給人帶來傷害,但前者需要在1-44毫克/立方米的較高濃度下,人體暴露4至8小時才能中毒,後者常見形式為硫化汞,即硃砂,曾被認為是補品,唐代醫家則認識到,硃砂有毒,不能長期服用。

黃金亦不溶於水,甚至不溶於普通的酸鹼,黃金製品上多有尖刺,可能刺傷內臟,這會帶來較大痛苦,但曹雪芹筆下的尤二姐卻又明明是安詳地死去。

為什麼曹雪芹會認為金有毒呢?因為史書上有金屑酒,是一款名毒,妒後賈南風即死於此,劉禹錫在《馬嵬行》中說:“貴人飲金屑,倏忽蕣英莫。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稱楊貴妃也死於金屑酒。(此處劉禹錫有誤記,史籍明確說明楊貴妃系“縊死”。)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紅樓夢》中尤二姐吞金而亡

顯然,曹雪芹在此望文生義,將“藥金”誤為黃金。“藥金”是古代方士提煉出的一種類似黃金的金屬,一般指黃銅,在相當時期,“藥金”被認為是黃金的一種。古人認為黃金不朽,服之可以延年,但黃金太貴,亦以“藥金”替代,可煉製“藥金”要使用水銀和雄黃、雌黃、砒黃等硫化物,如處理不善,就會成毒,“殺人及百獸”,這才是金屑酒的原材料。

■ 砒霜一統江湖

宋代以後,下毒方法漸趨簡單,因砒霜崛起,一統江湖。

砒霜源自天然砒石,以江西信州(今上饒市部分地區)質最優,其中色紅者即“鶴頂紅”,號為毒物之王,宋代竟“每一兩大塊者,人竟珍之,不啻千金”。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天然砒石

但,宋代醫家甚少關注砒霜,《本草經集註》《新修本草》均未載,直到《開寶本草》才列入砒霜,也僅稱“味苦,酸,有毒。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能傷人”。李時珍曾奇怪地說:“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雀鼠食少許即死,貓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雖鉤吻、射罔之力不過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

這或與加工方式有關。宋代制砒霜,是“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煙飛作白霜”,這種昇華法產量低、質量差,如採用煅燒法,則毒效立增,即砒石末加明礬烤制,明礬遇熱融化,裹在砒石末上,防止其中有效成分揮發,成品毒效倍增。

【文物史】中國器物史的幾個謎團:古人為何要用毒用毒之始| 文物史

據《天工開物》載,煅燒製霜時,“立者必於上風十餘丈外。下風所近,草木皆死。燒砒之人,經兩載即改徙,否則鬚髮盡落”。

《水滸傳》中,武大郎死於砒霜,但砒霜不易溶於水,用湯藥灌遠不如混在食物中。砒霜用量小、價格廉,烏頭、野葛等已無法與之匹敵,不僅潛入潘金蓮這樣的尋常人家,連慈禧太后毒死光緒皇帝,亦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