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為何會成為經典呢?

菜單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為何會成為經典呢?

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會被人類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成為後人見證祖先們聰明智慧的有力證據。在北宋時期,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成為了絕世經典,後世有不少十分有名的畫家都曾臨摹過他的這幅畫。

透過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並且這個秘密是在1000年後的今天才被解開的,因為這需要十分緊密的儀器才能夠讀懂《清明上河圖》的每一個細節。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為何會成為經典呢?

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是北宋徽宗時期的大畫家,為了響應宋太宗採取鼓勵文人諫言的政治措施,畫出了這幅驚世駭俗的長篇鉅製。但是在宋徽宗看來,他雖然明白了張擇端的用意,但是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因此在張擇端將這幅畫獻給徽宗之後,徽宗只是在卷首題簽後就將其賞賜了出去,浪費了張擇端的良苦用心。

張擇端作為一個有良心和有危機意識的畫家,用自己的畫作來警醒當世的皇帝,可惜皇帝兵不領情。而北宋也因此滅亡,可謂是報應不爽。在靖康之恥18年之後,張擇端才離開了這個世界,相信他的心裡面一定會非常地痛苦,要是當初宋徽宗能夠聽從自己的勸解,未必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後世臨摹之風盛行,原作幾經輾轉

宋本《清明上河圖》在被宋徽宗隨意賞賜之後,經歷了許多的波折,最終在幾百年之後成為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而後世流傳的臨摹版本眾多,明朝時期的仇英,清朝乾隆時期的版本,以及其他一些臨摹水平參差不齊的版本,讓很多人把原作和臨摹本都搞混淆了。

其實現在大家經常見到的版本是明朝時期的仇英所作,而這兩個不同的版本,在細節的處理上更是有著很大的差別。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為何會成為經典呢?

就拿畫眼虹橋來說,在宋本之中的虹橋,是用木頭做成的,而在仇英之後的各個版本之中,這座虹橋都是石橋。這裡面到底有什麼玄機呢?

畫眼虹橋的秘密,原來在這裡

作為一幅寫實主義的鉅製,《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風貌,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張擇端描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尤其是宋代的建築特徵,這一點最為讓後世人所認同。

相較於其他臨摹版本的的畫眼虹橋,張擇端選擇木橋而其他版本選用石橋,相信都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在古代,修橋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別看趙州橋屹立千年不倒,但是在修建的過程中,工匠們不知道花費了多少的精力才實現了自己的設想。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為何會成為經典呢?

相較於石橋,木橋的設計與建造更為艱難,從選擇建橋地點、定位、選料、開工、建造到完工,無數繁瑣的工序,只能夠憑藉工匠們的眼力和經驗來作出判斷,由於古時候缺乏固定的鐵釘,想要將這些木料組合在一起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需要數以億計的鑽孔、木榫銜接、以及對於弧度的把控,所有的這一切都不是任何一個常人所能夠實現的。

在後世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中,一律採用石橋代替了木橋,只能夠說明一點,那就是明清之後的木匠工藝和建造水平下降了,而且下降得十分地離譜。

因此,畫家們在臨摹《清明上河圖》的時候,不得不屈從於現實的壓力,用石橋代替了木橋。這也是臨摹本與原作最大的差別,也是畫眼虹橋的秘密所在。

小結

說起中國古代的木匠活兒,從魯班時算起,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現代的木匠們,要是沒有順手的工具和大量的鐵釘,相信很多人連最簡單的小板凳兒都做不出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也是中國傳統技藝的悲哀之處。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為何會成為經典呢?

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估計什麼也不能夠做了吧!畢竟,中國人有時候真的是太“聰明”了,簡單實用就是最好,管它傳統還是現代,只要好用就行!大家說是嗎?

參考資料:《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