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的公案的解讀呢

菜單

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的公案的解讀呢

《論語》中的公案

孔子時代距今已經二千多年了。在這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孔子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日韓以及越南等國家的文化。並且,這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很多學者對孔子的思想進行重新解讀。並且,這些解讀到底是孔子的本意,還是後世為了時代的需要而可以曲解,有時候就無從考證了——畢竟,孔子過世已經長達二千多年了。

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的公案的解讀呢

因此孔子的思想引發了很多“公案”,比如孔子的這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關於這句話:有認為這是孔子存在愚民思想的證據。因為這句話被解讀為孔子主張,老百姓只需要被支配就足夠了,不需要讓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或者說具備智慧)。

西周局勢下的理解

孔子本意是什麼,已經難以考證了,不過個人感覺,孔子平生的政治主張是恢復井田制,主張“克己復禮”,基於這個核心來推導孔子這句話的含義,相信會最為貼近孔子的主張。

孔子理想的國度是西周模式:世卿世祿,不同階層的人做不同的事情——天子統治百姓,諸侯為天子管理自己的諸侯國,卿大夫為天子效勞——各行各業各謀其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穩定下去,天下就可以太平。

孔子周遊列國,是向各諸侯國推銷自己的施政理想。因此,站在對統治者進獻統治方針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可以理解成上文提到的愚民思想。

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的公案的解讀呢

此外,還可以解讀為這樣的意思:對於統治者來說,安排老百姓做事情很容易,但是想讓老百姓明白一些治國安邦方面的道理,則很難了。

對比孔子提倡“仁”這一點來看,第二種解讀符合孔子的人設——既滿足了孔子“仁”的形象,又代表著治國理念。

資質角度的解讀

不過,個人認為,人和人之間的資質差別——包括理解能力、見識方面的差別,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說同樣是大學生,北大畢業的本科生,在見識方面就可以甩三流大學的本科生幾條街。

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的公案的解讀呢

百姓之間也是如此,很多專業的問題,需要專業人士來解決的事情,是無法讓廣大民眾真正理解的了的——比如說修大壩,關於選址、施工方案,這是專門工程師、設計師考慮的問題,而工人只需要做事情就可以了——畢竟,即便是設計師、工程師給具體做事的工人講其中的原理、道理,憑藉很多工人的理解能力,也未必能理解得了,既然如此,何苦多此一舉?

從這個角度來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讓他們具體做事情,但不必告訴他們為什麼,這個主張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