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菜單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美國介入越戰,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主義的恐懼,以及遏制新中國的發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是主要原因。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一)對**的恐懼

冷戰結束後,美國除了在太平洋沿岸扶持日本韓國,以圍堵中國之外,還把目光投向了革命運動高企的印度支那半島,這裡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還有無可比擬的經濟價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藉助南亞半島的優勢,擺脫資源依賴,以爭霸全球,所以美國完全不希望這裡被蘇聯或者中國所佔據。

1948年美國一份國情諮文指出,如果**主義在東南亞再度取得勝利,那麼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將發生變化,美國在遠東的利益將遭受重大損失,所以在印度支那問題上,尤其是越南,美國應該支援法國的行動,幫助他們和平解決問題,即便是法國有意撤出越南,也不能留下“政治真空”,給北越的***創造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出兵越南是蓄謀已久,也是意識形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不希望越南轉向,佔到自身的對立面。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二)擔心出現“多米諾股票效應”

杜魯門總統時代,隨著**軍隊的南進,美國擔心,一旦越南為***所控制,相鄰的緬甸、泰國也又可能落入**主義的懷抱,進而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東南亞政治局勢失去平衡。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總統是這一理念的堅定信奉者,“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說法也最早源於他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他認為失去越南,有可能給“自由世界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他的這些說法,為後來美國介入越南戰爭提供了政治理論依據。肯尼迪時代延續了前任的外交理念,把越南看作是“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認為一旦越南有事,東南亞乃至印度、日本都難以善終,甚至引發全球的“赤潮”,因此美國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確保越南的自由。

肯尼迪遇刺後,約翰遜總統繼承了他的理念,“紅色太平洋”這一煽動性說法就出自他口。在這些理念的鼓動下,美國朝野上下一致認定,介入越南戰爭是必要的。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三)敵視中國

49年以後,美國對中國的看法趨於複雜,一方面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敬畏有加,認為對方是個有著光輝過去的“優等民族”,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新政權十分敵視,認為中國人“愚笨、醜陋、狡詐”,是個軟弱的“劣等民族”。

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更是加劇了這種隔閡和認知,美國不僅不承認中國新政權,還妄想透過一系列結盟政策,扼殺新政權,例如約翰遜總統,就把中國認定是30年代的德國和日本,認為在並不遙遠的未來,中國將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威脅美國的利益。如此一來,南亞半島的戰略地位就變得至關重要,支援越南的法國人,就是支援美國自己。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四)霸權主義的需要

二戰以後,美蘇按照自身需要,重新劃定了世界權力邊界,自此以後,美國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對於自身價值觀、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國家和地區,指指點點,儼然以世界警察自居。例如肯尼迪時代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就認為:如果美國在越南問題上毫無作為,那麼就會失去盟國的信任。介入越南,不僅僅是利益和意識形態爭鬥,還是美國樹立威信的手段。約翰遜總統顯然認同這種說法,他在回顧越南戰爭的時候談及:如果我撒手不管這場戰爭,聽任***人接管南越,那麼我就會被看成是一個懦夫,我的國家就會被看成是一個綏靖者,我們和我們的國家卻將發現,我們在整個世界將不可能再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

但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戰略利益,亦或者是政治威信,美國投身越戰,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這就註定了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失敗在所難免。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而這場戰爭的走向也大大出乎美國人的預料,看似不堪一擊的北約軍隊,猶如打不死的小強,不斷出現在美國人的視線不及之處,然後用各種手段殺死對手,以至裝備先進武器的美國軍隊精疲力盡、防不勝防。不斷上升的傷亡數字和海量的軍費開支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1969年美國百萬工人上街大罷工,部分老兵也參與進來,反對越戰,壓力之下,美國政府不得不與南北越政權會談,以尋求體面地撤出戰爭,同期的尼克松總統為了收攬人心,追求連任,加快了撤軍步伐,並與1973年全面撤出。

整個戰爭期間,美軍陣亡58202人,受傷人數高達303616人,此外還有2500人失蹤,損失十分慘重。

美國為何對印度的經濟如此恐懼?美國為何維持美國確立的霸權地位?

短短兩年後,北越軍隊攻佔南越總統府,美國苦心孤詣扶植起來的南越政權土崩瓦解,可以說,美國的越戰政策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